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湖新豐 百花齊放 共建共用

文藝表演 聞人達攝

小象廣播站

每週六下午,熟悉的鄉音響起,新豐鎮的大事小事從廣播喇叭裡傳出。

農民畫室裡,村民們拿起畫筆創作,興致頗高;小朋友們圍坐一起,畫京劇臉譜。

節慶假日,村民自發組建的腰鼓隊、排舞隊、舞獅隊、合唱隊登上廣場舞臺表演,喜慶熱鬧。

2013年,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以來,

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堅持“建、管、用、育”,以“二堂四廊”為骨架,依託原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基礎,整合資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續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

目前,全鎮農村文化禮堂已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其中三星級文化禮堂3家、四星級1家。

水無渠不流,戲無台難唱。農村文化禮堂作為植根農村的平臺載體,有力增強了老百姓對精神文化的滿足感,

以及對本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創新品牌“小象廣播站”

“活”用農村文化禮堂

新豐鎮永豐村農村文化禮堂,201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內設多媒體室、閱覽室、談心室、綜合活動室、日間服務室、特色展覽室等多個功能室,還有農村文化廣場、展示村情村史村貌的長廊以及各類政策政務宣傳櫥窗,週一至周日全天候向村民免費開放。

“小象廣播站”是永豐文化禮堂獨有的創新之舉,

於2012年9月成立,已堅持了5年多。

雖然沒有豪華先進的設備,但是廣播站播報村內外的新聞及小朋友們感興趣的話題,內容鮮活接地氣,深受群眾喜愛。

每週六下午,村裡的父老鄉親都已熟悉了廣播裡傳出的鄉音。5年來,廣播站累計播出廣播稿200多篇,不僅播報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也拓寬了村民獲取資訊的管道,一定程度上增長了村民的知識,促進了青少年活動的開展。

永豐村文化專管員李薑雁介紹說,根據上級要求,永豐村農村文化禮堂每個月還定期開展一次露天電影活動,一年不少於5次大型演出,還有8次趣味活動,村文化禮堂儼然成為村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後花園”。

“活動多了,鄰里關係也和睦了。”李薑雁說,他們還成立了排舞隊、腰鼓隊等,村民們熱情很高,積極參與,業餘生活也更豐富了。

文藝隊伍百花齊放

共建共用“精神家園”

“有了文化禮堂,村民下班吃好飯不再打牌搓麻將,而是直奔健身房和舞蹈室了。”新豐鎮竹林村黨總支書記陳雲華笑著說,現在村裡舞蹈室和室外照明設施的鑰匙都不在村幹部手裡,全被粉絲“霸佔”了。

腰鼓在竹林村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表演剛勁有力、活力四射,不僅成為竹林村文化禮堂演出的拳頭產品,更內化為一種力量,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不論是新豐鎮還是南湖區的比賽,竹林村的腰鼓節目總能拿到大獎。”陳雲華自豪地說。

告別“養豬村”,轉產轉業後的竹林村村民有了更多閒置時間。如何才能引導村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動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除了原有的腰鼓隊,現在村裡還成立了排舞、舞獅、合唱、蓮花落等文藝團隊,隊員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60多歲都有,參與人數達到六七十人。

村文化禮堂建成後,文藝團隊有了更好展示才藝的地方,村裡每年都會舉辦幾場大型演出。一方面村民們亮了相感受到了快樂,另一方面拉近了村民間的距離,增進了睦鄰友好的氛圍。

竹林村“好動”,鎮北村則“喜靜”。該村為使本村農民畫愛好者能更好地進行繪畫創作,特建立農民畫隊伍,並在文化禮堂中設立農民畫室,由朱絹芳擔任隊長。她不僅自己創作農民畫,還帶動身邊的村民和青少年,讓他們也慢慢喜歡上農民畫,加入農民畫創作中來。

農村文化禮堂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漸滲透百姓生活,讓農民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化禮堂這一載體,猶如播撒在新豐鎮田野間的種子,正在不斷萌芽、成長,化為桃李,化為春風,成為村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

“不論是新豐鎮還是南湖區的比賽,竹林村的腰鼓節目總能拿到大獎。”陳雲華自豪地說。

告別“養豬村”,轉產轉業後的竹林村村民有了更多閒置時間。如何才能引導村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動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除了原有的腰鼓隊,現在村裡還成立了排舞、舞獅、合唱、蓮花落等文藝團隊,隊員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60多歲都有,參與人數達到六七十人。

村文化禮堂建成後,文藝團隊有了更好展示才藝的地方,村裡每年都會舉辦幾場大型演出。一方面村民們亮了相感受到了快樂,另一方面拉近了村民間的距離,增進了睦鄰友好的氛圍。

竹林村“好動”,鎮北村則“喜靜”。該村為使本村農民畫愛好者能更好地進行繪畫創作,特建立農民畫隊伍,並在文化禮堂中設立農民畫室,由朱絹芳擔任隊長。她不僅自己創作農民畫,還帶動身邊的村民和青少年,讓他們也慢慢喜歡上農民畫,加入農民畫創作中來。

農村文化禮堂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漸滲透百姓生活,讓農民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化禮堂這一載體,猶如播撒在新豐鎮田野間的種子,正在不斷萌芽、成長,化為桃李,化為春風,成為村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