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行走吉林|王百川大院 從民宅到博物館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吉林市北山腳下有一處青磚建築,

是吉林市區現存的典型吉林民居建築。1999年2月26日列為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稱王百川居宅舊址,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它王百川大院。

建築背景

王百川大院坐落于德勝路47號,始建於1932年,由源和德作坊馬青山包工包料建設,歷時兩年竣工。青磚瓦木結構的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左右對稱。正房7間,東西廂房各5間,外廂房各3間,門房7間,東北有倉房、廚房以及廁所,

房後有花園和菜窖。四周有青磚圍牆,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5平方米。正面左右廊柱懸掛抱柱楹聯、樑柱之間,透雕燕尾;庭中花木、金魚缸,顯示主人公之富有和社會地位。一進兩側的是耳房,裡面住的是王家的差役;二進的正房是王百川按照輩分排序的親眷居所。

吉林地方史專家周克讓在他的大作《吉林話舊》中提及其建築背景,該房主人王百川,字富海,商人出身,曾在俄國道勝銀行吉林支行工作,

該銀行的俄國人(白俄)將現金及動產囊括而走,將房地產低價售出,王百川廉價購得,由此成為吉林的大財主。9·18事變前,王百川曾任吉林永衡官銀號(省銀行)幫辦經理。此時,吉林省主席張作相用其五姨太花福田名義在該銀號及日本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等處存款銀元50萬元。9·18事變,張作相寓居天津,生活拮据,要偽滿吉林軍政長官熙洽斡旋提取。熙洽將此事委託王百川,
沒想到他將吉林永衡官銀號的存款提出據為己有,才有了開始興建今日的王百川大院。

建築講究

《吉林市志·建築志》中用較長文字描寫了王百川大院,介紹詳細。門房面臨德勝路,高出地面約半米,用條石鋪成的便道直通大門,有活動門檻,可供車輛進入大門。正房為硬山陡坡脊,五檁五桕帶有遊廊,正房與東西廂房前面均有木質孔漆明柱,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回廊相通,

廂房比正房舉架稍低,南山牆有精美磚雕。大門、二門與正房在同一中軸線,內院比外院高一尺左右,正房房基又比內院地面高約一尺。房室外建有高大的院牆,在院牆四角有角門。院牆石頭基礎,屋牆除前簷牆外均為“三不漏”房。以山牆作為柱子和房柁,全部使用青磚磨磚對縫,做工精良。後院的房屋高度和跨度最大,青磚青瓦、磨磚對縫,腰牆磚雕,紅漆明柱以及樑柱之間的透雕燕尾與彩繪,
都十分考究。

院內原有二門一座,典型的垂花門,是內外有別的一個表現形式。“雕樑畫柱、垂珠倒懸、蝙蝠戲金錢,花牆磨磚對縫”是吉林地方史專家周克讓關於二門的介紹。甬路兩邊砌花崗岩石條,每條長2米,重約400公斤。中間砌有青磚。月臺前有金魚缸,並有綠植花木種植其間。正如許多傳統吉林民居,王百川大院的房屋的高度和跨度較大。從大門口到正房之間層層遞進,一進的東西廂房會比二進的東西廂房明顯的矮很多,以正房為最高,整個院落也是成上坡式的傾斜方向,兩側外廂房比內廂房稍窄,並無前廊。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裡,長有尊卑分的是非常清楚的,這種思想會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處。正如這所老宅,整個框架是呈向上的傾斜狀,表達了主人王百川在居所的位置是最高的。

幾經易主

王百川大院自建成到現在,正如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中寫的“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樣,也是幾經易主。

戰亂期間,王百川舉家外逃,大院為國民黨60軍佔領,設為軍部。解放後,該宅變成了民居,儼然是一個破落大雜院。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院變大院,將二門拆除。1984年,吉林市建委將該宅內的居民動遷,該院成為建委規劃處的辦公地,後為吉林市規劃局使用。2003年,該宅移交與吉林市文化部門。2008年,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開始籌建,2009年11月正式開館。

如今的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共分七大展廳。分別為,序廳、滿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龍興之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及其貢品、藝華體萃、吉林烏拉薩滿文化、錫克特裡氏薩滿祭祀神堂。從陳列內容看,它以大量的文物、珍貴的照片以及相應的輔助展品,概括反映了吉林市自南北朝(420—589年)以來,歷經隋唐、五代十國、遼、金、元、明、清、民國至今,滿族的先人—勿吉、靺鞨、女真、滿洲直到今日滿族的發展歷史,再現了昔日滿族食、衣、住、行以及文化、教育、娛樂和祭祀活動。陳列的展品不僅有族譜、神曲、祭服、腰鼓、祭堂,而且有石姓的幾代薩滿傳人跳神作法表演,可謂薩滿教活化石的再現。表現了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吉林,作為清朝皇室的祭祖聖地,清朝統治東北的重鎮,清政府在這裡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建廠造船,組建內河水師,設立八旗演武廳,修建木城,置將軍,設省會,建小白山望祭殿等豐厚的歷史。

從民宅到博物館,王百川大院也算是文物建築保護的一種實踐。吉林市是中國滿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吉林市王百川大院建立滿族博物館,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吉林民居王百川居宅舊址” 建築遺產的再利用,體現了文化價值擴展性的延伸,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應,進而成為吉林滿族文化的核心。(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4年)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一進的東西廂房會比二進的東西廂房明顯的矮很多,以正房為最高,整個院落也是成上坡式的傾斜方向,兩側外廂房比內廂房稍窄,並無前廊。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裡,長有尊卑分的是非常清楚的,這種思想會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處。正如這所老宅,整個框架是呈向上的傾斜狀,表達了主人王百川在居所的位置是最高的。

幾經易主

王百川大院自建成到現在,正如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中寫的“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樣,也是幾經易主。

戰亂期間,王百川舉家外逃,大院為國民黨60軍佔領,設為軍部。解放後,該宅變成了民居,儼然是一個破落大雜院。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院變大院,將二門拆除。1984年,吉林市建委將該宅內的居民動遷,該院成為建委規劃處的辦公地,後為吉林市規劃局使用。2003年,該宅移交與吉林市文化部門。2008年,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開始籌建,2009年11月正式開館。

如今的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共分七大展廳。分別為,序廳、滿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龍興之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及其貢品、藝華體萃、吉林烏拉薩滿文化、錫克特裡氏薩滿祭祀神堂。從陳列內容看,它以大量的文物、珍貴的照片以及相應的輔助展品,概括反映了吉林市自南北朝(420—589年)以來,歷經隋唐、五代十國、遼、金、元、明、清、民國至今,滿族的先人—勿吉、靺鞨、女真、滿洲直到今日滿族的發展歷史,再現了昔日滿族食、衣、住、行以及文化、教育、娛樂和祭祀活動。陳列的展品不僅有族譜、神曲、祭服、腰鼓、祭堂,而且有石姓的幾代薩滿傳人跳神作法表演,可謂薩滿教活化石的再現。表現了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吉林,作為清朝皇室的祭祖聖地,清朝統治東北的重鎮,清政府在這裡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建廠造船,組建內河水師,設立八旗演武廳,修建木城,置將軍,設省會,建小白山望祭殿等豐厚的歷史。

從民宅到博物館,王百川大院也算是文物建築保護的一種實踐。吉林市是中國滿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吉林市王百川大院建立滿族博物館,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吉林民居王百川居宅舊址” 建築遺產的再利用,體現了文化價值擴展性的延伸,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應,進而成為吉林滿族文化的核心。(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4年)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