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古代會出現女子裹腳的現象,“三寸金蓮”到底是怎麼來的?

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在古代有這麼一種現象,女子到一定年齡,用布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

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而這就叫做“三寸金蓮”。那麼它到底源自哪裡?今天就和大家來嘮嘮。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來看看都有哪些說法:

民間傳說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所以就叫三寸金蓮。

始於五代

據說南唐後主李煜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為其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命宮嬪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李煜看後十分喜歡,稱其有淩雲之態。

始于隋朝

相傳隋煬帝東游時,看上了一名叫吳月娘的女子。

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鐵匠打制了一把蓮瓣小刀,並裹在腳底下,同時也儘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但被隋煬帝躲過,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於是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
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總之,這種風氣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廣為流傳了,並把纏腳當成了婦女的美德,把不纏腳當做恥辱。一直到現在,在農村老一輩中,還能看到三寸金蓮的影子。

說了這麼多,那麼古代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那就讓我們來看看

折疊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裡,將雙腳洗乾淨,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儘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後用針線縫合固定,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隻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折疊試緊

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

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想著都疼啊。

折疊裹尖

裹尖(裹腳趾):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最後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直到腳趾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

折疊裹瘦

裹瘦(裹腳頭):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著帶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折疊裹彎

裹彎(裹腳面):最後一步就是裹彎,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後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並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看到這些,小編感覺古代人真瘋狂啊,這是得多疼啊得遭多少罪啊!

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最後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直到腳趾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

折疊裹瘦

裹瘦(裹腳頭):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著帶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折疊裹彎

裹彎(裹腳面):最後一步就是裹彎,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後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並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看到這些,小編感覺古代人真瘋狂啊,這是得多疼啊得遭多少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