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普」等病理?等病理!這個可怕的字眼到底是什麼?

當人體的某個部位發生病變時,醫生通常會取下一塊或幾塊病變組織,送到病理科檢驗,然後說:等病理!

等病理這三個字,相信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自己可能“不幸中招”了,天要塌下來了,往後的日子要怎麼辦才好......

小編想告訴大家,千萬不要慌!深呼吸!!只是疑似,淡定淡定!!!在我們得到初步的影像學檢查後,最重要的是進行病理的確診。腫瘤科流傳一句話:“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這個良性的結果就需要病理科醫生來告訴我們。

因為

外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內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病理科醫生眼中的世界

So,

只有病理科醫生才能透過疾病的表像,

揭開最深層次的生命密碼。

所謂病理,也就是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病原理和疾病過程中發生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的改變及其規律。病理檢查的意義可以用兩個方面概括:①對於疾病的明確診斷,就是明確“疾病是什麼”;②直接關係到對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對病情預後的判斷,

也就是“該怎麼辦”。

在由多學科組成的臨床病例討論會中,通常由病理醫生在會診討論的最後,公佈病理診斷結果,一錘定音,揭開疾病表現的謎底。因此,醫學界認為“最後一句決定生死的話,

一定是要由病理醫生來說的。”病理診斷又稱“最後診斷”,病理醫生被稱為“醫生的醫生”。

正當病理科醫生沉浸在妖豔的病變組織中“捉妖尋魔”時,“叮咚”,有病人找上門來。在病人眼中,病理科醫生是這樣的:

病人:“能幫我複印一下病歷嗎?”

病理科醫生:“複印要去病案室,這是病理科。”

病人:“哦,原來是病理科啊,能幫我複印一下病歷嗎?”

病理科醫生:“。。。。。。”

病人:“報告什麼時候能出?”

病理科醫生:“常規報告需要3-5個工作日,其他特殊檢查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病人:“化驗個東西你們不會快點做嗎?懷疑癌你知道嗎?延誤了治療你負責嗎?你們的醫德呢?”

病理科醫生:“。。。。。。”

上述情況發生在病理科已經司空見怪。很多人並不瞭解,病理科醫生是怎麼工作的,為什麼一份病理報告要等那麼久?他們每天都在忙些什麼?

小編帶大家走進“神秘”的病理科

病理科工作從標本接收開始,手術取下的標本由術者倒入固定液後,送至病理科簽收查驗。標本的固定需要6-24小時,所以當日手術的病人標本,病理科第二天才能開始取材。然後,還要經過脫水、包埋、製片及最終的病理診斷等多個環節。

僅製片環節就需要經過 40餘道技術步驟,耗時十幾個小時,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切片的清晰度,導致病理醫生對細胞的形態觀察不清,影響病理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除了切片製作週期的時間限制外,在顯微鏡下的診斷過程,完全依賴病理醫生的專業經驗,任何機器不能取代,也需要時間。所以,病理檢查不同于普通抽血化驗專案,一般常規的病理檢查就需要3-5個工作日。

除常規石蠟切片外,病理技術還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基因檢測、PCR等,在加做這些檢測時,大約還需要3~5個工作日的時間。對於一些疑難病例,需要進一步做工作並進行科內疑難會診,也會造成報告的延期。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術中冷凍切片檢查,是立等可取的,它可以在20~40分鐘之內獲得病理診斷結果。顧名思義,“術中”指手術當中;“冷凍切片”指檢查過程中,要將切除的組織放入-20℃左右的冷凍切片機中,使組織迅速冷凍變硬後進行切片。然而,術中快速切片檢查,也有慎用和不宜應用範圍。

當然還有一些患者,在術中冷凍檢查中不能明確診斷的,通常需要採用“分兩步走”的手術方案:第一步是將腫塊按照良性病變的手術範圍進行局部切除;第二步是根據常規病理報告結果,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行第二次擴大範圍的手術。

病理診斷雖說是金標準,但是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某些時候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送檢組織的局限性,來自于診斷醫生的局限性,受醫學發展的局限性等等,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要求病理診斷100%正確顯然是不合理的。

這是病理科。”

病人:“哦,原來是病理科啊,能幫我複印一下病歷嗎?”

病理科醫生:“。。。。。。”

病人:“報告什麼時候能出?”

病理科醫生:“常規報告需要3-5個工作日,其他特殊檢查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病人:“化驗個東西你們不會快點做嗎?懷疑癌你知道嗎?延誤了治療你負責嗎?你們的醫德呢?”

病理科醫生:“。。。。。。”

上述情況發生在病理科已經司空見怪。很多人並不瞭解,病理科醫生是怎麼工作的,為什麼一份病理報告要等那麼久?他們每天都在忙些什麼?

小編帶大家走進“神秘”的病理科

病理科工作從標本接收開始,手術取下的標本由術者倒入固定液後,送至病理科簽收查驗。標本的固定需要6-24小時,所以當日手術的病人標本,病理科第二天才能開始取材。然後,還要經過脫水、包埋、製片及最終的病理診斷等多個環節。

僅製片環節就需要經過 40餘道技術步驟,耗時十幾個小時,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切片的清晰度,導致病理醫生對細胞的形態觀察不清,影響病理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除了切片製作週期的時間限制外,在顯微鏡下的診斷過程,完全依賴病理醫生的專業經驗,任何機器不能取代,也需要時間。所以,病理檢查不同于普通抽血化驗專案,一般常規的病理檢查就需要3-5個工作日。

除常規石蠟切片外,病理技術還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基因檢測、PCR等,在加做這些檢測時,大約還需要3~5個工作日的時間。對於一些疑難病例,需要進一步做工作並進行科內疑難會診,也會造成報告的延期。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術中冷凍切片檢查,是立等可取的,它可以在20~40分鐘之內獲得病理診斷結果。顧名思義,“術中”指手術當中;“冷凍切片”指檢查過程中,要將切除的組織放入-20℃左右的冷凍切片機中,使組織迅速冷凍變硬後進行切片。然而,術中快速切片檢查,也有慎用和不宜應用範圍。

當然還有一些患者,在術中冷凍檢查中不能明確診斷的,通常需要採用“分兩步走”的手術方案:第一步是將腫塊按照良性病變的手術範圍進行局部切除;第二步是根據常規病理報告結果,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行第二次擴大範圍的手術。

病理診斷雖說是金標準,但是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某些時候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送檢組織的局限性,來自于診斷醫生的局限性,受醫學發展的局限性等等,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要求病理診斷100%正確顯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