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原因僅是蘇聯想在美國“褲襠”下塞一隻“刺蝟”

我們知道在戰後世界的歷史上,古巴導彈危機是最接近世界大戰的一次,美蘇之間的正面對抗,也就是說在這一次危機當中,美蘇兩國險些因為這次對抗釀成一次世界大戰的悲劇。

在這次危機當中,可以說說美國的領導人甘迺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扳了一次長達13天的手腕。可以說在戰後世界歷史上最接近核戰邊緣的第一次危機。

危機發生的原因

1962年10月14日,這是一個星期天,在淩晨時分,兩架U-2飛機從古巴上空由南向北方飛過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經過美國人的情報局人員分析之後,發現了一些令人震驚的消息,這個消息就是古巴正在部署建造導彈發射場。

U-2

為什麼這個消息會這樣驚人嘞,因為在此之前,美國人曾經發現,蘇聯已經在向古巴輸入常規武器了,這次他們發現的盡然是進攻性的武器,甚至是可以發射到美國本土的進攻性導彈。

這是美國非常吃驚的地方,

還有個吃驚的另一個原因是古巴和美國之間的地緣關係,古巴和美國之間隔海相望,僅隔了一條佛羅里達海峽,非常的近。在U-2偵察機發現這些導彈之前,美國就已經知道蘇聯開始在這部署了一些常規性的武器,這些常規性的武器對美國人來說還沒有那麼大的威脅,但這一次發現的居然是可以發射到美國本土的導彈,所以美國人是非常吃驚的。

古巴與美國隔海相望

總體原因來說就是蘇聯在古巴佈置進攻性的導彈,才產生了這次危機。

蘇聯,赫魯雪夫他知不知道美國人可能會因為蘇聯在古巴部署這樣的武器而做出激烈的反應呢?他當然也知道,那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赫魯雪夫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公開的《赫魯雪夫回憶錄》當中我們知道,

赫魯雪夫當時想的是希望在古巴部署這些武器來捍衛古巴的安全,也是保住古巴革命的勝利果實,同時在拉美樹立起一個革命的旗幟,來帶動拉丁美洲的革命。

當然,這些意識形態的因素的確實赫魯雪夫背後的考慮,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因素,現在隨著檔案的解密,能夠瞭解到更多的真相,赫魯雪夫背後的考慮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之外,

更重要的是赫魯雪夫非常清楚和美國之間的戰略差距。

赫魯雪夫

1962年4月,有一次蘇聯的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曾經向赫魯雪夫彙報工作,彙報蘇聯最新研製出來的導彈的狀況,赫魯雪夫聽到一半就覺得不耐煩,他打斷了馬利諾夫斯基的講話說,並說道:實際上我很清楚我們跟美國人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恐怕10年都趕不上。這個時候,馬利諾夫斯基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呆在哪兒。

赫魯雪夫想了想說:如果我們把一隻刺蝟塞進美國人的褲子怎麼樣,大家聽,這就是典型的赫魯雪夫式的語言,他要想個辦法,在美國最擔心的地方,最害怕的地方部署一些能讓美國人怕的東西,而這個地方就是古巴,塞進一隻刺蝟。

渾身長刺的刺蝟

1962年的五月份,赫魯雪夫主持了蘇共中央的主席團會議,商量這個事情,準備向古巴提供導彈,蘇共中央批准了赫魯雪夫的想法,儘管在蘇共高層當時是有人反對這個做法的,蘇聯人還很擔心古巴人卡斯楚不接受。因為卡斯楚知道在古巴部署這些導彈如果被美國人發現了對古巴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古巴的安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蘇聯人最開始擔心古巴領導人不同意這個意見,因此給出了非常優厚的“捆綁式”的條件,捆綁式的條件:

1.免除古巴的債務

2.兩年內無償提供武器裝備

3.不僅免費而且“包郵”、“送貨上門”、“免費安裝和培訓”

卡斯楚最開始也不是非常不情願的,最後也是扭扭捏捏勉為其難地答應接受了,於是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這些彈藥。當美國在10月份,真的發現了這些導彈之後,加勒比海的空氣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美蘇雙方領導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因為雙方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甘迺迪之所以對古巴這麼敏感,除了古巴離美國非常近,是美國的南門戶,古巴部署導彈對美國來說不僅涉及到安全問題,涉及到國家形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跟甘迺迪個人的政治前途也有關係。

卡斯楚

我們知道在1961年的時候,也就是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前一年,中央情報局曾經策劃過“豬灣入侵”,派了一批人到古巴去想推翻,卡斯楚剛剛建立了古巴新政權,結果失敗了,所以古巴問題實際上成為甘迺迪政府的一個軟肋,所以甘迺迪非常不一樣古巴在出現問題,因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家安全執行委員會來處理古巴導彈危機。

甘迺迪和他的顧問們都非常清楚,這一次絕對不能在向蘇聯人示弱,必須要對蘇聯釋放強硬的信號,要使蘇聯不僅僅不在向古巴運送導彈,同時還要把已經有的導彈拆除運回去。但是甘迺迪也清楚,必須採取強硬措施必然會使危機升級,誰也不能保證期間因為意圖誤判、政策執行人員操作不當而導致局勢失控,結果很可能是一場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大戰。

所以對甘迺迪來說他非常清楚,既需要強硬的態度,同時還要靈活謹慎地來處理這場危機,這時候美國政府的高層有兩派,兩種方案:

一派是“鷹派”的方案是先空襲再入侵古巴,什麼叫先空襲再入侵古巴呢,就是利用美國的軍事優勢,對這些已經發現的導彈發射場進行空襲。然後派地面部隊入侵古巴,推翻卡斯楚政權。

其實這是軍方一直在構想的結果,力主這個政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空軍參謀長,經管軍方大部分都是支持這個意見的,當時的空軍參謀長李梅,李梅大家都知道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軍人,他在二戰期間曾動用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火燒東京的人,就是他。

李梅

從10月14日危機爆發一直到10月18日,甘迺迪一直都是支持“鷹派”的空襲方案,但是這個方案也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如果一旦美國沒有發現所謂的導彈發射場,或者有一兩處沒有發現的話,那麼很可能古巴就會利用這兩處剩餘的未被發現的導彈發射場導彈來襲擊美國,甘迺迪也是非常猶豫的,到了18日以後他的態度逐步發生了變化,轉向了“鴿派”的方案。

“鴿派”的方案是提出封鎖,就是利用美國的海空優勢對古巴進行封鎖,這樣可以保證蘇聯不在繼續向古巴運送導彈,在古巴已經部署好,裝配好的導彈要在聯合國的監督之下進行拆除。

拆除古巴導彈

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從當時的檔案可以看到,蘇聯人在古巴部署的導彈是蘇聯當時比較先進的ss-4型中程導彈,導彈的射程範圍幾乎覆蓋了美國所有的大城市,除了西北角的西雅圖之外。所以在甘迺迪和他的幕僚看來,情勢已經是非常危急了,封鎖方案有一個優點就是它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一個比較溫和的方案,它既向蘇聯人表達了強烈的態度,同時又不是一個激化雙方矛盾的方式,說白了這個封鎖方案是一個使雙方,使美蘇兩國甚至古巴都有臺階可以下的方案。

10月22日星期一,甘迺迪在電視講話中就正式宣佈了對古巴實施“封鎖”,同時美國也進入到三級戰備的狀態,三級戰備狀態就是當時的情形是美國的22架殲擊機升空在佛羅里達待命,同時防空司令部在9個小時之內把原來相對集中的160架飛機分散到全國的16個基地中去,而且在防空司令部的歷史上首次都攜帶了核彈頭。

美國戰略空軍也做出了反應,戰略空軍的100多架飛機待命,隨時準備出動,同時有60架B-52戰略轟炸機升空,並且這60架升空執勤的戰略轟炸機當中有52架攜帶了196枚的核彈頭。雖然是三級戰備,到緊張的氣氛已經能夠讓所有人感受到,當然赫魯雪夫也感受到了,因此赫魯雪夫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向美國人妥協。

古巴危機最後在兩國領導人妥協的情況下和平解決。

馬利諾夫斯基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呆在哪兒。

赫魯雪夫想了想說:如果我們把一隻刺蝟塞進美國人的褲子怎麼樣,大家聽,這就是典型的赫魯雪夫式的語言,他要想個辦法,在美國最擔心的地方,最害怕的地方部署一些能讓美國人怕的東西,而這個地方就是古巴,塞進一隻刺蝟。

渾身長刺的刺蝟

1962年的五月份,赫魯雪夫主持了蘇共中央的主席團會議,商量這個事情,準備向古巴提供導彈,蘇共中央批准了赫魯雪夫的想法,儘管在蘇共高層當時是有人反對這個做法的,蘇聯人還很擔心古巴人卡斯楚不接受。因為卡斯楚知道在古巴部署這些導彈如果被美國人發現了對古巴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古巴的安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蘇聯人最開始擔心古巴領導人不同意這個意見,因此給出了非常優厚的“捆綁式”的條件,捆綁式的條件:

1.免除古巴的債務

2.兩年內無償提供武器裝備

3.不僅免費而且“包郵”、“送貨上門”、“免費安裝和培訓”

卡斯楚最開始也不是非常不情願的,最後也是扭扭捏捏勉為其難地答應接受了,於是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這些彈藥。當美國在10月份,真的發現了這些導彈之後,加勒比海的空氣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美蘇雙方領導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因為雙方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甘迺迪之所以對古巴這麼敏感,除了古巴離美國非常近,是美國的南門戶,古巴部署導彈對美國來說不僅涉及到安全問題,涉及到國家形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跟甘迺迪個人的政治前途也有關係。

卡斯楚

我們知道在1961年的時候,也就是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前一年,中央情報局曾經策劃過“豬灣入侵”,派了一批人到古巴去想推翻,卡斯楚剛剛建立了古巴新政權,結果失敗了,所以古巴問題實際上成為甘迺迪政府的一個軟肋,所以甘迺迪非常不一樣古巴在出現問題,因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家安全執行委員會來處理古巴導彈危機。

甘迺迪和他的顧問們都非常清楚,這一次絕對不能在向蘇聯人示弱,必須要對蘇聯釋放強硬的信號,要使蘇聯不僅僅不在向古巴運送導彈,同時還要把已經有的導彈拆除運回去。但是甘迺迪也清楚,必須採取強硬措施必然會使危機升級,誰也不能保證期間因為意圖誤判、政策執行人員操作不當而導致局勢失控,結果很可能是一場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大戰。

所以對甘迺迪來說他非常清楚,既需要強硬的態度,同時還要靈活謹慎地來處理這場危機,這時候美國政府的高層有兩派,兩種方案:

一派是“鷹派”的方案是先空襲再入侵古巴,什麼叫先空襲再入侵古巴呢,就是利用美國的軍事優勢,對這些已經發現的導彈發射場進行空襲。然後派地面部隊入侵古巴,推翻卡斯楚政權。

其實這是軍方一直在構想的結果,力主這個政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空軍參謀長,經管軍方大部分都是支持這個意見的,當時的空軍參謀長李梅,李梅大家都知道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軍人,他在二戰期間曾動用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火燒東京的人,就是他。

李梅

從10月14日危機爆發一直到10月18日,甘迺迪一直都是支持“鷹派”的空襲方案,但是這個方案也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如果一旦美國沒有發現所謂的導彈發射場,或者有一兩處沒有發現的話,那麼很可能古巴就會利用這兩處剩餘的未被發現的導彈發射場導彈來襲擊美國,甘迺迪也是非常猶豫的,到了18日以後他的態度逐步發生了變化,轉向了“鴿派”的方案。

“鴿派”的方案是提出封鎖,就是利用美國的海空優勢對古巴進行封鎖,這樣可以保證蘇聯不在繼續向古巴運送導彈,在古巴已經部署好,裝配好的導彈要在聯合國的監督之下進行拆除。

拆除古巴導彈

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從當時的檔案可以看到,蘇聯人在古巴部署的導彈是蘇聯當時比較先進的ss-4型中程導彈,導彈的射程範圍幾乎覆蓋了美國所有的大城市,除了西北角的西雅圖之外。所以在甘迺迪和他的幕僚看來,情勢已經是非常危急了,封鎖方案有一個優點就是它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一個比較溫和的方案,它既向蘇聯人表達了強烈的態度,同時又不是一個激化雙方矛盾的方式,說白了這個封鎖方案是一個使雙方,使美蘇兩國甚至古巴都有臺階可以下的方案。

10月22日星期一,甘迺迪在電視講話中就正式宣佈了對古巴實施“封鎖”,同時美國也進入到三級戰備的狀態,三級戰備狀態就是當時的情形是美國的22架殲擊機升空在佛羅里達待命,同時防空司令部在9個小時之內把原來相對集中的160架飛機分散到全國的16個基地中去,而且在防空司令部的歷史上首次都攜帶了核彈頭。

美國戰略空軍也做出了反應,戰略空軍的100多架飛機待命,隨時準備出動,同時有60架B-52戰略轟炸機升空,並且這60架升空執勤的戰略轟炸機當中有52架攜帶了196枚的核彈頭。雖然是三級戰備,到緊張的氣氛已經能夠讓所有人感受到,當然赫魯雪夫也感受到了,因此赫魯雪夫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向美國人妥協。

古巴危機最後在兩國領導人妥協的情況下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