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一數到十,帶你數完廣州那些正在慢慢變老甚至消失的街道(上)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對小情侶,當時男生問女生:“你覺得廣州會不會有從一數到十,

全是數字開始的路名?”女生想當然的說:“肯定有。”於是,他們約定了一起去找這十條街道。

不久,男生跟女生提出了分手,找這十條街道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或許,在他提出想跟她一起去找這十條街道的時候,是想給他們這段感情留下最後一點美好的回憶吧。

很多很多年以後,女生回想起這件事,突然很想證實當初自己那斬釘截鐵的肯定,

也很想完成當時的承諾。所以,在她的堅持下,今天,來為你講述這十條有故事的街道的前五條。

| 一德路 |

這是一德路,廣州年貨、玩具批發的集散中心。早上來到這兒,只能用水泄不通形容它的交通情況,公車、小貨車、社會車輛、自行車,還有拉貨的板車……要是你在最擁擠的時段行走在一德路,最少得花個2、30分鐘才能走完。

然而,我今天並不是要帶你來這兒辦年貨的,而是要跟你說說位於一德路的石室聖心大教堂的故事,廣州人習慣叫它石室。

來到石室的大門前,可以看到兩側的牆角分別刻了JERUSALEM1863和ROME1863的字樣。

1863年,是石室奠基的年份。這座由法國人設計、中國人建造的全石結構的哥特式教堂,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大的教堂。現在的石室看起來雄偉、獨特,其實它曾經經歷過兩次重大的破壞。

在第三次大修(2004年)的時候,負責整修的部門特地訂做了98扇特殊的玻璃,以《舊約》、《新約》裡的故事和代表人物為原型,刻畫了60個聖經故事。這些特別的玻璃窗,只要站在石室內稍稍仰頭就能看見了。對了,進去參觀的時候記得保持安靜。石室的寧靜與一德路的繁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進一出,仿佛穿梭於大相徑庭的兩個空間,這種感覺實在奇妙。

| 二沙島 |

這裡在珠江新城還沒成為城市CBD的時候就被稱為富人區,這裡有目前國內最大的純自然聲演奏廳,是的,這裡是二沙島,星海音樂廳所在的地方。

星海音樂廳依珠江而建,與濱江東路段隔江相望。遠遠看去,就像在珠江邊準備展翅飛翔的天鵝,又像掀起了琴蓋的巨型鋼琴,與門前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雕像形成相得益彰的呼應。

音樂廳門前只有一條單行道市政路,非演出時間幾乎沒什麼車輛經過。或許是人們也不忍心破壞城市中心這難得的文化氣息,所以星海音樂廳在這片城市中心的“郊區”裡,顯得格外的和諧。

| 三元里 |

這裡是全城最集中的皮具批發商圈,吸引了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商人來到這裡,每天都能看到這裡的商戶拿起計算器,用不標準但卻很流利的英語跟這些商人討價還價。這裡還是全廣州流動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除了不同膚色的人以外,還有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他們生活在這裡,在這裡工作,形成了這裡的繁榮,也形成了這裡的雜亂。

三元里,就像一個大世界的縮影,這裡的故事要等有心人來發現。

來到三元里,有個地方的故事你得聽聽。

這裡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公園,就在三元里村牌坊正對面。1840年,英國對華發動了鴉☆禁☆片戰爭,1841年5月,英軍劫掠隊來到了三元里一帶,由農民韋紹光為代表的自衛隊奮起反抗。

到了1950年的時候,為了紀念這些敢於英勇鬥爭的農民,就在三元里建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

| 四牌樓 |

實不相瞞,四是我花了最多時間去尋找和瞭解的。然而,很可惜的是,並沒有找到四開頭的街道。但我準備要說的,以四開頭的曾經確實存在,只是它並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片商圈。

(此照片源於網路,侵刪)

據說上了年紀的老廣都知道四牌樓,我們當然是不知道的,因為四牌樓早已不復存在了。不過,解放中我們是知道的。當年的四牌樓,就位於現在北起中山五,南至惠福西的解放中路段。

要追溯四牌樓的故事,那得從明代開始說起,由於篇幅關係,我們長話短說。話說,明代的時候,這裡曾是由惠愛坊、忠賢坊、孝友坊、貞烈坊四座木質牌坊圈劃而成的大型商圈,全稱是“四牌樓市”。

這裡1954年改名為解放中路,但也是很多老廣習慣叫的“四牌樓”。

如今的解放中,已看不出當時多方鼎立的盛況,但作為貫穿廣州南北的主要幹線之一,依舊每天車水馬龍。不知當年,是否也有不少商販聞聲而來,聚集在這四牌樓市之中,也如同現在這般川流不息呢?

| 五仙觀 |

在有故事的街道特輯裡,我想跟你說的這個五,也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座建築。住在老城區的朋友想必已經猜到了,它就是五仙觀。

首先,五仙觀跟五羊傳說有沒有關係?當然有,因為五仙觀就是為了紀念這五位仙人而建造的,就連惠福路也是因為感激仙人帶來的福祉而命名。

其實惠福西的五仙觀並不是原址,原本的五仙觀幾經搬遷,在明代期間毀於一場大火。到了明代洪武十年,才開始重建五仙觀,並定址在現在的惠福西路。

五仙觀內除了有五仙的雕像和五羊石像以外,還有一定要去後殿看看的那塊紅砂岩,上面有個巨大的凹陷,古人覺得這是仙人的拇跡,所以一直將它重點保護了下來。

除此以外,後殿后坡的嶺南第一樓,和樓中央懸掛的那口重5噸的青銅大鐘;儀門處由清代兩廣總督瑞麟題字的“五仙古觀”,和一對漱珠崗火山岩刻制而成的石麒麟,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由於篇幅關係,每條街道的故事未能全部講述。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六到十呢,敬請期待!

在第三次大修(2004年)的時候,負責整修的部門特地訂做了98扇特殊的玻璃,以《舊約》、《新約》裡的故事和代表人物為原型,刻畫了60個聖經故事。這些特別的玻璃窗,只要站在石室內稍稍仰頭就能看見了。對了,進去參觀的時候記得保持安靜。石室的寧靜與一德路的繁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進一出,仿佛穿梭於大相徑庭的兩個空間,這種感覺實在奇妙。

| 二沙島 |

這裡在珠江新城還沒成為城市CBD的時候就被稱為富人區,這裡有目前國內最大的純自然聲演奏廳,是的,這裡是二沙島,星海音樂廳所在的地方。

星海音樂廳依珠江而建,與濱江東路段隔江相望。遠遠看去,就像在珠江邊準備展翅飛翔的天鵝,又像掀起了琴蓋的巨型鋼琴,與門前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雕像形成相得益彰的呼應。

音樂廳門前只有一條單行道市政路,非演出時間幾乎沒什麼車輛經過。或許是人們也不忍心破壞城市中心這難得的文化氣息,所以星海音樂廳在這片城市中心的“郊區”裡,顯得格外的和諧。

| 三元里 |

這裡是全城最集中的皮具批發商圈,吸引了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商人來到這裡,每天都能看到這裡的商戶拿起計算器,用不標準但卻很流利的英語跟這些商人討價還價。這裡還是全廣州流動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除了不同膚色的人以外,還有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他們生活在這裡,在這裡工作,形成了這裡的繁榮,也形成了這裡的雜亂。

三元里,就像一個大世界的縮影,這裡的故事要等有心人來發現。

來到三元里,有個地方的故事你得聽聽。

這裡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公園,就在三元里村牌坊正對面。1840年,英國對華發動了鴉☆禁☆片戰爭,1841年5月,英軍劫掠隊來到了三元里一帶,由農民韋紹光為代表的自衛隊奮起反抗。

到了1950年的時候,為了紀念這些敢於英勇鬥爭的農民,就在三元里建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

| 四牌樓 |

實不相瞞,四是我花了最多時間去尋找和瞭解的。然而,很可惜的是,並沒有找到四開頭的街道。但我準備要說的,以四開頭的曾經確實存在,只是它並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片商圈。

(此照片源於網路,侵刪)

據說上了年紀的老廣都知道四牌樓,我們當然是不知道的,因為四牌樓早已不復存在了。不過,解放中我們是知道的。當年的四牌樓,就位於現在北起中山五,南至惠福西的解放中路段。

要追溯四牌樓的故事,那得從明代開始說起,由於篇幅關係,我們長話短說。話說,明代的時候,這裡曾是由惠愛坊、忠賢坊、孝友坊、貞烈坊四座木質牌坊圈劃而成的大型商圈,全稱是“四牌樓市”。

這裡1954年改名為解放中路,但也是很多老廣習慣叫的“四牌樓”。

如今的解放中,已看不出當時多方鼎立的盛況,但作為貫穿廣州南北的主要幹線之一,依舊每天車水馬龍。不知當年,是否也有不少商販聞聲而來,聚集在這四牌樓市之中,也如同現在這般川流不息呢?

| 五仙觀 |

在有故事的街道特輯裡,我想跟你說的這個五,也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一座建築。住在老城區的朋友想必已經猜到了,它就是五仙觀。

首先,五仙觀跟五羊傳說有沒有關係?當然有,因為五仙觀就是為了紀念這五位仙人而建造的,就連惠福路也是因為感激仙人帶來的福祉而命名。

其實惠福西的五仙觀並不是原址,原本的五仙觀幾經搬遷,在明代期間毀於一場大火。到了明代洪武十年,才開始重建五仙觀,並定址在現在的惠福西路。

五仙觀內除了有五仙的雕像和五羊石像以外,還有一定要去後殿看看的那塊紅砂岩,上面有個巨大的凹陷,古人覺得這是仙人的拇跡,所以一直將它重點保護了下來。

除此以外,後殿后坡的嶺南第一樓,和樓中央懸掛的那口重5噸的青銅大鐘;儀門處由清代兩廣總督瑞麟題字的“五仙古觀”,和一對漱珠崗火山岩刻制而成的石麒麟,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由於篇幅關係,每條街道的故事未能全部講述。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六到十呢,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