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我們重新拾起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你家孩子的想像力怎麼樣?

最近一位居住美國的同學給我們發了一條“難倒父母”的幼稚園想像力的問題,我覺得很有趣,題目是:

“有10個蘋果,分給10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一個,

最後籃子裡還要留下一個,如何分?”

同學群裡,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沒有一個人答得出來,最後一位當老師的同學,他給出了4歲的女兒這樣的回答:

“每位小朋友一人一個,輪到我的時候,我把蘋果和籃子一起拿走呀……”

我們這些成年人一個個感歎:“真的是越老越沒想像力了!”

父母們可以試試,沒有標準答案。

▷孩子的想像力,其實是被“弄丟”的

事實上,不僅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缺乏想像力,現在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越來越缺乏了。其實孩子們天生的想像力都會比成年人豐富,因為他們的大腦無拘無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越來越受到限制,這種天生的優勢便慢慢消失殆盡。

用英國知名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肯.羅賓森的話說,孩子被“教育”了,導致擴散思考的能力越來越低。羅賓森之所以說出這樣的結論是基於一個統計:98%的幼稚園時期的孩子,他們的擴散性思考能力達到了成人的天才級,但5年後就只剩下32%,10年後更少了,僅剩下10%的孩子具有不錯的擴散性想像力。

▷父母為什麼要重視孩子的想像力?

優秀的想像力其實跟發散性思維是同一回事,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創造力也是不錯的,因為豐富的想像力促進創造力。人類學家常常說,原始人發現了火之後,他們的想像力在圍著篝火無聊時得到發展,不僅發明了結繩記事,還發明了圈養動物和種植……愛迪生通過想像不用點火的“火把”而發明了電燈;喬治.斯蒂芬森通過想像不用馬拖拉的車而發明了火車。

那些設計出震撼人心的畫作、建築物和服裝的設計師們,缺乏想像力根本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的。所以想像力跟創造力是孿生兄弟。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想像力其實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學習,也有助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決定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方式,也最終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就。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呢?

下面是三種最常見的破壞孩子想像力的誤區,父母們尤其需要注意和避免:

1、別否定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從3歲起就會有各種為什麼。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孩子們可能會問各種幼稚的問題,比如,水為什麼會在鍋裡冒泡,鴨子為什麼只有兩條腿,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天上為什麼有白雲……父母如果耐心回答,孩子們會有更多的“為什麼”和探索,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孩子的好奇心面前,父母只需要當個積極的引導者,儘量避免成為問題的粗糙回答者,陪伴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有一位老師曾經跟我說了她是這樣對待孩子的“為什麼”的。有一天,她的女兒問她,“為什麼拖鞋不能有鞋帶”。然後她讓女兒通過穿拖鞋和運動鞋洗澡作對比,最終讓女兒明白了拖鞋更方便。很多父母面對孩子類似的問題感覺很麻煩,便拒絕回答甚至是批評孩子無聊,更不用說讓他們陪同孩子“試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的支援能保持孩子的學習熱情。

2、別用“標準”限制孩子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上美術課。當我坐在一旁等待時,有位小男孩從裡面高興地跑出來了,他興奮地跟爸爸說:“爸爸,你看我畫了什麼?”他的爸爸看完對他兒子說:“你為什麼畫了一隻黑色的蘋果?黑色的蘋果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紅色、綠色、粉紅色的蘋果……”我在想,這位爸爸大概忘記了他的兒子是在畫畫,而不是在讀什麼生物科學,更何況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種出黑色的蘋果呢?

在這方面,父母常常需要自我提醒:我們已經是被各種已有的認知“標準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大人的語言和思維也帶著各種“標準”,我們不能用這種“標準”限制孩子的成長。因為我們現在所謂的“標準”,是基於現有的知識和認知歸納出來的,是具有局限性的。如同一隻小貓,它大概只知道毛線團用來玩耍,而不知道線團還可以織毛衣一樣。除此之外,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當孩子表現出想像力思維時,父母要認可和讚揚,還需要給予適當的鼓勵。

3、別讓孩子長時間處於“被動活動”

我們的孩子最常見的“被動活動”,便是大量地看電視和動畫片。2010年,教育心理學家Kyung Hee Kim提及,看電視等會導致兒童的創意思維的低迷。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在電視機前面,長時間被動地接收電視畫面的播放,思維也是跟著電視的情節一直走下去,長期如此,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惰性。當人問他們小豬啥樣子,那些常看動畫片的孩子可能會第一時間回答小豬佩奇的模樣,這便是“被動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步步消磨殆盡,最終讓他們成為想像力的“窮人”。我們不能否認電視對孩子也有一些好處,但孩子的成長如果只局限在電視面前,一定會是孩子最大的不幸。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位美國退休老師David的說法,這位老師感歎孩子的想像力真的越來越單一了。他舉了一個例子,20年前,他讓孩子通過想像力畫一個來自外-星的“好朋友”,孩子們會畫得五花八門,有長汽車輪子的、有長公雞頭的、有長芭比玩具長髮的、有長掃帚尾巴的……而20年後呢?幾乎統一的都是來自動畫片的形象,嚇人的大眼睛和長長的手臂。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難怪愛因斯坦說,唯一阻礙我學習的,是我的“教育”。父母們,別把孩子的想像力“教”沒了!

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孩子們可能會問各種幼稚的問題,比如,水為什麼會在鍋裡冒泡,鴨子為什麼只有兩條腿,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天上為什麼有白雲……父母如果耐心回答,孩子們會有更多的“為什麼”和探索,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孩子的好奇心面前,父母只需要當個積極的引導者,儘量避免成為問題的粗糙回答者,陪伴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有一位老師曾經跟我說了她是這樣對待孩子的“為什麼”的。有一天,她的女兒問她,“為什麼拖鞋不能有鞋帶”。然後她讓女兒通過穿拖鞋和運動鞋洗澡作對比,最終讓女兒明白了拖鞋更方便。很多父母面對孩子類似的問題感覺很麻煩,便拒絕回答甚至是批評孩子無聊,更不用說讓他們陪同孩子“試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的支援能保持孩子的學習熱情。

2、別用“標準”限制孩子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上美術課。當我坐在一旁等待時,有位小男孩從裡面高興地跑出來了,他興奮地跟爸爸說:“爸爸,你看我畫了什麼?”他的爸爸看完對他兒子說:“你為什麼畫了一隻黑色的蘋果?黑色的蘋果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紅色、綠色、粉紅色的蘋果……”我在想,這位爸爸大概忘記了他的兒子是在畫畫,而不是在讀什麼生物科學,更何況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種出黑色的蘋果呢?

在這方面,父母常常需要自我提醒:我們已經是被各種已有的認知“標準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大人的語言和思維也帶著各種“標準”,我們不能用這種“標準”限制孩子的成長。因為我們現在所謂的“標準”,是基於現有的知識和認知歸納出來的,是具有局限性的。如同一隻小貓,它大概只知道毛線團用來玩耍,而不知道線團還可以織毛衣一樣。除此之外,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當孩子表現出想像力思維時,父母要認可和讚揚,還需要給予適當的鼓勵。

3、別讓孩子長時間處於“被動活動”

我們的孩子最常見的“被動活動”,便是大量地看電視和動畫片。2010年,教育心理學家Kyung Hee Kim提及,看電視等會導致兒童的創意思維的低迷。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在電視機前面,長時間被動地接收電視畫面的播放,思維也是跟著電視的情節一直走下去,長期如此,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惰性。當人問他們小豬啥樣子,那些常看動畫片的孩子可能會第一時間回答小豬佩奇的模樣,這便是“被動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步步消磨殆盡,最終讓他們成為想像力的“窮人”。我們不能否認電視對孩子也有一些好處,但孩子的成長如果只局限在電視面前,一定會是孩子最大的不幸。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位美國退休老師David的說法,這位老師感歎孩子的想像力真的越來越單一了。他舉了一個例子,20年前,他讓孩子通過想像力畫一個來自外-星的“好朋友”,孩子們會畫得五花八門,有長汽車輪子的、有長公雞頭的、有長芭比玩具長髮的、有長掃帚尾巴的……而20年後呢?幾乎統一的都是來自動畫片的形象,嚇人的大眼睛和長長的手臂。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難怪愛因斯坦說,唯一阻礙我學習的,是我的“教育”。父母們,別把孩子的想像力“教”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