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商業模式轉型疊加政策超預期,哪些券商股最先迎來春天?

2015年下半年以來,證券行業監管政策延續了兩年半的收緊態勢,

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是一以貫之的主基調。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重點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並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管理,未來金融監管協同有望加強。

近期,部分大券商的創新業務持續鬆綁,行業啟動部分創新業務摸底調查,從跟蹤的監管政策導向來看,事情正在起變化。

1)根據公司公告,部分券商獲准開展跨境業務試點。

海通證券曾於2015年公告獲批開展境外自營業務,自有資金驅動的自營模式與客戶驅動的交易模式有顯著區別,客戶驅動的交易模式距離海外成熟的FICC業務更進一步。

2)根據《券商中國》1月8日報導,證券業協會正在組織開展九個方面創新業務規則體系評估工作,看好場外衍生品等創新業務未來的發展空間,在監管“扶優限劣”的思路下,龍頭券商將占先機,

先行獲益。

中國資本市場領域的改革開放在加快推進,在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面臨不一樣的開放格局。銀行業具備顯著的體量優勢,保險業是我國金融體系中開放時間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行業,而我國證券業發展階段、商業模式等仍與國際同行有較大差距。

美國VS.中國

成熟市場和政策市的監管週期很不同。

2000年後我國基本經歷了兩輪完整金融監管週期,目前正處在第三輪監管週期的收緊階段。第一輪監管週期是2003-2007年,前2年收緊、後3年放鬆;第二輪監管週期是2008-2014年,前3年收緊,後3年放鬆。

行業創新:從標準化創新到自主創新

展望2018年,行業“穩中求進”的監管總基調仍將繼續,

但近期部分大券商的創新業務持續鬆綁,行業啟動部分創新業務摸底調查,從目前跟蹤的監管政策導向來看,事情正在起變化。

中國資本市場正在加速雙向開放,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已邁出實質性步伐,較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我國證券行業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過度過程中,行業中有競爭力的大券商有望獲得監管的重點支持,大券商先行先試、控制創新風險有望成為主流;

從目前跟蹤的政策方向來看,證券行業的創新模式未來有望有從自上而下的“標準化創新”過度到自下而上的“自主創新”;

金融監管週期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危機-管制-金融抑制-管制放鬆-過度創新-新的危機”的演進模式持續在上演,現在仍處於“管制”、“金融抑制”的過程中,而本次證監體系的收緊週期已經超過兩年半。(國泰君安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