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觀點」2018年鋰電產業進入整合期

2014-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由導入期進入高速成長期,2017年可以說是政策調整階段的陣痛期,但仍保持50%以上的增速,且不說這樣的成績給車企帶來怎樣的業績回報,但對於動力電池企業可以說是陣痛中帶著希望。

作為重要零部件之一的動力電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繞不開的話題,2017年動力電池裝機量在35Gwh左右,接近中國2017年鋰電池應用總量的50%,從需求量看,動力電池行業仍將保持40%以上的增速發展,這是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巨大機遇。

中國鋰電池三大終端電芯年產量(百萬Wh/年)

機遇往往與高競爭、高風險並存。鋰電池行業門檻不比從前,新進入的企業很多,鋰電池行業競爭日趨激烈。2017年中報顯示,國軒高科利潤下降16.6%,毛利率下降12.43%;多氟多利潤下降39.69%,毛利率下降21.41%;比亞迪利潤下降23.75%,毛利率下降2.69%。財務資料說明,目前國內鋰電池行業的春天已經過去,高毛利時代已經不在,能否挺過鋰電池行業的寒冬,

在原材料價格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就要看企業是具備良好的現金流、規模化的成本控制等。

2014-2017年鋰電池原材料價格走勢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上下游的微笑曲線,而動力電池處於中游,電池廠商的壓力不只來源於成本。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技術路線調整對電池廠商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電池廠商必須根據政策標準對電池規格、PACK方案進行調整,更重要的是為達到能量密度要求必須不斷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等。目前,電池廠商承擔了來自於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整車廠壓價和技術路線調整三重壓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微笑曲線

2016年開始國內鋰電池行業分化加速,第一梯隊CATL、比亞迪、國軒高科基本確立,2017年CATL進一步鞏固龍頭地位,動力電池企業數量約為130家,2016年約為150家,據我們統計2017年有效生產的鋰電池企業不到一百家。部分電池企業退出動力電池領域,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賬期較長導致現金流出問題、技術升級緩慢產品缺乏競爭力、沒有產能做成本控制等。

動力電池行業已由當初的藍海進入到白熱化競爭的紅海,隨著補貼政策的退出,國際上鋰電巨頭松下、LG、三星等必然會搶奪國內市場,這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必將帶來巨大衝擊。過去10年,動力電池價格經歷大幅下降,日韓電池龍頭價格從2010年的600美元~800美元/kWh降至目前的150美元~200美元/kWh,國內龍頭廠商在2016年底也降至300美元/kWh左右,目前已進入到200美元~250美元/kWh,但從價格上講,國內企業似乎也不具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趨勢

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整合加速期,尤其是動力電池行業,為保證資源充分供給及成本控制,大企業加速縱向資源整合,小企業為了生存橫向整合提升競爭力確保生存。產業整合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整合後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得參差不齊的產品技術得到質的提升,從而具備國際競爭力。對於中小鋰電企業而言,拼的頭破血流並非明智之舉,被包養後生存下來才能看到鋰電行業的明日輝煌。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趨勢

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整合加速期,尤其是動力電池行業,為保證資源充分供給及成本控制,大企業加速縱向資源整合,小企業為了生存橫向整合提升競爭力確保生存。產業整合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整合後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得參差不齊的產品技術得到質的提升,從而具備國際競爭力。對於中小鋰電企業而言,拼的頭破血流並非明智之舉,被包養後生存下來才能看到鋰電行業的明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