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對光緒說:只有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才無後患之憂

提起清朝晚期,所有話題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慈禧太后。咸豐皇帝是她的丈夫、同治皇帝是她的兒子,光緒皇帝是她的侄子。這個女人站在了三位皇帝背後,影響著中國半個世紀的進程。

1875年對慈禧來說,一定是不願回憶的。這一年1月,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同治皇帝載淳駕崩,白髮人送黑髮人之後,4月,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立咸豐皇帝親弟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為帝,載湉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皇帝之位兒子雖然坐不了了,

但是給親侄子、親外甥坐也是不錯,自己垂簾聽政,慈禧這樣想。這一年,光緒皇帝4歲。

1889年,光緒皇帝年滿18歲了,到了親政的年紀,慈禧戀戀不捨的取消垂簾聽政,交出手中的權力。但是權力欲望極大的慈禧還是各種限制光緒。極度抑鬱的光緒,渴望證明自己,把“親爸爸”的野心澆滅。機會來了,光緒收到一份讓他激動的電報。電報上說日本可能要侵略朝鮮了。

光緒皇帝

侵略朝鮮就侵略朝鮮唄,光緒為什麼會這麼激動?原來當時清朝還是朝鮮的宗主國,有義務保護朝鮮的安全。侵略朝鮮就等同於侵略清朝。大清帝國被英法美俄輪流欺負個遍,連彈丸島國也要來侵略,光緒帝摩拳擦掌,準備給日本一個狠狠的教訓。

如果打敗了日本,

就可以殺雞給猴看,讓列強知道清朝的實力。讓國民知道光緒皇帝的神武,此刻年輕氣盛的光緒深深地陷入明君光環的角色裡。

朝廷群臣也十分興奮,他們都和光緒一樣的看法,認為日本不足一提,清朝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勝而歸,獲得戰勝國的美名和讚譽。

群臣中有一個人的言辭最為犀利:“大清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擊潰日本,最好將日本從地圖上抹去。”

接著說道“不僅如此,

還要把日本變成中國的一個省”。

此人是誰,竟然如此口出狂言?他就是曾國藩的孫子曾廣均。

狂熱的光緒帝仿佛看到了知己,忍不住從龍椅上站起來拍手叫好。

這時李鴻章站出來提了反對意見:“大清不能對日宣戰,今天的日本,已經不是過去的日本了,

而是一隻虎狼之師。惹惱他,必將流血”。

二十年前,李鴻章就有過這種言論:“明治維新後,日本國經濟實力已居於亞洲第一,大力發展軍事,必將成為大清強敵。”

年輕氣盛的光緒帝哪裡聽得進李鴻章的話,他從沒出過紫禁城,連軍隊都未曾見識,完全不知道日本的情況。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向西方列強學習,和日本打了無數次交道,他深深地明白日本的實力。

但是光緒是君,李鴻章是臣,君命不敢不授。李鴻章抱著僥倖的心理希望和日本打個平手,雙方能握手言和。

李鴻章

但是李鴻章沒有猜到結尾。日本侵略朝鮮後,朝鮮國王向清朝請援,大清第一時間對日宣戰。結果戰爭一開始,清軍就被日軍追著打,但是光緒帝還是下了死命令堅持打下去。結果日軍把清軍趕出了朝鮮,吞併了整個朝鮮。

知道清朝虛實的日本,野心被迅速滋生,三萬日軍向清朝推進,此刻光緒帝慌了,現在不是他揮手滅了日本的幻想,而是日本來找他的麻煩。

這時李鴻章又提出一個幾十年後輩被充分運用的軍事理論。李鴻章認為日軍長途跋涉,補給不足,我軍嚴密防守,不去主動出擊,消耗日軍實力。中國想要戰勝日本,唯一的方法就是拖住他們,消耗他們。這就是“論持久戰”的雛形。

但是年輕的光緒帝沒有這個耐心,不斷催促前線將領出擊,威脅恐嚇不能打敗仗,失敗軍法論處。所以前線作戰的將領大多很悲觀,寧願自殺殉國,也不願打敗仗。

甲午戰爭

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北洋水師將領相繼自殺,他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被軍法淩辱。這種環境,註定了這場戰爭會失敗。

這時慈禧太后在準備她的70大壽生日宴會。她也看出來了,這場戰爭,大清贏不了。

氣餒的光緒找到了李鴻章,割地還是賠償。李鴻章說割地賠償不行,有損清朝顏面。但是光緒不聽,他想結束這場戰爭。光緒帝說:“割地”

日本人的回應是不僅要割地還要賠錢,滿朝文武義憤填膺,紛紛反對。

但是光緒還是應允了,唯一一次大展雄風他還是輸了。在賠償檔上御筆寫了一個字“允”。大清這條船搖搖欲墜,而光緒也被慈禧奪權,徹底的告別了政治舞臺。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下期再侃歷史。

但是光緒是君,李鴻章是臣,君命不敢不授。李鴻章抱著僥倖的心理希望和日本打個平手,雙方能握手言和。

李鴻章

但是李鴻章沒有猜到結尾。日本侵略朝鮮後,朝鮮國王向清朝請援,大清第一時間對日宣戰。結果戰爭一開始,清軍就被日軍追著打,但是光緒帝還是下了死命令堅持打下去。結果日軍把清軍趕出了朝鮮,吞併了整個朝鮮。

知道清朝虛實的日本,野心被迅速滋生,三萬日軍向清朝推進,此刻光緒帝慌了,現在不是他揮手滅了日本的幻想,而是日本來找他的麻煩。

這時李鴻章又提出一個幾十年後輩被充分運用的軍事理論。李鴻章認為日軍長途跋涉,補給不足,我軍嚴密防守,不去主動出擊,消耗日軍實力。中國想要戰勝日本,唯一的方法就是拖住他們,消耗他們。這就是“論持久戰”的雛形。

但是年輕的光緒帝沒有這個耐心,不斷催促前線將領出擊,威脅恐嚇不能打敗仗,失敗軍法論處。所以前線作戰的將領大多很悲觀,寧願自殺殉國,也不願打敗仗。

甲午戰爭

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北洋水師將領相繼自殺,他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被軍法淩辱。這種環境,註定了這場戰爭會失敗。

這時慈禧太后在準備她的70大壽生日宴會。她也看出來了,這場戰爭,大清贏不了。

氣餒的光緒找到了李鴻章,割地還是賠償。李鴻章說割地賠償不行,有損清朝顏面。但是光緒不聽,他想結束這場戰爭。光緒帝說:“割地”

日本人的回應是不僅要割地還要賠錢,滿朝文武義憤填膺,紛紛反對。

但是光緒還是應允了,唯一一次大展雄風他還是輸了。在賠償檔上御筆寫了一個字“允”。大清這條船搖搖欲墜,而光緒也被慈禧奪權,徹底的告別了政治舞臺。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下期再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