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招生的啟示:為什麼高價總是打敗低價?值得深思!

現實生活中,總能看到很多高價產品銷量爆棚,而那些打價格戰的低價產品卻往往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高價總是打敗低價,給我們許多的行銷啟示。

業務員問老闆:“市場上有一個小廠,

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麼辦?”

老闆反問:“既然這家廠這麼厲害,為什麼一直是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其實,這位老闆問的就很有技巧,也中重要點。我們經常發現,市場上銷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價格最低的商品。除非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和產品結構優勢,低價不再是常規競爭手段,而是戰略競爭手段。

在常規的價格競爭中,低價經常被有經驗的行銷者視為絕望者的“救命稻草”,

而且往往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行銷大師科特勒說:“你不是通過價格出售產品,而是出售價格。”老師說:“推銷是通過價格把產品賣出去,行銷是通過產品把價格賣出去。”

價格以及圍繞支撐價格所開展的行銷活動,構成了行銷體系。低價還是高價,其實是推銷與行銷的區別。

低價的無能

很多人理解的是:高價是需要行銷活動來支撐的,而低價不需要,

因為低價本身就是證明。我們卻經常看到,“裸價”上市基本上是失敗的。所謂“裸價”,就是價格到底,除此之外,沒有行銷費用。“裸價”上市的產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管道引起一定影響之外,基本上很難在消費者中產生影響。

價格認同有兩個概念:

二是價格與價值的關聯,即產品是否值這個價格,這是價格與價值的差異。

低價本身只產生第一種認同,不產生第二種認同。

第二種認同是消費體驗和市場推廣之後所產生的認同。

價格認同不是源於價格本身,而是來源於證明其價值的行銷活動。而行銷活動需要行銷政策支援,這政策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有人認為,大企業的行銷政策好是因為企業資源多,這是誤解。初期的政策投入,只不過是資源的預支,不是無償使用,是要通過預留價格空間和未來的銷量償付的。

正確的價格思維是:新品上市時價格要稍微高一點,

然後把利潤空間預支出來,用於開展行銷活動,以行銷活動來支撐消費者對價格的認同。

所謂的行銷就是銷售價格,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不能由此推論價格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做好價格與行銷費用的平衡。因為越是高價,你越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來保障價格認同。

除了那些有戰略性成本而產生戰略性低價的特例之外,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基本現象:價格與企業的行銷能力成正比。

當然,我們很難推測到底這是因為價格低而喪失了行銷能力,還是因為行銷能力低而不敢定高價。

多數情況下,價格與行銷能力兩者呈互為因果關係,因為行銷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價;因為價格低,所以缺乏費用支持而表現為行銷能力低。

有些企業雖然價格低,但初期的行銷活動做得大。在早期,這種做法可能迅速見效,有可能成功。然而現在,市場門檻已經很高,這種“短平快”的打法已經不靈了。

做市場,要求持續投入,沒有長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難的。很多人在競品短期的低價面前沉不住氣,亂了方寸,被誘下水。市場的正常現象卻是:低價你方唱罷他登場,而高價者巋然不動。

中舞網

高價背後的活力

市場活躍度比價格更容易引起消費者關注。低價產品往往是沉默的,高價產品往往是活躍的。在終端市場,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暢銷的產品往往並非價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場表現最活躍的商品。

在中國現實的商業生態之下,被關注是需要費用的。廠家交費,商家給你終端表現的機會。目前,終端最常用的表現手段是促銷和推廣,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的。終端收取的各式各樣的費用,實際上是廠家競爭終端表現的結果。廠家捨得花這些錢,證明終端表現是有效的。

讓消費者“佔便宜”,實際上意味著企業有兩個定價步驟:一個是顯性的定價,價格通常高一點;另一個是隱性的定價,把成交價降下來。這個過程能給予消費者“佔便宜”的感覺。

如果只有一個定價步驟,消費者不會有“佔便宜”的感覺。在終端搞的各項促銷、推廣活動,拋開活動主題的掩蓋,實際上是為了讓消費者產生“佔便宜”的感覺。那些主題,只不過是為了“師出有名”而已。

高開低走,還是低開高走?

行銷有一個基本規律:高價上市,先難後易;低價上市,先易後難。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很容易被低價誘惑。既然能被你的低價誘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價誘惑。所以,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忠誠度不高。相反,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很難被誘惑,可是一旦被打動,就很忠誠。所以,低價消費者很難積累,主要是忠誠度不高。高價消費者是可以積累的,可重複消費的。

而市場的成長,就在於不斷積累有價值的消費者群。在競爭超級激烈的環境下,只有少數品牌具有漲價的能力,比如奢侈品。多數情況下,價格趨勢是“高開低走”。有少數人期望低價打開市場,然後漲價,這是很理想的想法,多數行不通。

價格高開低走,其實符合消費心理學原理。按照消費規律,只有約5%的人是早期消費者,他們對價格不敏感,只對新鮮的事物敏感。

價格本身不是定位,但價格決定了消費群,消費群決定了定位,所以價格本身也具備了定位的意義。現在IT產品上市基本上都採用了“高開低走”策略,價格“高開”就是為了篩選消費者,讓這些通常價格篩選的消費者給產品定位。

更多資訊,歡迎登陸中舞網

有可能成功。然而現在,市場門檻已經很高,這種“短平快”的打法已經不靈了。

做市場,要求持續投入,沒有長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難的。很多人在競品短期的低價面前沉不住氣,亂了方寸,被誘下水。市場的正常現象卻是:低價你方唱罷他登場,而高價者巋然不動。

中舞網

高價背後的活力

市場活躍度比價格更容易引起消費者關注。低價產品往往是沉默的,高價產品往往是活躍的。在終端市場,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暢銷的產品往往並非價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場表現最活躍的商品。

在中國現實的商業生態之下,被關注是需要費用的。廠家交費,商家給你終端表現的機會。目前,終端最常用的表現手段是促銷和推廣,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的。終端收取的各式各樣的費用,實際上是廠家競爭終端表現的結果。廠家捨得花這些錢,證明終端表現是有效的。

讓消費者“佔便宜”,實際上意味著企業有兩個定價步驟:一個是顯性的定價,價格通常高一點;另一個是隱性的定價,把成交價降下來。這個過程能給予消費者“佔便宜”的感覺。

如果只有一個定價步驟,消費者不會有“佔便宜”的感覺。在終端搞的各項促銷、推廣活動,拋開活動主題的掩蓋,實際上是為了讓消費者產生“佔便宜”的感覺。那些主題,只不過是為了“師出有名”而已。

高開低走,還是低開高走?

行銷有一個基本規律:高價上市,先難後易;低價上市,先易後難。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很容易被低價誘惑。既然能被你的低價誘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價誘惑。所以,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忠誠度不高。相反,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很難被誘惑,可是一旦被打動,就很忠誠。所以,低價消費者很難積累,主要是忠誠度不高。高價消費者是可以積累的,可重複消費的。

而市場的成長,就在於不斷積累有價值的消費者群。在競爭超級激烈的環境下,只有少數品牌具有漲價的能力,比如奢侈品。多數情況下,價格趨勢是“高開低走”。有少數人期望低價打開市場,然後漲價,這是很理想的想法,多數行不通。

價格高開低走,其實符合消費心理學原理。按照消費規律,只有約5%的人是早期消費者,他們對價格不敏感,只對新鮮的事物敏感。

價格本身不是定位,但價格決定了消費群,消費群決定了定位,所以價格本身也具備了定位的意義。現在IT產品上市基本上都採用了“高開低走”策略,價格“高開”就是為了篩選消費者,讓這些通常價格篩選的消費者給產品定位。

更多資訊,歡迎登陸中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