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所軍校經歷清末民初,有“將領搖籃”之譽,走出高級將領上千人

位於河北保定市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的高等軍事學院,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的形式建成。

保定軍校老照片

該校創立於1912年,停辦於1923年,歷時11年,前後共辦九期,畢業於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等兵科生6500余名,湧現出一批著名將領。若從北洋武備學堂算起,保定軍校訓練了近1萬名軍官,其中1600多人獲得將官軍銜。

200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合約》,駐天津小站的練兵機構一一武備學堂,被迫遷到保定。

光緒二十八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並設軍政司,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經袁世凱奏准,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光緒三十 二年, 改由段祺瑞接任。

光緒二十九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又改稱北洋通國陸軍學堂、陸軍隨營學堂,1911年更名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改為陸軍軍官學校。其後,軍事專家蔣百里、第二次直皖戰爭中任皖軍總指揮的曲同豐等都先後擔任過校長。

蔣百里發表多部軍事理論著作,其中,《國防論》,提倡鑄造中國軍人精神有重要意義。

保定軍校聞名中外,有“將領搖籃”之美譽,其中為國共兩黨高級將領的有1000餘人。他們在討袁、北伐、抗日、解放戰爭中做了出重大貢獻。

其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如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鐵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甯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董振堂,

趙博生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任紅五軍團長。

1923年8月保定軍校停辦後,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此。曹錕倒臺後,該講武堂停辦,先後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這裡一度成為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保定解放後,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

1993年,保定軍校遺址被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

保定解放後,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

1993年,保定軍校遺址被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