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網路培訓變成“掛機”應付?省政協委員建議教師培訓多元化|兩會時間

“要讓鄉村老師真正掌握資訊化設備的使用,不能僅僅採用網路培訓,一定要深入到村小,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使用。”

1月24日下午,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教育界別的小組會議上,

省政協委員、瑪律康市第四小學校長三郎斯基的這一觀點,引發不少來自基層學校委員的共鳴。

三郎斯基說,近年來邊遠地區的學校發生了很大變化,走進鄉村,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學校,走進教室,資訊化設備齊全。但她發現,在鄉村學校,資訊化設備的使用率並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老師對設備使用不熟悉。

“我們之前為鄉村教師做過培訓,其中大部分是網路培訓,老師要在網上進行規定課時的學習。”然而她發現,這樣的“線上”培訓效果並不好,不少老師打開視頻看一下就去忙別的事,時間到了就點擊結束,無法真正達到培訓目的。“建議對邊遠地區教師的培訓要多層次、更多面,特別對鄉村教師,手把手實地教,

效果會更好。”

對此,省政協委員、綿陽中學教師岳必林也深有同感。他告訴記者,城鎮教師也存在著網路培訓有效性偏低的問題。中小學教師在網路上自主學習研修,雖克服了集中脫產培訓在時間、地域等方面的問題,但在管理上還存在問題:一是線上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不足,內容選擇不一定符合教學工作實際,網路技術不完善、運行不穩定;二是不少老師對此應付居多,

培訓容易流於形式,存在“掛機”現象,而網路培訓又難以監督,僅通過規定學時、答題等形式無法保證有效性;三是把培訓學習當作完成任務,沒有按規律學習,沒能消化所學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岳必林建議,無論是城鎮老師還是鄉村教師,網路培訓可以採用集中進行的辦法,分班教學,有班主任管理人員、輔導員等角色,培訓時間不宜過長。另外,要緊密跟上線下培訓,

不能“一刀切”,保證多元化、多層次。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請名師、專家實地培訓,或到高校開培訓班,代替網路培訓。

文/圖 丨《教育導報》特派記者 杜蕾 魯磊

編輯 丨 郭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