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70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內鏡團隊年手術量1000台以上 顱內蛛網膜囊腫應首選內鏡手術治療

神外前沿訊,自從2004年成立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內鏡專業團隊以來,

在張亞卓所長和王新生主任的帶領下,每年完成內鏡手術量超1000台,不僅手術量在國內遙遙領先。客觀的說,無論內鏡手術技術還是基礎研究,都已經處在了國際先進行列之中。

腦積水和顱內蛛網膜囊腫是神經內鏡中腦室鏡主要治療的兩大病種,這一期訪談我們主要關注顱內蛛網膜囊腫的治療。目前,王新生教授使用腦室鏡的治療範圍不斷拓展,

從額葉蛛網膜囊腫、顳葉蛛網膜囊腫、到腦室內的蛛網膜囊腫,一直到枕大池的蛛網膜囊腫,基本上顱內的所有蛛網膜囊腫都能治療。

王新生教授認為,顱內蛛網膜囊腫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應該是腦室鏡治療,而分流手術與傳統的開顱手術在這個領域早應被淘汰。分流手術會讓患者終身帶管而且長期效果差,而開顱手術非常容易造成嚴重的手術併發症。

對於顱內蛛網膜囊腫的造瘺手術,

王新生教授一再提醒要做兩個瘺口,否則腦脊液無法流出,最終還是會導致手術的失敗。

以下是神外前沿與王新生教授對話實錄:

1、顱內蛛網膜囊腫腦室鏡治療要點

神外前沿:您現在除了做腦積水手術,還有哪些疾病的手術做的比較多?

王新生:就是顱內蛛網膜囊腫,還有一部分腦水腫。比如今天我早上第一台做的是一個顳葉的蛛網膜囊腫,第二台做的一個側腦室的中樞神經細胞瘤。

這兩個手術完全不一樣,第一個手術用內鏡做,第二個手術用顯微鏡做。

神外前沿:顱內蛛網膜囊腫和腦積水有什麼聯繫?

王新生:顱內的蛛網膜囊腫大部分都是嬰幼兒期就發現了,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形成的,主要是由於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不能流動而產生聚集,由此形成了囊腫,而且囊腫會越來越大,甚至裡面形成活瓣,

不斷有腦脊液流入到這個囊腫內,但流不出去了。這部分病人就需要治療。

在臨床工作當中,我們也發現有一部分被認為是蛛網膜囊腫的病人,實際上是由於腦發育不全引起的。因為顱腔裡除了腦組織就是水,腦是在水裡面“泡著”的,當腦發育不全的時候,這個空間必然是由水來填充的。那麼在影像學上檢查發現這地方是水,就常常被診斷為蛛網膜囊腫。

其實這樣診斷有時候不是特別確切,

除了影像學,還需要通過其它的一些特徵,比如囊腫是不是有張力、是不是圓的、是不是膨脹性的生長。再有就是周圍腦組織受壓的情況,比如說中線有移位、腦室有受壓。這說明囊腫有一定的張力,佔據了腦組織的這個位置,這部分病人是需要治療的。

還有一部分病人,是由於腦發育不全,囊腫壁不是軟的,腦組織像山峰一樣,這種情況一般就是腦發育不全或者某一部分沒發育引起來的,那這部分病人手術治療是沒有效果的。

還有一部分鞍上池蛛網膜囊腫,主要是壓迫了垂體柄,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我們臨床工作中也遇見過幾個成年人,由於偶然的原因,比如摔個跟頭,或者被人打了,做CT的時候就發現鞍上池囊腫。這部分病人都特別矮,通常身高只有1.4米左右,可見嚴重的影響了其的生長發育。

所以兒童期一旦發現鞍上池蛛網膜囊腫就需要治療,也不需要觀察,等囊腫長到多大的程度再治,而是只要發現了就應該治療。

神外前沿:囊腫和腦積水好像都是兒童占比比較多?

王新生:是的,鞍上池蛛網膜囊腫基本上都是兒童就發現了。一般成年人發現,如果沒有明確症狀我們不建議治療,因為其已經不再生長發育了,也慢慢適應了。

神外前沿:您剛才談到一點很重要,因為腦發育不全而誤診的蛛網膜囊腫不適合手術,這部分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王新生:我門診的病人,這部分患者比例很少,大部分都是已經確診的蛛網膜囊腫患者。因為我長期做這項工作,很多病人其實在當地醫院已經確診了,又來到我這裡諮詢手術的。

腦發育不全被診斷為囊腫的其實也不是太少,但畢竟還是小部分。

神外前沿:顱內蛛網膜囊腫,兒童的症狀是什麼?

王新生:因為囊腫所在的部位不同,所以病人表現不一樣,最多的囊腫發生在顳葉,這部分病人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就能夠從外觀上發現局部顱骨的膨隆,就是骨頭高出一塊兒。另外發現的原因就是外傷,比如磕了一下,做CT的時候發現的。

神外前沿:如果不治療而任由發展下去,會給病人帶來什麼傷害,是否也有“自愈”的現象出現?

王新生:我們也遇見過成年人或者說老年人有顱內蛛網膜囊腫,沒有治療過,但生活就像正常人一樣。究竟顳極的蛛網膜囊腫,到底給人帶來多大的危害,也說不清的。

有一部分病人,是因為癲癇發作才發現了蛛網膜囊腫,那麼這部分病人,如果我們把蛛網膜囊腫打開了以後,可能癲癇的表現就會減輕,發作的次數就會減少。

神外前沿:囊腫主要是通過內鏡做嗎?

王新生:我們這裡都是通過內鏡手術的。

神外前沿:內鏡手術的切除率和治癒率是一個什麼情況?

王新生:這個我還真是沒統計過,但是一般都挺好,我們現從額葉的蛛網膜囊腫、顳葉的蛛網膜囊腫、腦室內的蛛網膜囊腫,一直做到枕大池的蛛網膜囊腫,基本上顱內的所有蛛網膜囊腫都能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病人的療效特別難以界定,就是因為做完手術以後囊腫並沒有小,但是從影像學檢查上來看,其受壓的表現減輕了,比如說腦皮層溝回看的清晰了,過去比較擁擠和飽滿。這部分病人即使囊腫沒小,但我們認為也是有效的。

神外前沿:造瘺中手術操作中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

王新生:內鏡造瘺我做的比較多,所以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一直強調造瘺一定要做兩個瘺口,囊腫如果只有一個瘺口就相當於一個死腔,腦脊液在裡面是來回轉就變成了渦流,這樣的話,瘺口很容易就長上了。

如果是兩個瘺口,一個瘺口進腦脊液,一個瘺口流出腦脊液,慢慢腦腫瘤就會變小。這是我們一直做造瘺堅持的原則。

神外前沿:內鏡造瘺手術的技術提升,體現在哪裡?

王新生:主要是靠內鏡的技術,過去我們做顳葉蛛網膜囊腫,有幾種方式:

第一種是安分流管,做囊腫腹腔分流,把囊腫裡面積存的腦脊液流到腹腔裡。這種手術短時間內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長時間的效果不好。

因為腦脊液是在顱內分泌也在顱內吸收,如果長時間改道讓腹腔吸收,那腦脊液在顱內吸收的能力就下降了。這樣的病人即使囊腫都沒有了,分流管還不能拔,病人就終身依賴分流管,要終身攜帶,會給患兒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另外分流管一旦堵了以後,還得重新再做。所以這個手術,現在在我們醫院不是首選方法了。

第二種就是開顱手術,按照神經腫瘤的手術方式,開顱後把囊腫壁切下一部分來,但是囊腫在分離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出血,手術合併症特別多,對周圍腦組織的干擾也特別大,這種手術慢慢做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現在發展到內鏡技術,開始用的是顱底鏡,還用我們顯微鏡下的雙極和吸引器等,來做囊腫的瘺口。因為要用雙極和吸引器,所以要把囊腫中的水全部抽幹了,就像切除腫瘤一樣,不能泡在水裡切。

吸幹了以後會出現一個問題,當我們關顱的時候,腦組織就會發現塌陷,因為之前腦組織是讓囊腫撐著的。所以術後要往裡打水,腦子就又鼓起來了。這樣的話,蛛網膜囊腫的病人就變成了硬膜下積液的病人。

後來我們就在國內率先開展用腦室鏡做顳葉蛛網膜囊腫,不用吸幹腦脊液,我們可以在“水”裡面做,可以保持囊腫原來的那種形態,做完手術以後還要強行往裡打水,再把腦子撐起來了,希望腦脊液慢慢流到基底池,這樣就減少了出現硬膜下積液併發症的幾率。

神外前沿:像您說的第一種,蛛網膜囊腫用分流管的手術,這個在國內還有嗎?

王新生:有,有很多醫院在做。以我在門診看的情況,在一些醫院放分流管的非常多。全國範圍內講,可能內鏡造瘺手術現在還少於放分流管的。

神外前沿:為很麼內鏡造瘺還沒有在全國推廣起來?

王新生:因為這個技術比較新,不是很容易掌握,需要積累;在其他的一些醫院的神經外科病人不像我們醫院這麼集中,比如說一年就遇到幾例蛛網膜囊腫的病人,醫生操作不夠熟練,而做分流反而很簡單,把分流管往裡一放就結束了。

2、關於分流管的話題

神外前沿:腦積水和囊腫的兩種分流管,帶來的併發症是一樣的嗎?

王新生: 都一樣。腦積水的併發症比囊腫要多一些。因為腦室裡的結構是複雜的,有血管有脈絡叢,囊腫就是一個孤零零的一個囊腫,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他併發症比那個要少一些。

神外前沿:關於放管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小兒神經腫瘤的開顱手術治療不應放分流管,為什麼天壇現在小兒神外手術還放分流管?

王新生:理論上說不應該放分流管,包括腦室腫瘤或者說在腦脊液迴圈通路附近的腫瘤。這個部位腫瘤的生長,對腦脊液的迴圈產生了影響,所以病人除了有原發性的腫瘤以外,繼發性也出現了腦積水。

我們醫院曾經有一段時間,對這樣的病人都給做分流,原因就是因為兒童病情變化特別快。比如說像我們神外一病區,病人這一天收好幾個。有的孩子的病情很重,還有腦積水。來了就是開刀切腫瘤不太現實。如果在做手術之前有的孩子有腦積水,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腦積水有的會出現腦疝,病人會呼吸停止。

於是就採取了一個折衷的做法,病人來了以後先做分流,先把腦積水給解決了,讓患兒不處於腦積水的危險當中,然後慢慢住下來,再經過病例討論,通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再手術切除腫瘤。

就是說這個孩子的腫瘤可能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但是這個腦積水,很快就能“要命”。所以先把腦積水解決了。但放了管子之後,就拔不了了,即使手術切腫瘤切的再完美,患兒永遠帶著一個分流管,這對病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3、內鏡、腦室鏡、顯微鏡之辨

神外前沿:您現在做的病種和內鏡顯微鏡的選擇是什麼關係?

王新生:我目前做的最多的就是跟腦積水相關的一些疾病,比如像腦積水、蛛網膜囊腫、腦室腫瘤等。主要是內鏡做,其次還有顯微鏡,像我們切除腫瘤,也用顯微鏡,但主要工作還是用內鏡。

我們用的內鏡是帶工作腔道的腦室鏡為主。

神外前沿:您何時開始專注內鏡?

王新生:我是1984年來北京天壇醫院參加工作的,然後一直在神經外科輪轉,後來定組在腫瘤組,主要在神外六病區做聽神經瘤和垂體瘤。後來醫院在2004年重新競聘,我就擔任了神經外科內鏡組的主任,從那個時候開始做內鏡,一直做到現在。

神外前沿:這兩個的最大區別,您覺得是什麼?

王新生:內鏡和顯微鏡最本質的區別是,用顯微鏡做手術時,眼睛在手後面,但用內鏡做手術,為了觀察得清楚,可以把眼睛“挪”到手前頭去。

另外,內鏡還能各個方向轉來換角度,顯微鏡就只是直視,是按照直線來前後來移動的。而且顯微鏡只能通過目鏡看,沒有大螢幕的顯示。當然,顯微鏡的目鏡很高清,而且有立體感的,和跟咱們一般的放大鏡是不一樣的。

神外前沿:除了這兩類疾病,我看您用內鏡手術做的病種很多,包括垂體瘤、脊索瘤等?

王新生:那是另外的顱底鏡,跟我們現在的腦室鏡還不一樣,顱底鏡中間沒有工作通道,就是單純的一個鏡子。我也做垂體瘤脊索瘤等等。

神外前沿:顱底鏡和腦室鏡,還有什麼區別?

王新生:這兩個鏡子使用起來不一樣,顱底鏡兩隻手不在一起,拿著雙極、吸引器都是單獨的一隻手在工作。我們腦室鏡的器械要從腦室鏡中的一個工作通道當中進去,所以這兩個手的配合,要遠遠高於顱底鏡的難度,這兩個手配合非常難。

神外前沿:天壇內鏡專業組,何時成立,這個組現在發展狀況如何?

王新生:我們內鏡專業組是從2004年成立的,這個專業組目前所做的手術和基礎研究,應該說在國內是處在領先水準的,即使在國際上也是在先進的行列中。

神外前沿:內鏡組有幾個做手術的醫生,每年的手術量多少?

王新生:我們大概有六七個醫生,內鏡手術全年1000多例。手術量上也是國內最大的。因為在神經系統腫瘤上,天壇神外是國內患者集中度最高的,現在我們神經外科每天等住院的住院證就在1900張。

神外前沿:內鏡組未來您有什麼規劃。

王新生:我們內鏡組在張亞卓所長的領導下,一方面要求我們一起努力,把內鏡適應症範圍做得更廣,各種疾病中只要是能夠借助內鏡,或者內鏡稍微有一點優勢的手術,那我們一定是要先開展。

另外一方面就是內鏡技術的全國推廣,張亞卓所長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每年都要在外地辦兩到三期的學習班,現在各省的省會城市基本都已經轉了兩輪了,還有一些地區一級的醫院也在推廣。

受訪者簡介:

王新生,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鏡專業組主任,1984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同年進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工作至今,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自2004年開始擔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鏡專業組主任,完成各類神經外科手術3000餘例,為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王新生教授對於顱腦腫瘤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神經內鏡手術。在針對腦室系統腫瘤、鞍區腫瘤(垂體腺瘤、脊索瘤等)、顱內各類囊腫、各種類型腦積水的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技術治療處於國際領先水準。特別是在鞍上池珠網膜囊腫的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方面,完成了世界最大宗病例的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工作。針對鞍上池囊腫,在國際上首創基底動脈-Liliequist膜間裂隙銳性分離術,可明顯提升手術成果率,同時顯著減少囊腫復發率。通過天壇醫院內鏡培訓班,這一技術目前已被國內多家三甲醫院推廣使用,作為鞍上池囊腫的首選手術策略。國際上首先使用腦室鏡微創手術治療顳葉蛛網摸囊腫,改變了傳統以開顱手術治療該疾病且復發率高的困境。

手術技術經驗及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發表神經外科專業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翻譯專著《正壓性腦積水——病因 診斷 治療》。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69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 腦室鏡手術治療腦積水 預防感染和打開liliequist膜是關鍵

[第68期專訪]天壇醫院趙雅度: 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第67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利用複合手術室 頸動脈狹窄堵塞後的開通率已經達到70%以上

[第66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CEA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遠期效果更好費用更低 卻為何中國開展程度遠遠落後

[第65期專訪]三博腦科欒國明: 400例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經調控與切除性手術

[更新/第64期專訪]北大第一醫院姜玉武: 小兒癲癇手術反而能“促進”腦發育 中心年手術200台 向世界一流兒童癲癇中心努力

[第63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小兒腦癱可達95%以上的明顯改善率 已完成近萬例手術

[第62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 顯微血管減壓如何做到術中“不出血” 團隊已積累近4萬台手術經驗

[第61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以膠質瘤手術水準差異為例 看患者如果選擇並忠實跟隨醫生

[第60期專訪]瑞金醫院孫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療病種上開疆拓土 手術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已走在國際前列

[第59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趙元立: 神外開診不到兩年 去年手術量已超千台 神經康復是特色之一

[第58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從一位膠質瘤患者18年“抗戰”個案 看哪些低級別膠質瘤不一定急於手術

[第57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小兒神外年手術量850台以上 髓母/顱咽管瘤/視路膠質瘤切到哪裡最合適

[第56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成立兒童神經中心打通內外科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畫聚焦顳島網路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台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51專訪]三博腦科于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50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49專訪]瑞金醫院卞留貫: 垂體瘤手術要有內科思維 Cushing病手術緩解率已達90%

[48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47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46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鐳射手術(LITT)新技術

[4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台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准神經外科體系

[44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43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42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41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40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39更新]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38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台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37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36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3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準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34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33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32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31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台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30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准治療機會

[29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28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余台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27專訪]301醫院淩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説明帕金森手術更精准定位

[26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25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24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台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23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22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21專訪]華山醫院吳勁松: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20專訪]宣武醫院徐庚:應用纖維剝離術 挑戰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

[19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18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17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准切除

[16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15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14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13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12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11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10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9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8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7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准

[6專訪] 天壇於書卿:基因治療膠母細胞瘤效果良好 正在開展臨床試驗

[5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4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3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下)

[2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

那這部分病人手術治療是沒有效果的。

還有一部分鞍上池蛛網膜囊腫,主要是壓迫了垂體柄,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我們臨床工作中也遇見過幾個成年人,由於偶然的原因,比如摔個跟頭,或者被人打了,做CT的時候就發現鞍上池囊腫。這部分病人都特別矮,通常身高只有1.4米左右,可見嚴重的影響了其的生長發育。

所以兒童期一旦發現鞍上池蛛網膜囊腫就需要治療,也不需要觀察,等囊腫長到多大的程度再治,而是只要發現了就應該治療。

神外前沿:囊腫和腦積水好像都是兒童占比比較多?

王新生:是的,鞍上池蛛網膜囊腫基本上都是兒童就發現了。一般成年人發現,如果沒有明確症狀我們不建議治療,因為其已經不再生長發育了,也慢慢適應了。

神外前沿:您剛才談到一點很重要,因為腦發育不全而誤診的蛛網膜囊腫不適合手術,這部分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王新生:我門診的病人,這部分患者比例很少,大部分都是已經確診的蛛網膜囊腫患者。因為我長期做這項工作,很多病人其實在當地醫院已經確診了,又來到我這裡諮詢手術的。

腦發育不全被診斷為囊腫的其實也不是太少,但畢竟還是小部分。

神外前沿:顱內蛛網膜囊腫,兒童的症狀是什麼?

王新生:因為囊腫所在的部位不同,所以病人表現不一樣,最多的囊腫發生在顳葉,這部分病人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就能夠從外觀上發現局部顱骨的膨隆,就是骨頭高出一塊兒。另外發現的原因就是外傷,比如磕了一下,做CT的時候發現的。

神外前沿:如果不治療而任由發展下去,會給病人帶來什麼傷害,是否也有“自愈”的現象出現?

王新生:我們也遇見過成年人或者說老年人有顱內蛛網膜囊腫,沒有治療過,但生活就像正常人一樣。究竟顳極的蛛網膜囊腫,到底給人帶來多大的危害,也說不清的。

有一部分病人,是因為癲癇發作才發現了蛛網膜囊腫,那麼這部分病人,如果我們把蛛網膜囊腫打開了以後,可能癲癇的表現就會減輕,發作的次數就會減少。

神外前沿:囊腫主要是通過內鏡做嗎?

王新生:我們這裡都是通過內鏡手術的。

神外前沿:內鏡手術的切除率和治癒率是一個什麼情況?

王新生:這個我還真是沒統計過,但是一般都挺好,我們現從額葉的蛛網膜囊腫、顳葉的蛛網膜囊腫、腦室內的蛛網膜囊腫,一直做到枕大池的蛛網膜囊腫,基本上顱內的所有蛛網膜囊腫都能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病人的療效特別難以界定,就是因為做完手術以後囊腫並沒有小,但是從影像學檢查上來看,其受壓的表現減輕了,比如說腦皮層溝回看的清晰了,過去比較擁擠和飽滿。這部分病人即使囊腫沒小,但我們認為也是有效的。

神外前沿:造瘺中手術操作中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

王新生:內鏡造瘺我做的比較多,所以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一直強調造瘺一定要做兩個瘺口,囊腫如果只有一個瘺口就相當於一個死腔,腦脊液在裡面是來回轉就變成了渦流,這樣的話,瘺口很容易就長上了。

如果是兩個瘺口,一個瘺口進腦脊液,一個瘺口流出腦脊液,慢慢腦腫瘤就會變小。這是我們一直做造瘺堅持的原則。

神外前沿:內鏡造瘺手術的技術提升,體現在哪裡?

王新生:主要是靠內鏡的技術,過去我們做顳葉蛛網膜囊腫,有幾種方式:

第一種是安分流管,做囊腫腹腔分流,把囊腫裡面積存的腦脊液流到腹腔裡。這種手術短時間內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長時間的效果不好。

因為腦脊液是在顱內分泌也在顱內吸收,如果長時間改道讓腹腔吸收,那腦脊液在顱內吸收的能力就下降了。這樣的病人即使囊腫都沒有了,分流管還不能拔,病人就終身依賴分流管,要終身攜帶,會給患兒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另外分流管一旦堵了以後,還得重新再做。所以這個手術,現在在我們醫院不是首選方法了。

第二種就是開顱手術,按照神經腫瘤的手術方式,開顱後把囊腫壁切下一部分來,但是囊腫在分離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出血,手術合併症特別多,對周圍腦組織的干擾也特別大,這種手術慢慢做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現在發展到內鏡技術,開始用的是顱底鏡,還用我們顯微鏡下的雙極和吸引器等,來做囊腫的瘺口。因為要用雙極和吸引器,所以要把囊腫中的水全部抽幹了,就像切除腫瘤一樣,不能泡在水裡切。

吸幹了以後會出現一個問題,當我們關顱的時候,腦組織就會發現塌陷,因為之前腦組織是讓囊腫撐著的。所以術後要往裡打水,腦子就又鼓起來了。這樣的話,蛛網膜囊腫的病人就變成了硬膜下積液的病人。

後來我們就在國內率先開展用腦室鏡做顳葉蛛網膜囊腫,不用吸幹腦脊液,我們可以在“水”裡面做,可以保持囊腫原來的那種形態,做完手術以後還要強行往裡打水,再把腦子撐起來了,希望腦脊液慢慢流到基底池,這樣就減少了出現硬膜下積液併發症的幾率。

神外前沿:像您說的第一種,蛛網膜囊腫用分流管的手術,這個在國內還有嗎?

王新生:有,有很多醫院在做。以我在門診看的情況,在一些醫院放分流管的非常多。全國範圍內講,可能內鏡造瘺手術現在還少於放分流管的。

神外前沿:為很麼內鏡造瘺還沒有在全國推廣起來?

王新生:因為這個技術比較新,不是很容易掌握,需要積累;在其他的一些醫院的神經外科病人不像我們醫院這麼集中,比如說一年就遇到幾例蛛網膜囊腫的病人,醫生操作不夠熟練,而做分流反而很簡單,把分流管往裡一放就結束了。

2、關於分流管的話題

神外前沿:腦積水和囊腫的兩種分流管,帶來的併發症是一樣的嗎?

王新生: 都一樣。腦積水的併發症比囊腫要多一些。因為腦室裡的結構是複雜的,有血管有脈絡叢,囊腫就是一個孤零零的一個囊腫,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他併發症比那個要少一些。

神外前沿:關於放管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小兒神經腫瘤的開顱手術治療不應放分流管,為什麼天壇現在小兒神外手術還放分流管?

王新生:理論上說不應該放分流管,包括腦室腫瘤或者說在腦脊液迴圈通路附近的腫瘤。這個部位腫瘤的生長,對腦脊液的迴圈產生了影響,所以病人除了有原發性的腫瘤以外,繼發性也出現了腦積水。

我們醫院曾經有一段時間,對這樣的病人都給做分流,原因就是因為兒童病情變化特別快。比如說像我們神外一病區,病人這一天收好幾個。有的孩子的病情很重,還有腦積水。來了就是開刀切腫瘤不太現實。如果在做手術之前有的孩子有腦積水,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腦積水有的會出現腦疝,病人會呼吸停止。

於是就採取了一個折衷的做法,病人來了以後先做分流,先把腦積水給解決了,讓患兒不處於腦積水的危險當中,然後慢慢住下來,再經過病例討論,通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再手術切除腫瘤。

就是說這個孩子的腫瘤可能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但是這個腦積水,很快就能“要命”。所以先把腦積水解決了。但放了管子之後,就拔不了了,即使手術切腫瘤切的再完美,患兒永遠帶著一個分流管,這對病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3、內鏡、腦室鏡、顯微鏡之辨

神外前沿:您現在做的病種和內鏡顯微鏡的選擇是什麼關係?

王新生:我目前做的最多的就是跟腦積水相關的一些疾病,比如像腦積水、蛛網膜囊腫、腦室腫瘤等。主要是內鏡做,其次還有顯微鏡,像我們切除腫瘤,也用顯微鏡,但主要工作還是用內鏡。

我們用的內鏡是帶工作腔道的腦室鏡為主。

神外前沿:您何時開始專注內鏡?

王新生:我是1984年來北京天壇醫院參加工作的,然後一直在神經外科輪轉,後來定組在腫瘤組,主要在神外六病區做聽神經瘤和垂體瘤。後來醫院在2004年重新競聘,我就擔任了神經外科內鏡組的主任,從那個時候開始做內鏡,一直做到現在。

神外前沿:這兩個的最大區別,您覺得是什麼?

王新生:內鏡和顯微鏡最本質的區別是,用顯微鏡做手術時,眼睛在手後面,但用內鏡做手術,為了觀察得清楚,可以把眼睛“挪”到手前頭去。

另外,內鏡還能各個方向轉來換角度,顯微鏡就只是直視,是按照直線來前後來移動的。而且顯微鏡只能通過目鏡看,沒有大螢幕的顯示。當然,顯微鏡的目鏡很高清,而且有立體感的,和跟咱們一般的放大鏡是不一樣的。

神外前沿:除了這兩類疾病,我看您用內鏡手術做的病種很多,包括垂體瘤、脊索瘤等?

王新生:那是另外的顱底鏡,跟我們現在的腦室鏡還不一樣,顱底鏡中間沒有工作通道,就是單純的一個鏡子。我也做垂體瘤脊索瘤等等。

神外前沿:顱底鏡和腦室鏡,還有什麼區別?

王新生:這兩個鏡子使用起來不一樣,顱底鏡兩隻手不在一起,拿著雙極、吸引器都是單獨的一隻手在工作。我們腦室鏡的器械要從腦室鏡中的一個工作通道當中進去,所以這兩個手的配合,要遠遠高於顱底鏡的難度,這兩個手配合非常難。

神外前沿:天壇內鏡專業組,何時成立,這個組現在發展狀況如何?

王新生:我們內鏡專業組是從2004年成立的,這個專業組目前所做的手術和基礎研究,應該說在國內是處在領先水準的,即使在國際上也是在先進的行列中。

神外前沿:內鏡組有幾個做手術的醫生,每年的手術量多少?

王新生:我們大概有六七個醫生,內鏡手術全年1000多例。手術量上也是國內最大的。因為在神經系統腫瘤上,天壇神外是國內患者集中度最高的,現在我們神經外科每天等住院的住院證就在1900張。

神外前沿:內鏡組未來您有什麼規劃。

王新生:我們內鏡組在張亞卓所長的領導下,一方面要求我們一起努力,把內鏡適應症範圍做得更廣,各種疾病中只要是能夠借助內鏡,或者內鏡稍微有一點優勢的手術,那我們一定是要先開展。

另外一方面就是內鏡技術的全國推廣,張亞卓所長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每年都要在外地辦兩到三期的學習班,現在各省的省會城市基本都已經轉了兩輪了,還有一些地區一級的醫院也在推廣。

受訪者簡介:

王新生,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鏡專業組主任,1984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同年進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工作至今,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自2004年開始擔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鏡專業組主任,完成各類神經外科手術3000餘例,為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王新生教授對於顱腦腫瘤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神經內鏡手術。在針對腦室系統腫瘤、鞍區腫瘤(垂體腺瘤、脊索瘤等)、顱內各類囊腫、各種類型腦積水的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技術治療處於國際領先水準。特別是在鞍上池珠網膜囊腫的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方面,完成了世界最大宗病例的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工作。針對鞍上池囊腫,在國際上首創基底動脈-Liliequist膜間裂隙銳性分離術,可明顯提升手術成果率,同時顯著減少囊腫復發率。通過天壇醫院內鏡培訓班,這一技術目前已被國內多家三甲醫院推廣使用,作為鞍上池囊腫的首選手術策略。國際上首先使用腦室鏡微創手術治療顳葉蛛網摸囊腫,改變了傳統以開顱手術治療該疾病且復發率高的困境。

手術技術經驗及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發表神經外科專業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翻譯專著《正壓性腦積水——病因 診斷 治療》。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69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 腦室鏡手術治療腦積水 預防感染和打開liliequist膜是關鍵

[第68期專訪]天壇醫院趙雅度: 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第67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利用複合手術室 頸動脈狹窄堵塞後的開通率已經達到70%以上

[第66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CEA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遠期效果更好費用更低 卻為何中國開展程度遠遠落後

[第65期專訪]三博腦科欒國明: 400例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經調控與切除性手術

[更新/第64期專訪]北大第一醫院姜玉武: 小兒癲癇手術反而能“促進”腦發育 中心年手術200台 向世界一流兒童癲癇中心努力

[第63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小兒腦癱可達95%以上的明顯改善率 已完成近萬例手術

[第62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 顯微血管減壓如何做到術中“不出血” 團隊已積累近4萬台手術經驗

[第61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以膠質瘤手術水準差異為例 看患者如果選擇並忠實跟隨醫生

[第60期專訪]瑞金醫院孫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療病種上開疆拓土 手術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已走在國際前列

[第59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趙元立: 神外開診不到兩年 去年手術量已超千台 神經康復是特色之一

[第58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從一位膠質瘤患者18年“抗戰”個案 看哪些低級別膠質瘤不一定急於手術

[第57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小兒神外年手術量850台以上 髓母/顱咽管瘤/視路膠質瘤切到哪裡最合適

[第56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成立兒童神經中心打通內外科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畫聚焦顳島網路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台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51專訪]三博腦科于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50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49專訪]瑞金醫院卞留貫: 垂體瘤手術要有內科思維 Cushing病手術緩解率已達90%

[48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47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46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鐳射手術(LITT)新技術

[4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台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准神經外科體系

[44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43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42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41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40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39更新]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38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台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37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36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3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準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34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33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32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31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台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30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准治療機會

[29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28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余台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27專訪]301醫院淩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説明帕金森手術更精准定位

[26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25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24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台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23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22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21專訪]華山醫院吳勁松: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20專訪]宣武醫院徐庚:應用纖維剝離術 挑戰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

[19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18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17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准切除

[16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15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14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13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12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11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10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9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8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7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准

[6專訪] 天壇於書卿:基因治療膠母細胞瘤效果良好 正在開展臨床試驗

[5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4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3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下)

[2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