華文網

清朝“狀元”翁同龢鬥“榜眼”孫毓汶

孫毓汶,字萊山。是協辦大學士孫玉庭之孫,戶部尚書孫瑞珍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狀元孫毓淮之弟。他與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同榜進士,更為特殊的是,翁是那一榜的狀元,

而他屈居其後,為第二名榜眼。

其時,恭、醇二位親王爭柄國政,孫毓汶以“權奇饒智略”見稱,他假醇王之力,將恭王一系,包括翁同龢,全部驅逐出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事件。

甲申為光緒十年(1884年),正值中法戰爭期間。

翁與孫兩人嫌忌之因,卻有關於一枝人參的故事。

咸豐六年(1856年),翁和孫參加會試中式,接下來準備參加殿試。

翁同龢是大學士翁心存的第三子,家學淵源,他的字更下了多年苦功,殿試對參試者的楷書有“黑大圓光”之要求,翁同龢很可能因為字寫得好而成為狀元。

而孫毓汶的書法也是冠絕一時,自認為第一人非己莫屬。

孫家欲使孫毓汶獨佔鰲頭,能與孫毓淮成為“兄弟狀元”,留下一段佳話,只怕狀元給翁家搶去了,因此便生一計。

向例,殿試前夕,赴試貢士住家離皇城稍遠的,多借宿朝門附近親友家,以便第二天清早可以早點兒進殿,從容參加考試。

那時,孫家住在皇城附近,翁家比較遠些。當晚,孫家以通家之誼,請翁同龢到家裡吃晚飯。孫瑞珍以父執世誼,殷勤款待,

頻頻勸酒。席散之後,孫尚書又邀翁同龢到他書齋裡,把殿試的規例不厭其詳地一一指點,直到深夜。

此時,孫毓汶早就上床就枕,養精蓄銳去了。

翁同龢蒙朧間和衣而寐,睡不多時,天色放亮,必須起身進宮赴考了。

這一日,翁同龢精神委頓,自以為狀元必讓孫毓汶搶去無疑,心裡一急,猛記起父親給他的老山人參兩枝,藏在卷袋裡,當即找了出來,折下半枝,含入口中略加咀嚼,頓覺津液流貫,

神志奮發,振筆直書,手不停揮,一氣到底,如時交卷。

最後排定名次,結果是翁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

翁同龢事後回想起來,始悟當日孫家留飯留宿之意。他當日若無人參助陣,便失去了“掄元奪魁”的機會。所以知道這件事的,便呼翁同為“人參狀元”。

此後,翁與孫的仕途,一榮一枯。

翁同龢于咸豐八年(1858年)就成為陝甘學政。同治四年(1866年),他被派弘德殿行走(同治帝讀書處)成為小皇帝的老師,

至同治十三年時已是內閣學士兼侍郎了。光緒初年,他晉都察院左都禦史,擢刑部尚書,充軍機大臣,還在光緒帝的書房擔任“總師傅”,光緒帝對他極親昵。

孫毓汶授職編修後,于咸豐八年丁父憂,回到山東老家。因在家鄉辦理團練不稱僧格林沁的心意,被革職發往新疆。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他才返回北京,擢內閣學士,授工部左侍郎。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朝廷上的清流黨人認為恭王總持國政,一無善策,對其備加攻訐。慈禧對恭王亦不滿意,就借機革除他的一切差使,與恭王同事的李鴻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罷黜。

恭王去,醇王進。孫毓汶是醇王的謀主,遂入直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事實上,醇王的能力遠不如恭王,他“當家才知柴米貴”,主政之後,才知道軍國重事不是那麼容易處理的。

而孫毓汶自甲申入軍機處,當國十年,權力特重。醇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一直拖到甲午(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事發生,朝廷內外對孫毓汶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如文廷式等人,連袂赴孫毓汶宅中,令其繳還門生帖,意思是不承認他做自己的老師。

至1894年十月,前線敗報頻傳,慈禧不得已召見年過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對外交涉,會同辦理軍務。半個月後,孫毓汶就被光緒帝革去一切職務。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成為朝臣的領袖。甲午戰敗,翁同龢無力抵擋中國被瓜分的狂潮,至“百日維新”之初,光緒帝與翁同龢師徒終於決裂,翁被驅逐回籍。戊戌政變後,翁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與孫最後皆抑鬱以死。

被革職發往新疆。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他才返回北京,擢內閣學士,授工部左侍郎。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朝廷上的清流黨人認為恭王總持國政,一無善策,對其備加攻訐。慈禧對恭王亦不滿意,就借機革除他的一切差使,與恭王同事的李鴻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罷黜。

恭王去,醇王進。孫毓汶是醇王的謀主,遂入直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事實上,醇王的能力遠不如恭王,他“當家才知柴米貴”,主政之後,才知道軍國重事不是那麼容易處理的。

而孫毓汶自甲申入軍機處,當國十年,權力特重。醇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一直拖到甲午(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事發生,朝廷內外對孫毓汶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如文廷式等人,連袂赴孫毓汶宅中,令其繳還門生帖,意思是不承認他做自己的老師。

至1894年十月,前線敗報頻傳,慈禧不得已召見年過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對外交涉,會同辦理軍務。半個月後,孫毓汶就被光緒帝革去一切職務。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成為朝臣的領袖。甲午戰敗,翁同龢無力抵擋中國被瓜分的狂潮,至“百日維新”之初,光緒帝與翁同龢師徒終於決裂,翁被驅逐回籍。戊戌政變後,翁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與孫最後皆抑鬱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