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91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佰運:提高基層顱腦創傷救治水準 應推動神經創傷單位和醫院間廣泛聯盟

神外前沿訊,2016年6月,全國第一家融急救與康復為一體的“神經損傷單元”在包頭第八醫院掛牌成立,

這是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顱腦創傷病區副主任兼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腦創傷研究室負責人劉佰運教授提出“神經損傷單元”模式設想後的第一個基層醫院的“落地”實踐。

顱腦創傷疾病因為其自身特性,往往第一時間要在患者當地醫院緊急處理,如何提高國內基層醫院的顱腦創傷救治水準,劉佰運教授希望未來能夠借助互聯網,

將中心醫院顱腦創傷和基層醫院連結起來,建立醫院聯盟和區域性的創傷指導中心,並由此推動發展“神經損傷單元”模式。

劉佰運教授既擔任所在顱腦創傷病區臨床工作,也擔任研究所顱腦創傷科研工作,這在全國範圍內並不多見。目前,劉佰運所在的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每年完成顱腦創傷手術近1000台。搬遷到新院區之後,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顱腦創傷病區有可能從現在的38張床位擴充到60張以上的床位,

繼續在規模、臨床水準和科研能力上處在國內本專業領跑的位置。

以下是神外前沿與劉佰運教授對話實錄:

天壇顱腦創傷歷史

神外前沿:顱腦創傷專業在神經外科中是怎麼發展的,出現了哪些變化?

劉佰運:顱腦創傷從大的專業來講,是神經外科一個大的專業,而且神經外科最早的開展就是從創傷開始的,

外傷治療一直也是神經外科的基礎。

但是創傷疾病的有其自身的特點,是救急救命的一類疾病,大部分病人外傷後是在就地救治,而不是經過長途長時間轉運到高一級醫院去治療。

在全國各基層醫院的神經外科還沒有普及起來的時候,很多創傷病人在當地沒有治療條件,就都集中到了大醫院。現在隨著全國各地神經外科的建立及人員的培訓,神經外科醫生越來越多,

創傷急救就逐漸以基層為主了。

目前,我們統計大概有80%的顱腦創傷病人都是在基層醫院處理的,基層醫院是現在我們國內顱腦創傷救治的主體。

神外前沿:天壇醫院顱腦創傷專業是什麼樣的歷史?

劉佰運:天壇醫院的顱腦創傷從神外建科時就有,是個基礎業務,又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大專業,這麼多年也是一直在發展。

但是從我們創傷救治的範疇來看,

現在二次治療的比較多,初診初治的病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患者第一時間在當地進行了初步的處理,處理不了的疑難雜症的再轉到我們這裡。

神外前沿:基層醫院發展很快,那中心醫院發展側重在科研嗎?

劉佰運:作為天壇醫院這樣一個大的神經外科學科來講,我們側重於學科引領和解決疑難雜症,比如大部分顱腦創傷患者是在當地第一時間救治,但還有一部分患者救治後病情不好甚至出現反復、或治療很困難、或出現併發症,這樣的患者轉診到天壇,我們來處理。

2、什麼是顱腦/神經損傷單元

神外前沿:顱腦創傷和神經重症,有什麼區別?

劉佰運:神經重症是我們神經外科顱腦創傷專業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現在很多醫院成立了處理神經重症的NICU,但NICU的重點應該放在神經外科,這是我們顱腦創傷的工作內容,而且相當多的NICU的醫生就出身于神外創傷專業。

神外前沿:如果顱腦創傷以救治為主,那重症管理是否在治療時間上會拉的很長?

劉佰運:這涉及到疾病的特點,病人一旦出現腦外傷尤其是重型傷,其治療和康復是比較漫長的過程,要經過急性期治療階段,在急性期保住命後,要進入過度時期的治療,之後還要進行康復,又涉及到康復期的治療和管理。

所以一般的顱腦創傷病人要分成這三個時期,三個時期中根據病人恢復的不同特點,我們的工作面也不一樣,這就是目前我們在全國廣泛的推廣“神經損傷單元”模式的原因。

神外前沿:什麼是顱腦/神經損傷單元?

劉佰運:顱腦創傷病人的救治不是僅僅靠神經外科醫生來做的,必須涉及到多專業多學科來共同參與治療並貫穿於各個時期,雖然是個團隊,但依病人恢復的不同情況,這時候以團隊中哪個專業的醫生為主。

我們對顱腦創傷的救治應該是因病制宜,比如在急性期救治的時候應該是ICU醫生和神經外科醫生為主,其它包括急診科、內科、康復科等科室醫生作為團隊的輔助;如果病人病情穩定出了ICU,進入到過渡時期時,這時候要以處理病人併發症為主,就應該轉到神經外科病房,由神經外科醫生來處理;如果處理完併發症,病人狀態也很好了,剩下就是神經損傷後遺症等的康復治療,這時候就應該由康復醫生來主導治療。但整個治療過程可以在“單元”內一體化完成。

神外前沿:您說到神經重症應該以神外醫生來主導,目前國內是什麼情況?

劉佰運:目前仍是以神經外科為主導,因為神經外科的重症監護是有神經系統特點的,不是普通的ICU只維護心肝脾胃腎,而涉及到顱腦損傷的修復問題。

神外前沿:您提到的神經損傷單元,目前在天壇和國內其他醫院開展的如何?只是剛開始嗎?

劉佰運:應該是剛開始,雖然說這個計畫和想法有很多年了,但是在國內想真正創建神經損傷單元治療模式的話,需要醫院具備一些客觀條件,還涉及到軟體和人員安排,有些醫院能夠達到,但有些醫院達不到。

神外前沿:如果按這個模式做,您有沒有測算,能夠提高多少的救治率或康復率?

劉佰運:這種模式因為是一種趨勢,醫學發展到今天都有以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合作,多學科合作應用到我們神經損傷的救治上,本質就是神經損傷單元。目前包頭八院已經開始實施這種治療模式了,我給他們一些技術的指導。

建立顱腦創傷救治醫院聯盟的必要性

神外前沿:顱腦創傷這些年,有哪些技術進步?

劉佰運:手術技術方面,這些年隨著各種監護設施進步,對創傷的認識和監護手段、檢查方式方面,應該有了很大的提高。

現在做的一些複雜的手術,比如顱內感染和外傷後複雜的腦積水的救治,還有一些顱骨粉碎性骨折等開放傷的處理、疑難複雜和風險度極高的顱內異物的摘除,要接助神經導航、神經功能影像等技術完成,這些技術進步能夠讓我們更加精准的治療。

神外前沿:哪些類型或程度的顱腦外傷應該在基層醫院做,哪些應該到中心醫院?

劉佰運:未來要發展互聯網模式,建立資料庫,還是創傷單元模式,要把院前和院內這種急救體系,全部通過網路資訊連結起來,病人資訊能夠共用,建立這種完善的資料庫。

各地醫院院前接診到急救病人的時候,病人的資訊能夠立即傳輸到各地區的創傷救治指導中心或專家會診中心,來幫助第一時間判斷病情,解決:第一,現場如何處置,給出一個初步意見;第二,如果當地醫療條件不行需要轉院,怎麼轉,轉到哪家醫院,這裡就涉及到資訊共用。

一旦通過互聯網把這種聯盟模式建立起來了,可以資源分享,讓病人得到最佳最有效的治療,顱腦創傷救治其實急需這種醫院聯盟模式,而且聯盟範圍要推廣到基礎醫院,把全國的二級醫院網路起來,這樣才對病人救治更有好處。

科室情況

神外前沿:科室基本情況?

劉佰運: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共分了15個專業病區,我所在是顱腦創傷病區是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二病區,專門做創傷急救,目前38張病床,10-12個人員,其中高級職稱的占一半左右。每年收治創傷急救病人手術量在1000例左右。

神外前沿:未來搬到新院區,創傷有什麼規劃?

劉佰運:新院區計畫成立創傷中心,對內是單元模式,希望把神經外科創傷專業、急診科、NICU,康復科及其他科創傷專業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共同完成對顱腦創傷病人的一體化救治。屆時新院區無論從硬體規模和人員團隊都將有很大的擴充。

受訪者簡介

劉佰運,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二病區副主任,兼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腦創傷研究室負責人,師從王忠誠院士,主要進行重型顱腦創傷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這種兼有專門的顱腦創傷病區的專業顱腦創傷研究室在北京市僅此一家,在全國也屬少有。

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中國神經創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誌副主編,中華創傷學會神經創傷學組副組長,亞太地區神經創傷協會委員,中國急救醫學雜誌編委,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審稿專家,中華醫學雜誌中,英文版編委,中國醫學檢驗雜誌常務編委,國際NEURALREGENERATION RESEARCH(SCI)雜誌編委等20余項社會任職。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63篇,主編《急性顱腦創傷手術指南》,《實用顱腦創傷學》以及副主編,參編國內外著作20餘部,先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及局級課題10余項,榮獲各種獎勵和科研成果、國家專利20余項。同時,強調臨床手術技術創新,成功施行包括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外傷、脊髓等神經外科疾病手術共計5000餘台。至今已從事臨床工作30年,從2004年以來,主要進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修復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對顱腦創傷後的病理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規範了重型顱腦創傷的臨床治療,使得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顱腦創傷病區的外傷救治及研究水準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90期專訪]日本旭川醫科大學Kamada: 腦功能區和微細血管的保護如何做到 GBM五年生存率25%

[第87期專訪]天壇醫院張東:煙霧病搭橋與貼敷治療效果無差異 病區年完成四大腦血管病手術近700台

[第69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 腦室鏡手術治療腦積水 預防感染和打開liliequist膜是關鍵

[第68期專訪]天壇醫院趙雅度: 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第67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利用複合手術室 頸動脈狹窄堵塞後的開通率已經達到70%以上

[第66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CEA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遠期效果更好費用更低 卻為何中國開展程度遠遠落後

[第65期專訪]三博腦科欒國明: 400例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經調控與切除性手術

[更新/第64期專訪]北大第一醫院姜玉武: 小兒癲癇手術反而能“促進”腦發育 中心年手術200台 向世界一流兒童癲癇中心努力

[第63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小兒腦癱可達95%以上的明顯改善率 已完成近萬例手術

[第62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 顯微血管減壓如何做到術中“不出血” 團隊已積累近4萬台手術經驗

[第61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以膠質瘤手術水準差異為例 看患者如果選擇並忠實跟隨醫生

[第60期專訪]瑞金醫院孫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療病種上開疆拓土 手術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已走在國際前列

[第59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趙元立: 神外開診不到兩年 去年手術量已超千台 神經康復是特色之一

[第58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從一位膠質瘤患者18年“抗戰”個案 看哪些低級別膠質瘤不一定急於手術

[第57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小兒神外年手術量850台以上 髓母/顱咽管瘤/視路膠質瘤切到哪裡最合適

[第56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成立兒童神經中心打通內外科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畫聚焦顳島網路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台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第51期專訪]三博腦科于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第50期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第48期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第47期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第46期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鐳射手術(LITT)新技術

[第4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台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准神經外科體系

[第44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第43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第42期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第41期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第40期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第39期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第38期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台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第37期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第36期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第3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準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第34期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第33期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第32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第31期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台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第30期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准治療機會

[第2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第28期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余台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第27期專訪]301醫院淩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説明帕金森手術更精准定位

[第26期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第25期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第24期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台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第23期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第22期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第21期專訪]華山醫院吳勁松: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第20期專訪]宣武醫院徐庚:應用纖維剝離術 挑戰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

[第1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第18期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第17期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准切除

[第16期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第15期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第14期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第13期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第12期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第11期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第10期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第9期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第8期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第7期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准

[第5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第4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第2期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

神經學科新媒體,發佈通知、訪談、投稿郵箱vip@vipyiyi.com;

這樣的患者轉診到天壇,我們來處理。

2、什麼是顱腦/神經損傷單元

神外前沿:顱腦創傷和神經重症,有什麼區別?

劉佰運:神經重症是我們神經外科顱腦創傷專業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現在很多醫院成立了處理神經重症的NICU,但NICU的重點應該放在神經外科,這是我們顱腦創傷的工作內容,而且相當多的NICU的醫生就出身于神外創傷專業。

神外前沿:如果顱腦創傷以救治為主,那重症管理是否在治療時間上會拉的很長?

劉佰運:這涉及到疾病的特點,病人一旦出現腦外傷尤其是重型傷,其治療和康復是比較漫長的過程,要經過急性期治療階段,在急性期保住命後,要進入過度時期的治療,之後還要進行康復,又涉及到康復期的治療和管理。

所以一般的顱腦創傷病人要分成這三個時期,三個時期中根據病人恢復的不同特點,我們的工作面也不一樣,這就是目前我們在全國廣泛的推廣“神經損傷單元”模式的原因。

神外前沿:什麼是顱腦/神經損傷單元?

劉佰運:顱腦創傷病人的救治不是僅僅靠神經外科醫生來做的,必須涉及到多專業多學科來共同參與治療並貫穿於各個時期,雖然是個團隊,但依病人恢復的不同情況,這時候以團隊中哪個專業的醫生為主。

我們對顱腦創傷的救治應該是因病制宜,比如在急性期救治的時候應該是ICU醫生和神經外科醫生為主,其它包括急診科、內科、康復科等科室醫生作為團隊的輔助;如果病人病情穩定出了ICU,進入到過渡時期時,這時候要以處理病人併發症為主,就應該轉到神經外科病房,由神經外科醫生來處理;如果處理完併發症,病人狀態也很好了,剩下就是神經損傷後遺症等的康復治療,這時候就應該由康復醫生來主導治療。但整個治療過程可以在“單元”內一體化完成。

神外前沿:您說到神經重症應該以神外醫生來主導,目前國內是什麼情況?

劉佰運:目前仍是以神經外科為主導,因為神經外科的重症監護是有神經系統特點的,不是普通的ICU只維護心肝脾胃腎,而涉及到顱腦損傷的修復問題。

神外前沿:您提到的神經損傷單元,目前在天壇和國內其他醫院開展的如何?只是剛開始嗎?

劉佰運:應該是剛開始,雖然說這個計畫和想法有很多年了,但是在國內想真正創建神經損傷單元治療模式的話,需要醫院具備一些客觀條件,還涉及到軟體和人員安排,有些醫院能夠達到,但有些醫院達不到。

神外前沿:如果按這個模式做,您有沒有測算,能夠提高多少的救治率或康復率?

劉佰運:這種模式因為是一種趨勢,醫學發展到今天都有以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合作,多學科合作應用到我們神經損傷的救治上,本質就是神經損傷單元。目前包頭八院已經開始實施這種治療模式了,我給他們一些技術的指導。

建立顱腦創傷救治醫院聯盟的必要性

神外前沿:顱腦創傷這些年,有哪些技術進步?

劉佰運:手術技術方面,這些年隨著各種監護設施進步,對創傷的認識和監護手段、檢查方式方面,應該有了很大的提高。

現在做的一些複雜的手術,比如顱內感染和外傷後複雜的腦積水的救治,還有一些顱骨粉碎性骨折等開放傷的處理、疑難複雜和風險度極高的顱內異物的摘除,要接助神經導航、神經功能影像等技術完成,這些技術進步能夠讓我們更加精准的治療。

神外前沿:哪些類型或程度的顱腦外傷應該在基層醫院做,哪些應該到中心醫院?

劉佰運:未來要發展互聯網模式,建立資料庫,還是創傷單元模式,要把院前和院內這種急救體系,全部通過網路資訊連結起來,病人資訊能夠共用,建立這種完善的資料庫。

各地醫院院前接診到急救病人的時候,病人的資訊能夠立即傳輸到各地區的創傷救治指導中心或專家會診中心,來幫助第一時間判斷病情,解決:第一,現場如何處置,給出一個初步意見;第二,如果當地醫療條件不行需要轉院,怎麼轉,轉到哪家醫院,這裡就涉及到資訊共用。

一旦通過互聯網把這種聯盟模式建立起來了,可以資源分享,讓病人得到最佳最有效的治療,顱腦創傷救治其實急需這種醫院聯盟模式,而且聯盟範圍要推廣到基礎醫院,把全國的二級醫院網路起來,這樣才對病人救治更有好處。

科室情況

神外前沿:科室基本情況?

劉佰運: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共分了15個專業病區,我所在是顱腦創傷病區是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二病區,專門做創傷急救,目前38張病床,10-12個人員,其中高級職稱的占一半左右。每年收治創傷急救病人手術量在1000例左右。

神外前沿:未來搬到新院區,創傷有什麼規劃?

劉佰運:新院區計畫成立創傷中心,對內是單元模式,希望把神經外科創傷專業、急診科、NICU,康復科及其他科創傷專業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共同完成對顱腦創傷病人的一體化救治。屆時新院區無論從硬體規模和人員團隊都將有很大的擴充。

受訪者簡介

劉佰運,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二病區副主任,兼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腦創傷研究室負責人,師從王忠誠院士,主要進行重型顱腦創傷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這種兼有專門的顱腦創傷病區的專業顱腦創傷研究室在北京市僅此一家,在全國也屬少有。

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中國神經創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誌副主編,中華創傷學會神經創傷學組副組長,亞太地區神經創傷協會委員,中國急救醫學雜誌編委,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審稿專家,中華醫學雜誌中,英文版編委,中國醫學檢驗雜誌常務編委,國際NEURALREGENERATION RESEARCH(SCI)雜誌編委等20余項社會任職。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63篇,主編《急性顱腦創傷手術指南》,《實用顱腦創傷學》以及副主編,參編國內外著作20餘部,先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及局級課題10余項,榮獲各種獎勵和科研成果、國家專利20余項。同時,強調臨床手術技術創新,成功施行包括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外傷、脊髓等神經外科疾病手術共計5000餘台。至今已從事臨床工作30年,從2004年以來,主要進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修復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對顱腦創傷後的病理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規範了重型顱腦創傷的臨床治療,使得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顱腦創傷病區的外傷救治及研究水準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90期專訪]日本旭川醫科大學Kamada: 腦功能區和微細血管的保護如何做到 GBM五年生存率25%

[第87期專訪]天壇醫院張東:煙霧病搭橋與貼敷治療效果無差異 病區年完成四大腦血管病手術近700台

[第69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 腦室鏡手術治療腦積水 預防感染和打開liliequist膜是關鍵

[第68期專訪]天壇醫院趙雅度: 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第67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利用複合手術室 頸動脈狹窄堵塞後的開通率已經達到70%以上

[第66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CEA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遠期效果更好費用更低 卻為何中國開展程度遠遠落後

[第65期專訪]三博腦科欒國明: 400例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經調控與切除性手術

[更新/第64期專訪]北大第一醫院姜玉武: 小兒癲癇手術反而能“促進”腦發育 中心年手術200台 向世界一流兒童癲癇中心努力

[第63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小兒腦癱可達95%以上的明顯改善率 已完成近萬例手術

[第62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 顯微血管減壓如何做到術中“不出血” 團隊已積累近4萬台手術經驗

[第61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以膠質瘤手術水準差異為例 看患者如果選擇並忠實跟隨醫生

[第60期專訪]瑞金醫院孫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療病種上開疆拓土 手術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已走在國際前列

[第59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趙元立: 神外開診不到兩年 去年手術量已超千台 神經康復是特色之一

[第58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從一位膠質瘤患者18年“抗戰”個案 看哪些低級別膠質瘤不一定急於手術

[第57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小兒神外年手術量850台以上 髓母/顱咽管瘤/視路膠質瘤切到哪裡最合適

[第56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成立兒童神經中心打通內外科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畫聚焦顳島網路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台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第51期專訪]三博腦科于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第50期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第48期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第47期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第46期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鐳射手術(LITT)新技術

[第4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台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准神經外科體系

[第44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第43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第42期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第41期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第40期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第39期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第38期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台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第37期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第36期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第3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準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第34期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第33期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第32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第31期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台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第30期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准治療機會

[第2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第28期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余台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第27期專訪]301醫院淩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説明帕金森手術更精准定位

[第26期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第25期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第24期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台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第23期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第22期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第21期專訪]華山醫院吳勁松: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第20期專訪]宣武醫院徐庚:應用纖維剝離術 挑戰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

[第1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第18期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第17期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准切除

[第16期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第15期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第14期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第13期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第12期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第11期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第10期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第9期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第8期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第7期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准

[第5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第4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第2期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

神經學科新媒體,發佈通知、訪談、投稿郵箱vip@vipyi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