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治療痛經也分型,對症調理是關鍵!

痛經是未生育少女比較常見的症狀,一般婚後可以得到緩解,經常性的下腹疼痛劇烈,要做好相關的婦科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等子宮卵巢相關的病變。

如果是原發性的痛經,一般發生在月經來潮的時候,月經期的第一二天疼痛會比較劇烈,有些人可發生在月經來潮之前,或者月經來潮之後,也可伴有胸脅脹滿、乳☆禁☆房脹痛、腰骶疼痛等症狀。

普遍會認為是宮寒所導致的,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病因,其他容易導致痛經的因素包括肝腎虧虛、氣血虧虛、氣血淤滯等。

如果肝鬱氣滯血淤導致的痛經,多數會伴有小腹脹痛、胸脅脹滿、乳☆禁☆房脹痛、心煩氣躁、月經色暗有血塊等症狀,治療以疏肝理氣活血為主。

如果肝腎虧虛、氣血虧虛所導致的痛經,也經常發生在月經來潮之後,

多數也會伴有頭暈目眩、腰骶酸軟、月經量少、心悸、耳鳴等症狀;因為月經過後血脈肝腎對處於虧虛的狀態,子宮得不到氣血滋養,更加重了痛經的症狀,月經過後尤其適宜補益肝腎、補養氣血。

陽虛寒凝血脈,氣血瘀滯導致的痛經,多數伴有手腳不溫、小腹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體型肥胖等症狀,治療溫陽暖宮散寒、活血止痛為主。

治療痛經,總體的用藥以溫陽散寒、活血理氣止痛為總的方向,也要結合身體的症狀,辨證綜合調理,用中藥調理恢復體質,對痛經的緩解有很大的好處。

關注我,頭條號內有更多的中醫養生文章;有疑問可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