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宦官的最初含義是公務員和學生,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閹人

在現代,我們一提到宦官,就會立刻聯想到閹人,不倫不類,禍亂朝政。但是最初的宦官並不是通俗講的太監,而是學生的一種,在專門機關工作的公務員。

古代的學校分為大學小學,小學指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或者是粗淺的常識,像是數字、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的,說不上是知識,更沒有實際應用的技能。大學是指教授高深的哲學類,像是詩、書、禮、樂等,

然而古代就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嗎?古代也是有很高的文明的,

日常生產生活都需要專門的人才,也會有從事專門活動的人,那麼他們的技能又是從何處獲得呢?這就要涉及宦了。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也不是指閹割過的人做的官。五經中有一部《禮記》,《禮記》中記載著這樣的一句話:“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入學校,宦指的是學、仕,而這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從事專門活動的人進入專門機關,

一方面開始學習,一方面開始辦差。

用現在的話來講,宦是在機關中做公務員的人。公務員中,也是有出類拔萃的,這些人有學術思想又有實際經驗,漸漸就成為了一種學術。

這就是宦的正格。

那麼宦又是如何變成了我們通俗講的太監了呢?

古代的貴族有很多,

各貴族的門客眾多,這類人被貴族們養在家中,也稱為舍人。這樣的人,皇帝的名下也是不少的,這就是宦官了,中常侍也是宦官之一。但是要說明,這類宦官不都是指閹割過的人。直到漢光武帝劉秀之後,才專門用閹人,所以《後漢書·宦官列傳序》才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

而這些閹人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那就要從“刑”這個字講起。古代有五刑,宮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就屬司馬遷了。這種傷害身體的刑法最初只針對外族,俘虜以及叛徒,後來漸漸用到本族之中,變成了懲罰。

受過宮刑的人,只能“守內”,就會成為貴族家中的內室,防止自家的妻妾與外人通☆禁☆姦。

到後來,一些身份卑賤之人,雖然沒有受過宮刑,

但是希望到貴族家裡謀一份差事,就會選擇自行閹割,以此為進身之階。在隋文帝時代,宮刑就被廢除了。自此之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

漢代雖然還有宮刑,但是當時的宦官,也大多是自行閹割的,所以發展到後漢時,就專用此類人了。而宦官二字也就成為了這類人的代名詞 ,失去了它的本來含義。

宦官能夠得到皇帝們的寵信,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被關在宮內,很少與外界接觸,結黨困難一些。並且宦官沒有家室,營私的念頭也淡一些。但是後漢末期,皇帝過分寵信宦官,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成為後漢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宦官能夠得到皇帝們的寵信,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被關在宮內,很少與外界接觸,結黨困難一些。並且宦官沒有家室,營私的念頭也淡一些。但是後漢末期,皇帝過分寵信宦官,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成為後漢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