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一世遇著了即是緣分

作者 柴華


“澤好出息了,到部隊了要好好幹,肚子裡得多裝點貨,以後有用。”太奶送父親遠行時流著淚說的那番話,他至今記得。

01

送行

1999年正月剛過,父母親帶我回鄉,那是我第二次回父親的老家,也是最後一次。第一次回鄉的記憶已模糊了,那時還很小,印象中滿山的雪,白皚皚的一片。那天沒有回城的車,父親和母親牽著我的手從鄉里走著回去,又冷又累。

過了好些年,再提到回鄉,想起那年的冰天雪地,滿心眼裡都是厭棄。如此不知何故又要回去,

極不情願心理耍著脾氣:“奶奶既不是自己奶奶,爺爺也不稀罕我這女伢,我回去做嘛!”

這根刺紮著我,想來同樣也紮著父親。爺爺奶奶在父親不到一歲的時候就分開了,之後奶奶改嫁,爺爺再娶,父親成了兩邊都不要的野孩子。從那時到父親結婚生女,他們都沒再惦記,就好像從來沒有過這兒子。他們當然有自己的苦衷,可是我真的跟他們不算親近。

“你太(太奶奶)去世了。

”父親一邊說,一邊掉眼淚,看著讓人傷心。

太是父親的奶奶,在爺爺奶奶離開以後,我的父親,這個沒人要的可憐孩子,便與她相依為命。

那時候太奶早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為了養活這個孫,她憑著自己的力氣,硬是沒再給幾個兒子添麻煩,含辛茹苦的把這個孫子拉扯大。

我像愛我父親一般愛她,比敬我父親還要敬她。

那年正月,鄉里已通了馬路,車能開到村頭。

村裡的房子依山而建,從山腳一直蓋到山腰。我們下了車順著村裡的臺階爬到半山就到了老宅。左手邊便是一排的木板房,靠最外邊的是大爺爺家。那年,大爺爺已過世,我記得走到他家宅子前大奶奶正坐在小板凳上,面前一個大木盤,記不清在忙什麼。見了我很親切的笑著,把我們往裡頭讓。中間稍大點的是堂屋,再往左進就是我爺爺家。正中間的堂屋放著一口棺木,我們跨進門檻,
父親點了香,大家跪下拜了三拜,二爺爺已來堂屋門口迎了。

“澤好(父親的名),你們回來了。”

“大伯,前幾日看娘娘(奶奶)還好好的,怎麼就…..”

“昨日過了晌午看老母親還沒下樓,敲了門好半天也沒動靜,料想出了事,開門進去已沒了氣息。估摸應是半夜走的。你知道娘娘總念著落葉歸根,一定得葬回祖墳,昨天下午就讓你哥開著車拉回來了。”二爺爺沉沉的歎了口氣。

“你們去看最後一眼吧。

”二爺爺悄然離開。

父親流著淚跪倒在太奶的棺前,扶著棺,聲音發顫:“娘娘,澤好來送您了……”

太奶的葬禮辦了五天,鬧場請了鄉里最好的戲班,連唱了五天,流水席每日都有。家族成年的女人整日在後廚忙著辦菜,堂屋裡日夜都有子孫守靈,熱鬧非常,很是體面。

那年送葬的隊伍白了半片山,多是我不認識的親戚,很多人既是第一次見也是最後一次。我夾雜在隊伍裡跟在女性長輩後邊走。長長的隊伍哭聲震山,難過的情緒似乎感染了老天,記憶中那日陰沉沉的,看不見一絲陽光,沒下雪卻格外冷。

落棺那一刻,所有人都跪著,有幾個中年女人跪在前排,哭得捶胸。遠遠的看見父親埋著頭哭,母親在身邊不停地拭著淚,我想著這一生再也見不著太奶了,就跟著哭了起來,越哭越難過,難過到不行。

太奶高夀,五世同堂。外人看著她晚來子孫滿堂何等福氣,卻不知她這一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

02

當家的女人

太奶出生在1915年前後,具體時間後人記不太清了,只曉得她十六七歲便生下我大爺爺,大爺爺比我爺爺大了整整十歲,爺爺十八歲生下第一個孩子便是我父親。太奶去世的那一年我父親四十歲。

湘西的苗鄉,妹子滿了十五就該嫁了,再不嫁留家裡吃閒飯就是丟人。那時候婚約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太爺家是做布料生意,自家織布,趕場(趕集)的時候再拿去集市賣,雖不算太富裕但不缺錢糧,對女子來說算是門好親事。太爺比太奶大了幾歲,人才(相貌)長的好,性子也敦厚,兩人天造地設。

日子在平淡幸福中慢慢的走過,可惜這份甜也不過十幾年的光景。太爺有一年趕場被土匪抓丁擄上山,自此就沒再回過家。他離開的時候,我家爺爺還在太奶的肚子裡,從那會起,她便要一人扛起家裡所有的生計,只是那時雖有離別之苦但還有個盼頭,盼著不打仗了,太爺能回來。可惜上山不到兩年聽說匪患厲害,這個山頭打那個山頭,打來打去太爺便死于匪戰,最後連個屍身都沒有。太奶二十七歲開始守寡,料想當年得知噩耗應是肝腸寸斷,但她說,這就是命,得認。

太奶這一生產了幾個孩子,我不知曉,只清楚活著的有四個爺爺,我父親的父親排行老四。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兒子,接過夫家的祖業在那個亂世裡艱難求生。那會兒最小的兒子不過一歲,最大的也才十一。

“世道亂,土匪成窩。一個家沒個頂梁的男人那是天塌了。苦得斷腸,你太奶只能靠自個肩膀抗,白天做家務,閑下來還要織布,逢上趕場的日子一大早就得去集市。日子實在難,太爺離開的頭幾年難得不像樣。布料生意不好做,換不了幾個錢,家裡還有四張嘴等著吃飯。”父親回想太奶的苦如同親歷,淚在眼眶裡打轉。

“鄰里看著她孤兒寡母的可憐,那會兒正巧有門遠房親戚在縣裡保安大隊,沒有兒,想過繼一個。你太奶起初是不答應的,但不送出去全家都沒法活,只好咬著牙把你三爺爺過了繼。那時候三爺爺得有四五歲,哭喊著不肯去,硬是被拽了走,你太奶哭成個淚人。”父親每次回想起來都不住地搖頭歎氣。

“只是三爺爺到了後來還是埋怨她哩,想著四個兒子單單送他一個出去,心裡頭就怨。送出去的時候四五歲,再喊一聲老母親已成家立業了。旁人都明白若不是早早出去哪有現在的好日子。那人對三爺爺真好,花錢供他讀書,也不缺糧少肉,養得結實,又有文化。旁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只他自己想不通,直到年歲大了才開了竅。”

大爺爺到了十五六歲的年紀太奶便開始給他張羅婚事。那時候家裡衰落得厲害,門面上也不好看,要找門好親事不容易。眼光高的女子都不願來。

“那會子別說人家妹子,連媒婆都不願接這一樁。你太奶硬是求著村裡要好的婆婆,許了點錢,攬了下來。”

挑挑揀揀的幾番,最後還是說成了。大奶奶性格獨特,過了婚嫁的年紀還不願嫁,幾場媒都沒談成,生生的把自己耽擱了好幾年。說到大爺爺的時候已快二十了,娘家怕她再挑就嫁不出去,趕早做主許了這門婚事。太奶對這位長兒媳很是喜歡,常對外誇讚說:“女大懂事好守家,性子本分人勤快。”大奶奶當年進門的時候被戲稱是趕著進來的,但一朝進門便終身相隨,也算是對大爺爺的情誼。

03

隔代的愛

爺爺和奶奶也是媒妁之言,可惜緣分不夠。父親一歲左右兩人終究還是過不下去了。奶奶熬不過旁人的冷眼最後選擇遠嫁,光棍男人守不了家業於是爺爺再娶。父親成了沒人要的“孤兒”。

“只管生不管養,造孽(可憐)了伢兒,你們都不要我要。”太奶一咬牙,將父親要了去。父親被接走的時候連個大名都沒有,成日裡被人“佬吖,佬吖”(弟弟,對男孩的統稱)地喚。太奶按著輩分,再給父親添了一個“好”字,只望他一世樣樣都好。

太奶苦了大半輩子,到了該享福的年紀又多了個包袱。那會兒三爺爺已認祖歸宗,在城裡當了教書先生;二爺爺自小就頭腦靈活,進了廠子裡工作穩定。太奶帶著父親進了城,在二爺爺處落了腳。

去縣裡頭幾年正好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即使有兩個爺爺也不得依靠,那時候都苦都窮,每家得有七八個、十來個孩子,自家都顧不上。父親記得小時候餓得厲害連糠都吃,那玩意吃進肚子里拉不出,得用手摳。

太奶看著父親實在可憐,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還四處找事做。夏天天熱,太奶奶擔著兩桶涼粉走兩裡路去碼頭賣,入秋天涼了就挑著擔賣菜。有些年還去工地給人挑過磚,幹過保姆,在食堂炒過菜。就這樣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辛苦地把父親拉扯大。

父親小時候也沒讀過什麼書,上學的時候趕上文革,學堂不怎麼授課。沒怎麼讀過書的父親,七十年代後期被征入伍,那個年代當兵是男兒最好的出路,凡是能進軍營都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太奶高興得不得了。

“澤好出息了,到部隊了要好好幹,肚子裡得多裝點貨,以後有用。”太奶送父親遠行時流著淚說的那番話,他至今記得。

太奶這一生都在為家人負重前行。

太奶曾說過:“這一世遇著了即是緣分,你伴著我,我就歡喜,別的不求。”太奶還說過:“好皮囊中看不中用沒用,還得肚子裡有貨。”她將自己的勤慧樸實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告訴了我——每回念起這位苦了一輩子的女人,便令人肅然起敬:不論離開多久,她的美好一直留在子孫幾代人的心裡,大家愛她敬她,無關時間。

長長的隊伍哭聲震山,難過的情緒似乎感染了老天,記憶中那日陰沉沉的,看不見一絲陽光,沒下雪卻格外冷。

落棺那一刻,所有人都跪著,有幾個中年女人跪在前排,哭得捶胸。遠遠的看見父親埋著頭哭,母親在身邊不停地拭著淚,我想著這一生再也見不著太奶了,就跟著哭了起來,越哭越難過,難過到不行。

太奶高夀,五世同堂。外人看著她晚來子孫滿堂何等福氣,卻不知她這一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

02

當家的女人

太奶出生在1915年前後,具體時間後人記不太清了,只曉得她十六七歲便生下我大爺爺,大爺爺比我爺爺大了整整十歲,爺爺十八歲生下第一個孩子便是我父親。太奶去世的那一年我父親四十歲。

湘西的苗鄉,妹子滿了十五就該嫁了,再不嫁留家裡吃閒飯就是丟人。那時候婚約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太爺家是做布料生意,自家織布,趕場(趕集)的時候再拿去集市賣,雖不算太富裕但不缺錢糧,對女子來說算是門好親事。太爺比太奶大了幾歲,人才(相貌)長的好,性子也敦厚,兩人天造地設。

日子在平淡幸福中慢慢的走過,可惜這份甜也不過十幾年的光景。太爺有一年趕場被土匪抓丁擄上山,自此就沒再回過家。他離開的時候,我家爺爺還在太奶的肚子裡,從那會起,她便要一人扛起家裡所有的生計,只是那時雖有離別之苦但還有個盼頭,盼著不打仗了,太爺能回來。可惜上山不到兩年聽說匪患厲害,這個山頭打那個山頭,打來打去太爺便死于匪戰,最後連個屍身都沒有。太奶二十七歲開始守寡,料想當年得知噩耗應是肝腸寸斷,但她說,這就是命,得認。

太奶這一生產了幾個孩子,我不知曉,只清楚活著的有四個爺爺,我父親的父親排行老四。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兒子,接過夫家的祖業在那個亂世裡艱難求生。那會兒最小的兒子不過一歲,最大的也才十一。

“世道亂,土匪成窩。一個家沒個頂梁的男人那是天塌了。苦得斷腸,你太奶只能靠自個肩膀抗,白天做家務,閑下來還要織布,逢上趕場的日子一大早就得去集市。日子實在難,太爺離開的頭幾年難得不像樣。布料生意不好做,換不了幾個錢,家裡還有四張嘴等著吃飯。”父親回想太奶的苦如同親歷,淚在眼眶裡打轉。

“鄰里看著她孤兒寡母的可憐,那會兒正巧有門遠房親戚在縣裡保安大隊,沒有兒,想過繼一個。你太奶起初是不答應的,但不送出去全家都沒法活,只好咬著牙把你三爺爺過了繼。那時候三爺爺得有四五歲,哭喊著不肯去,硬是被拽了走,你太奶哭成個淚人。”父親每次回想起來都不住地搖頭歎氣。

“只是三爺爺到了後來還是埋怨她哩,想著四個兒子單單送他一個出去,心裡頭就怨。送出去的時候四五歲,再喊一聲老母親已成家立業了。旁人都明白若不是早早出去哪有現在的好日子。那人對三爺爺真好,花錢供他讀書,也不缺糧少肉,養得結實,又有文化。旁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只他自己想不通,直到年歲大了才開了竅。”

大爺爺到了十五六歲的年紀太奶便開始給他張羅婚事。那時候家裡衰落得厲害,門面上也不好看,要找門好親事不容易。眼光高的女子都不願來。

“那會子別說人家妹子,連媒婆都不願接這一樁。你太奶硬是求著村裡要好的婆婆,許了點錢,攬了下來。”

挑挑揀揀的幾番,最後還是說成了。大奶奶性格獨特,過了婚嫁的年紀還不願嫁,幾場媒都沒談成,生生的把自己耽擱了好幾年。說到大爺爺的時候已快二十了,娘家怕她再挑就嫁不出去,趕早做主許了這門婚事。太奶對這位長兒媳很是喜歡,常對外誇讚說:“女大懂事好守家,性子本分人勤快。”大奶奶當年進門的時候被戲稱是趕著進來的,但一朝進門便終身相隨,也算是對大爺爺的情誼。

03

隔代的愛

爺爺和奶奶也是媒妁之言,可惜緣分不夠。父親一歲左右兩人終究還是過不下去了。奶奶熬不過旁人的冷眼最後選擇遠嫁,光棍男人守不了家業於是爺爺再娶。父親成了沒人要的“孤兒”。

“只管生不管養,造孽(可憐)了伢兒,你們都不要我要。”太奶一咬牙,將父親要了去。父親被接走的時候連個大名都沒有,成日裡被人“佬吖,佬吖”(弟弟,對男孩的統稱)地喚。太奶按著輩分,再給父親添了一個“好”字,只望他一世樣樣都好。

太奶苦了大半輩子,到了該享福的年紀又多了個包袱。那會兒三爺爺已認祖歸宗,在城裡當了教書先生;二爺爺自小就頭腦靈活,進了廠子裡工作穩定。太奶帶著父親進了城,在二爺爺處落了腳。

去縣裡頭幾年正好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即使有兩個爺爺也不得依靠,那時候都苦都窮,每家得有七八個、十來個孩子,自家都顧不上。父親記得小時候餓得厲害連糠都吃,那玩意吃進肚子里拉不出,得用手摳。

太奶看著父親實在可憐,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還四處找事做。夏天天熱,太奶奶擔著兩桶涼粉走兩裡路去碼頭賣,入秋天涼了就挑著擔賣菜。有些年還去工地給人挑過磚,幹過保姆,在食堂炒過菜。就這樣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辛苦地把父親拉扯大。

父親小時候也沒讀過什麼書,上學的時候趕上文革,學堂不怎麼授課。沒怎麼讀過書的父親,七十年代後期被征入伍,那個年代當兵是男兒最好的出路,凡是能進軍營都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太奶高興得不得了。

“澤好出息了,到部隊了要好好幹,肚子裡得多裝點貨,以後有用。”太奶送父親遠行時流著淚說的那番話,他至今記得。

太奶這一生都在為家人負重前行。

太奶曾說過:“這一世遇著了即是緣分,你伴著我,我就歡喜,別的不求。”太奶還說過:“好皮囊中看不中用沒用,還得肚子裡有貨。”她將自己的勤慧樸實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告訴了我——每回念起這位苦了一輩子的女人,便令人肅然起敬:不論離開多久,她的美好一直留在子孫幾代人的心裡,大家愛她敬她,無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