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巴導彈危機蘇聯一再提高價碼,美國甚至懷疑遇到“假”赫魯雪夫

1959年1月,菲德爾·卡斯楚發動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建立了古巴共和國。當時卡斯楚還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他宣稱古巴並不打算採取“蘇聯模式”,在美蘇冷戰中“他的心是跟西方在一起的”,

並在新政權成立不久的4月中旬即訪問美國,尋求貸款援助。然而,卡斯楚的熱臉貼上了艾森豪的冷屁股。

2000年的電影《驚爆十三天》劇照,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中坐者)和執委會商討對策,站立者為羅伯特·甘迺迪

由於卡斯楚身邊人如勞爾·卡斯楚和切·格瓦拉都加入了共產黨,

美國人認為古巴革命把共產主義帶到了西半球。艾森豪拒絕見卡斯楚,跑去打高爾夫球了,派副總統尼克森接見他。在長達3小時的會面中,卡斯楚喋喋不休地講著古巴的困難,尼克森卻什麼也不說。

美國對古巴的敵視促成了卡斯楚的轉變。一方面,古巴政府頒佈土地改革法,將美國大公司和古巴莊園主的產業收歸國有;另一方面,

古巴轉向社會主義陣營尋求援助和支持,與蘇聯和東歐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協定。古巴的“左傾”讓美古關係徹底破裂,1961年1月上臺的甘迺迪確信古巴已經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卡斯楚政權的存在將會引發整個拉丁美洲的革命洪流。當年4月16日,由美國支持的古巴流亡分子武裝力量,對古巴發動突然襲擊,這就是“豬灣事件”,三天后古巴人全殲入侵者。
這讓甘迺迪大為光火,決心拔掉這顆眼中釘。

甘迺迪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封鎖古巴

輕視甘迺迪:我怎麼能同一個比我兒子還年輕的人打交道呢?

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導彈的想法大概形成於1962年4月,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時赫魯雪夫與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在黑海邊散步。

馬利諾夫斯基指著海那一邊說,在土耳其有美國的一個導彈基地,從基地發射導彈可以在6-7分鐘內消滅蘇聯南部的工業中心和海軍基地,而蘇聯導彈要25分鐘才能打到美國本土。赫魯雪夫表示,既然美國可以這樣做,蘇聯也就有權力將導彈部署到古巴,美國將會面臨同樣的威脅。從這個情節看,赫魯雪夫的主要動機是達到同美國在戰略上的平衡,
保衛古巴其實是次要的。

赫魯雪夫打破蘇聯不在國外部署導彈的慣例,做出如此冒險的決定,和他對甘迺迪的認識有關。他把甘迺迪當作一個說話強硬而行動怯懦的弱者,說:“我怎麼能同一個比我兒子還年輕的人打交道呢?”還認為“美國本身過分自由主義,因此不能打仗。”在他腦海裡有三個判斷:導彈基地可用之前美國不會發現;即便發現了美國只會聽之任之;即便美國採取行動蘇聯也應付得了。事實證明,三個判斷沒一個准。

1962年7月,卡斯楚訪問蘇聯,蘇古簽署了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的秘密協定。從1962年7月開始,蘇聯開始將導彈及其有關設施用船隻運往古巴。

928張照片,拉開十三天讓世界心驚肉跳的序幕

大量蘇聯船隻駛向古巴這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很快便引起了美國情報部門的密切關注。從1962年8月起,美國一直對古巴進行空中偵察,並在8月初發現防空導彈、帶導彈的海防魚雷艇和大批軍事人員,但沒有發現中程導彈之類的“進攻性武器”,蘇聯也向美國承諾,支援古巴的是防禦性武器。

美國政府內第一個懷疑蘇聯有可能在古巴構築中程導彈基地的高官是中情局局長麥科恩。他的邏輯是,如果不是為了保護更重要的設施,如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的地對地導彈,蘇聯幹嘛費這麼大勁部署防空導彈?但是他的部下反對將報告呈送給甘迺迪,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確鑿的證據。

10月14日清晨,一架U-2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飛行了6分鐘,拍攝了928張照片,。飛機著陸後,照片被送往馬里蘭州的國家照片判讀中心進行技術分析。15日,專家得出了結果:三個中程導彈發射基地正在建設中,還有21架可以攜帶原子彈的伊爾-28轟炸機。這些裝著核彈頭的導彈可能覆蓋美國除西雅圖以外的所有大城市,預警時間只有2—3分鐘。16日早上8點45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喬治·邦迪把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告訴了甘迺迪。三個小時後,甘迺迪召集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白宮內閣會議室舉行會議,讓全世界心驚肉跳的十三天也就是從此時算起。

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舉證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

空襲還是封鎖?

甘迺迪在第一天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會議上完全表現的是一個“鷹派”。他認為,美國實際上沒有選擇,只能以武力迫使蘇聯拆除這些導彈。這幾乎是與會者最初的一致反應。然而,如何既不冒同蘇聯進行一場核戰爭的危險,又能清除掉在古巴的導彈?這是個大難題。

隨著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等人對封鎖的支持,到18日,甘迺迪也越來越傾向於採取這一方案。這一方案優點是:1.比空襲更為有限、更為低調,蘇聯採取直接軍事報復的可能性最小。2.封鎖的靈活性較大,處於既可戰又可和的有利地位;3.在離美國海岸不遠的加勒比海上進行軍事對抗,可以充分發揮美國海軍在該地區所占的絕對優勢。當然,它也有弱點,雖然可以阻止蘇聯運更多的武器進古巴,但對已經在古巴的導彈沒什麼作用。

20日下午兩點,甘迺迪召集執委會在白宮開會,最終11人贊成封鎖,6人贊成空襲。為了聽起來不那麼刺耳,會議決定對古巴進行“防禦性隔離”,甘迺迪將在22日晚7點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向外界公佈美國將對古巴進行“隔離”。

美國懷疑在和“假”赫魯雪夫打交道

儘管海上隔離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導彈基地的工程依舊在進行,伊爾-28轟炸機也在迅速拆箱和裝配。為了給赫魯雪夫加大壓力,美軍開始更為頻繁地對古巴進行低空偵察。空襲的要求被再次提出,甘迺迪也在私下裡認為兩個核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10月26日下午,華盛頓從美國駐蘇聯大使館收到了一封赫魯雪夫寫給甘迺迪帶有私人意味的信件。這封信“冗長、雜亂無章、漫無邊際,顯然是在情感衝突下的,充滿了想要避免核戰的激情”。赫魯雪夫建議:蘇聯撤走導彈和部隊,並絕不再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作為交換,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並解除封鎖。這表明赫魯雪夫在尋求妥協,國務卿臘斯克說:“看到了長長隧道盡頭的亮光。”

10月27日星期六上午,正當執委會商量著如何給赫魯雪夫回信時,蘇聯政府突然通過莫斯科電臺播發了赫魯雪夫給甘迺迪的另外一封信。赫魯雪夫提高了價碼:要求美國在保證不入侵古巴之外,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第二封信讓甘迺迪感覺到赫魯雪夫“立場很強硬”,執委會也大為不解。有人甚至懷疑赫魯雪夫已被強硬派推翻,現在美國正在同蘇聯另外一些領導人打交道。有人覺得這還是赫魯雪夫拖延時間的煙幕彈,要是同意了他還會漲價,直到導彈部署完成。

實際上,美國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已過時,甘迺迪早就想著把它們撤出。10月25日,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也建議撤出在土耳其的導彈。此人頗有影響,建議被蘇聯方面理解為甘迺迪放出的試探氣球。有學者認為,赫魯雪夫在26日晚或者27日早上獲悉了這個建議,並再次判斷美國不會進攻古巴,決定把古巴導彈基地賣個更好的價格。

誰是贏家?

甘迺迪決定把入侵計畫再推遲一天,他說:“在我看來,我們將不得不把土耳其的導彈撤出。”但這一舉動如果公開化,會讓外界認為美國是為了自己的安全出賣了盟友。最終,有人提了一個建議,只回復第一封信件,第二封裝作沒看到,隻字不提土耳其。

為了讓這封信更有分量,甘迺迪和執委會認為應該派羅伯特·甘迺迪給蘇聯駐美大使捎個口信,美國會考慮解決土耳其導彈的問題。當然,土耳其問題是秘密的,如果被公開,美國將不承認。

1962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的一架直升機逼蘇聯潛艇浮出水面

10月28日,危機爆發的第13天,秘密外交談判終於成功。赫魯雪夫宣佈同意撤回古巴的導彈。美國同意不入侵古巴,並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導彈。赫魯雪夫在莫斯科電臺中宣佈撤回古巴導彈。

危機結束,到底誰是贏家?甘迺迪認為是美國,他警告他的下屬們和記者們不要過分公開地吹噓而使赫魯雪夫感到羞辱。但他自己還是忍不住告訴國會領袖們:“我們解決了人類最大的危機之一。”赫魯雪夫也承認,“為了和平,我們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讓步。”但他還說:“我們從甘迺迪那兒得到了無論是美國還是它的盟國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偉大的勝利。”畢竟,就算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在越南、格瑞那達、阿富汗、伊拉克沒少打仗,但卡斯楚直到今天還躺在美國的後院抽著雪茄。

讓世界避免了一場核戰爭,美蘇都是贏家。

事實證明,三個判斷沒一個准。

1962年7月,卡斯楚訪問蘇聯,蘇古簽署了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的秘密協定。從1962年7月開始,蘇聯開始將導彈及其有關設施用船隻運往古巴。

928張照片,拉開十三天讓世界心驚肉跳的序幕

大量蘇聯船隻駛向古巴這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很快便引起了美國情報部門的密切關注。從1962年8月起,美國一直對古巴進行空中偵察,並在8月初發現防空導彈、帶導彈的海防魚雷艇和大批軍事人員,但沒有發現中程導彈之類的“進攻性武器”,蘇聯也向美國承諾,支援古巴的是防禦性武器。

美國政府內第一個懷疑蘇聯有可能在古巴構築中程導彈基地的高官是中情局局長麥科恩。他的邏輯是,如果不是為了保護更重要的設施,如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的地對地導彈,蘇聯幹嘛費這麼大勁部署防空導彈?但是他的部下反對將報告呈送給甘迺迪,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確鑿的證據。

10月14日清晨,一架U-2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飛行了6分鐘,拍攝了928張照片,。飛機著陸後,照片被送往馬里蘭州的國家照片判讀中心進行技術分析。15日,專家得出了結果:三個中程導彈發射基地正在建設中,還有21架可以攜帶原子彈的伊爾-28轟炸機。這些裝著核彈頭的導彈可能覆蓋美國除西雅圖以外的所有大城市,預警時間只有2—3分鐘。16日早上8點45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喬治·邦迪把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告訴了甘迺迪。三個小時後,甘迺迪召集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白宮內閣會議室舉行會議,讓全世界心驚肉跳的十三天也就是從此時算起。

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舉證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

空襲還是封鎖?

甘迺迪在第一天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會議上完全表現的是一個“鷹派”。他認為,美國實際上沒有選擇,只能以武力迫使蘇聯拆除這些導彈。這幾乎是與會者最初的一致反應。然而,如何既不冒同蘇聯進行一場核戰爭的危險,又能清除掉在古巴的導彈?這是個大難題。

隨著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等人對封鎖的支持,到18日,甘迺迪也越來越傾向於採取這一方案。這一方案優點是:1.比空襲更為有限、更為低調,蘇聯採取直接軍事報復的可能性最小。2.封鎖的靈活性較大,處於既可戰又可和的有利地位;3.在離美國海岸不遠的加勒比海上進行軍事對抗,可以充分發揮美國海軍在該地區所占的絕對優勢。當然,它也有弱點,雖然可以阻止蘇聯運更多的武器進古巴,但對已經在古巴的導彈沒什麼作用。

20日下午兩點,甘迺迪召集執委會在白宮開會,最終11人贊成封鎖,6人贊成空襲。為了聽起來不那麼刺耳,會議決定對古巴進行“防禦性隔離”,甘迺迪將在22日晚7點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向外界公佈美國將對古巴進行“隔離”。

美國懷疑在和“假”赫魯雪夫打交道

儘管海上隔離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導彈基地的工程依舊在進行,伊爾-28轟炸機也在迅速拆箱和裝配。為了給赫魯雪夫加大壓力,美軍開始更為頻繁地對古巴進行低空偵察。空襲的要求被再次提出,甘迺迪也在私下裡認為兩個核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10月26日下午,華盛頓從美國駐蘇聯大使館收到了一封赫魯雪夫寫給甘迺迪帶有私人意味的信件。這封信“冗長、雜亂無章、漫無邊際,顯然是在情感衝突下的,充滿了想要避免核戰的激情”。赫魯雪夫建議:蘇聯撤走導彈和部隊,並絕不再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作為交換,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並解除封鎖。這表明赫魯雪夫在尋求妥協,國務卿臘斯克說:“看到了長長隧道盡頭的亮光。”

10月27日星期六上午,正當執委會商量著如何給赫魯雪夫回信時,蘇聯政府突然通過莫斯科電臺播發了赫魯雪夫給甘迺迪的另外一封信。赫魯雪夫提高了價碼:要求美國在保證不入侵古巴之外,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第二封信讓甘迺迪感覺到赫魯雪夫“立場很強硬”,執委會也大為不解。有人甚至懷疑赫魯雪夫已被強硬派推翻,現在美國正在同蘇聯另外一些領導人打交道。有人覺得這還是赫魯雪夫拖延時間的煙幕彈,要是同意了他還會漲價,直到導彈部署完成。

實際上,美國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已過時,甘迺迪早就想著把它們撤出。10月25日,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也建議撤出在土耳其的導彈。此人頗有影響,建議被蘇聯方面理解為甘迺迪放出的試探氣球。有學者認為,赫魯雪夫在26日晚或者27日早上獲悉了這個建議,並再次判斷美國不會進攻古巴,決定把古巴導彈基地賣個更好的價格。

誰是贏家?

甘迺迪決定把入侵計畫再推遲一天,他說:“在我看來,我們將不得不把土耳其的導彈撤出。”但這一舉動如果公開化,會讓外界認為美國是為了自己的安全出賣了盟友。最終,有人提了一個建議,只回復第一封信件,第二封裝作沒看到,隻字不提土耳其。

為了讓這封信更有分量,甘迺迪和執委會認為應該派羅伯特·甘迺迪給蘇聯駐美大使捎個口信,美國會考慮解決土耳其導彈的問題。當然,土耳其問題是秘密的,如果被公開,美國將不承認。

1962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的一架直升機逼蘇聯潛艇浮出水面

10月28日,危機爆發的第13天,秘密外交談判終於成功。赫魯雪夫宣佈同意撤回古巴的導彈。美國同意不入侵古巴,並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導彈。赫魯雪夫在莫斯科電臺中宣佈撤回古巴導彈。

危機結束,到底誰是贏家?甘迺迪認為是美國,他警告他的下屬們和記者們不要過分公開地吹噓而使赫魯雪夫感到羞辱。但他自己還是忍不住告訴國會領袖們:“我們解決了人類最大的危機之一。”赫魯雪夫也承認,“為了和平,我們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讓步。”但他還說:“我們從甘迺迪那兒得到了無論是美國還是它的盟國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偉大的勝利。”畢竟,就算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在越南、格瑞那達、阿富汗、伊拉克沒少打仗,但卡斯楚直到今天還躺在美國的後院抽著雪茄。

讓世界避免了一場核戰爭,美蘇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