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心系患者送福音

2018-01-16 08:23 | 柯橋日報 | 浙江新聞用戶端記者 俞立權 整理 高潔 攝

在近日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專案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該獎項由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聯合11家單位共同完成。

李蘭娟是夏履鎮夏履橋村人,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回家鄉當“赤腳醫生”,

盡其所能為鄉親們解除病痛。看到疾病對大家帶來的痛苦,也更加堅定了她當一個好醫生的決心。從步入醫科大學,到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帶去福音。其間,她始終心系家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努力為改善家鄉的醫療衛生服務水準作貢獻。

一把草藥一根針 全力為鄉親解除病痛

1947年,李蘭娟出生于夏履鎮夏履橋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60年,

步入初中的她因家庭經濟困難,一度面臨著輟學困境。後來,在老師大力的鼓勵下,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再加上獎學金的資助,最終順利地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

1968年,高中畢業的李蘭娟選擇回家鄉當“赤腳醫生”。在當時醫療條件有限的農村,她只能依靠一根針,一把草藥為鄉親們開展常見病的治療。她常上山采藥,流感襲來時,就煎了預防流感的草藥一戶一戶發下去;她一有空就會背著藥箱,

直接到田頭給村民看病。外科膿腫切排、幫助產婦接生、給兒童接種疫苗……在一天天的摸索中,她逐漸成長為熟練的全科醫生。在給村民看病打針的同時,她還走家串戶,積極開展健康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

李蘭娟的工作還涉及公共衛生領域,她當“赤腳醫生”的那幾年,農村血吸蟲病肆虐得厲害。於是,她帶領村裡的婦女一個個查釘螺,挨家挨戶把村民的大便標本收集上來,

做大便孵化檢查,為有效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

因為條件所限,李蘭娟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每每看到一些鄉親因為血吸蟲引發肝癌和肝硬化,卻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去世,她總是心如刀割。這也更加堅定了她當一個好醫生,為更多患者謀幸福的決心。

堅持十年攻堅 推動“人工肝”實現新突破

做了兩年“赤腳醫生”後,1970年,李蘭娟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

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她接觸到了大量的重型肝炎患者,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突然患上重型肝炎,導致肝功能衰竭,常常熬不到一個月就死亡。她決心攻克難題,有效治療重型肝炎。

一次偶然的救治,給了李蘭娟極大的啟發。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過程中,病人經過血液過濾透析等一系列治療後,竟奇跡般地康復了。“血液淨化技術會不會對治療重型肝炎有幫助呢?”這個病例讓她看到了拯救同類型病患者的希望。

1986年,李蘭娟以“人工肝治療肝炎”為課題申請了青年科研基金,並帶領課題組展開了“攻堅戰”。經過團隊10多年的努力鑽研,才最終解決國際上人工肝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點,成功創立了一套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援系統。

據瞭解,這套完整的技術規範和治療方法,使急性、亞急性重症肝炎治癒好轉率從過去的11.9%一舉提高到78.9%,慢性重症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5.4%提高到43.4%,開闢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如今,以李蘭娟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援系統”已經成為全世界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指數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

2005年,李蘭娟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聯盟的主席,並以“中國傳染病學第一人”的身份,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以李蘭娟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專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放棄申請專利 讓更多人享受技術紅利

作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後,李蘭娟放棄了申報人工肝專利的機會,並編寫制定了人工肝治療指南和操作規範,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這項技術。浙一醫院先後舉辦了八期國家級人工肝成果推廣學習班,在全國30多個省市3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人工肝技術,讓更多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進醫療技術帶來的紅利。

李蘭娟還多次應邀去北京、上海等地應用人工肝技術搶救肝衰竭病人並獲成功。北京人民醫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現嚴重的肝功能衰竭,黃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會診的電話時,李蘭娟正在舟山出差,但她立即決定帶領人工肝治療組火速進京,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援系統治療,使患者轉危為安。

這些舉動是李蘭娟用知識回報社會的集中體現。李蘭娟常說,受益於社會,就要加倍反哺社會。為了感恩家人、老師的支持,也因為助學金的資助圓了自己的醫學夢,她和丈夫鄭樹森院士一起捐資,連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中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

如今,年過七旬的李蘭娟仍堅守在一線,始終堅持臨床診治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的嚴謹科學精神。作為博士生導師,她傾其所學,傳道授業解惑,希望學生們把科研做得更好,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心系家鄉建設 助力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在很多夏履人眼裡,李蘭娟是一位有出息了仍不忘家鄉的好人。這些年,在李蘭娟的關心和支持下,夏履鎮衛生院添置不少大型醫療器械,並成為全省首個和浙一醫院對接實施遠端醫療的鎮級醫療機構,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專家的醫療服務。

與此同時,由李蘭娟和丈夫鄭樹森一起發起創辦的樹蘭醫療集團,與我區中醫醫院、婦女兒童醫院等分別簽訂了合作協定,開始了為期5年的醫療合作。

此外,李蘭娟還積極與我區高校開展合作,致力培養高品質護理專業人才。去年4月11日,由浙江樹人大學與樹蘭(杭州)醫院共同建立“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護理學院”正式揭牌。這是國內首家通過教育部和衛計委審批、由院士領銜的護理學院。醫校合作的不斷加強,必將為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血液淨化技術會不會對治療重型肝炎有幫助呢?”這個病例讓她看到了拯救同類型病患者的希望。

1986年,李蘭娟以“人工肝治療肝炎”為課題申請了青年科研基金,並帶領課題組展開了“攻堅戰”。經過團隊10多年的努力鑽研,才最終解決國際上人工肝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點,成功創立了一套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援系統。

據瞭解,這套完整的技術規範和治療方法,使急性、亞急性重症肝炎治癒好轉率從過去的11.9%一舉提高到78.9%,慢性重症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5.4%提高到43.4%,開闢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如今,以李蘭娟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援系統”已經成為全世界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指數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

2005年,李蘭娟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聯盟的主席,並以“中國傳染病學第一人”的身份,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以李蘭娟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專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放棄申請專利 讓更多人享受技術紅利

作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後,李蘭娟放棄了申報人工肝專利的機會,並編寫制定了人工肝治療指南和操作規範,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這項技術。浙一醫院先後舉辦了八期國家級人工肝成果推廣學習班,在全國30多個省市3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人工肝技術,讓更多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進醫療技術帶來的紅利。

李蘭娟還多次應邀去北京、上海等地應用人工肝技術搶救肝衰竭病人並獲成功。北京人民醫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現嚴重的肝功能衰竭,黃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會診的電話時,李蘭娟正在舟山出差,但她立即決定帶領人工肝治療組火速進京,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援系統治療,使患者轉危為安。

這些舉動是李蘭娟用知識回報社會的集中體現。李蘭娟常說,受益於社會,就要加倍反哺社會。為了感恩家人、老師的支持,也因為助學金的資助圓了自己的醫學夢,她和丈夫鄭樹森院士一起捐資,連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中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

如今,年過七旬的李蘭娟仍堅守在一線,始終堅持臨床診治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的嚴謹科學精神。作為博士生導師,她傾其所學,傳道授業解惑,希望學生們把科研做得更好,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心系家鄉建設 助力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在很多夏履人眼裡,李蘭娟是一位有出息了仍不忘家鄉的好人。這些年,在李蘭娟的關心和支持下,夏履鎮衛生院添置不少大型醫療器械,並成為全省首個和浙一醫院對接實施遠端醫療的鎮級醫療機構,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專家的醫療服務。

與此同時,由李蘭娟和丈夫鄭樹森一起發起創辦的樹蘭醫療集團,與我區中醫醫院、婦女兒童醫院等分別簽訂了合作協定,開始了為期5年的醫療合作。

此外,李蘭娟還積極與我區高校開展合作,致力培養高品質護理專業人才。去年4月11日,由浙江樹人大學與樹蘭(杭州)醫院共同建立“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護理學院”正式揭牌。這是國內首家通過教育部和衛計委審批、由院士領銜的護理學院。醫校合作的不斷加強,必將為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