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校園版“拜山頭”,真情義還是塑膠姐妹情?

“我們是姐妹會辣妹”

“我們不吃紙杯蛋糕”

兇手繩之以法,大姐頭接受採訪,塑膠姐妹情暴露無疑。

▲呵呵,這山頭拜得。

不過,在美國,沒加入過姐妹會或者兄弟會,就不要說自己上過大學。

幾乎每所美國大學,都有數十個以1-3個不同希臘字母組合而成的“組織”。

像[忌日快樂],接受姐妹的嫉妒,生死走幾遭。

不刺激,枉少年。

姐姐妹妹站起來

1851年,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成立Alpha Delta Pi協會(簡稱ADPi)。

這是美國大學首次出現女生聯誼會。

到了19世紀70年代,除女子學院,

還有不少學院與大學推行男女合校教育。

女生得到進入大學的機會,卻往往被男生把持的聯誼會拒絕。

▲Alpha Delta Pi

惱啦,自己建。於是,這個時期是女生聯誼會擴張的關鍵期。

而姐妹會的稱呼,是在1874年,被Gamma Phi Beta協會率先“蓋戳”。

因為有個教拉丁語的教授覺得,一群女娃子嘛,

不適合跟著大老爺們叫兄弟會。

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姐妹會,很大一部分是為女性追求平等以及權利服務的。

克服社會那些傳統限制、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不扯別的,至少跟兄弟會一樣吧。

1902年,七個姐妹會代表在芝加哥碰頭,共同發起成立全美姐妹會聯合會。

比男生的聯合會早七年哦。

既然繞不開兄弟會,那就嘮嘮唄,這個聽起來很耳熟。

▲[美國派6:兄弟會]的“Beta兄弟會”

不論男女組織,前身都是1770年代開始的文學社。聚在一起的成員們,辯論當下熱門話題,暢聊風花雪月。

或許談論的問題可能涉及禁忌,獨立運營的同時,只對“會員”公開。

▲就像這麼偷偷摸摸([死亡詩社])

1776年,威廉瑪麗學院的五位男生組建Phi Beta Kappa,是全美第一個希臘字母聯誼會。

之所以用希臘字母,無他,人家當時接受的便是古典語言教學嘛。希臘字母通常是希臘格言的首字母縮寫。

這樣一來,組織的底蘊蹭蹭上升,牛逼啊。

就像Phi Beta Kappa(φBK)是說:對知識的愛引領生活。

如此,它跟現代的兄弟會便走岔了。沒辦法,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愛學習。

1825年紐約州聯合學院創建的KA,成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大學聯誼會。

驗明正身方能進

想進入姐妹會、兄弟會,不是那麼容易的。

畢竟建立的意義,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兄弟or姐妹。

18世紀後期,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跟學校設置的教育目標,衝突越發激烈。

歷史學家海倫·霍洛維茨說:

“所謂特殊的美國式校園生活,正是美國革命之後教師與學生間的衝突中產生的。”

看起來,跟中國部隊大院孩子抱團有一拼。

丫的,欺負我大院兄弟,我砍死你

這就需要,入會成員對組織更高的忠誠度和凝聚力。

一般會在秋季開學後,舉辦Rush Week(納新活動周)。不過,你想入會,要有介紹人。

之後呢,有些看你成績,有些就是眼緣,問問題啥的,還有,你要聽話,玩得起,表忠心。

▲不聽話要被打屁屁

姐妹會和兄弟會一抓一大把,大體可以分為五類:

其中,最吸引人的當屬社交型。

吃喝玩樂,各種趴體,且一旦入會,就是終身制。校友也會運用自身人脈,為會內兄弟姐妹謀福利。

▲瘋狂

阿肯色大學的Chi Omega是最大的社交型姐妹會。目前有181個活躍的大學分部、240個校友分部。

不喜歡鬧騰的,還有專業型,舉辦一些研討會。

服務型,去社區燃燒自己的能量。

榮譽型,要交上優異的學術成績。Phi Beta Kappa就是走的這個路子。

宗教種族類的也有不少,但現在也沒那麼嚴苛了。

還是要做自己

加入姐妹會、兄弟會的好處,毋庸置疑。

快速找到歸屬感,類似家庭的親密感;豐富的社交聚會,讓大學生活不至於那麼枯燥。

但問題就這樣發生了。

姐妹會、兄弟會如幫派,校園選舉,為了自家人,各種抨擊其他人。

排外,容易激發不同群體間的矛盾。

到了週末的狂歡派對,呃,醉酒之後能幹出啥好事。

而這幾年,更是頻頻爆發新人接受入會考驗遭“欺辱”的事件。

▲[山羊]就很直白的展現了

怎麼說,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兩面,取捨還得看你自己。

▲像泰莉一樣

就挺好。

跟中國部隊大院孩子抱團有一拼。

丫的,欺負我大院兄弟,我砍死你

這就需要,入會成員對組織更高的忠誠度和凝聚力。

一般會在秋季開學後,舉辦Rush Week(納新活動周)。不過,你想入會,要有介紹人。

之後呢,有些看你成績,有些就是眼緣,問問題啥的,還有,你要聽話,玩得起,表忠心。

▲不聽話要被打屁屁

姐妹會和兄弟會一抓一大把,大體可以分為五類:

其中,最吸引人的當屬社交型。

吃喝玩樂,各種趴體,且一旦入會,就是終身制。校友也會運用自身人脈,為會內兄弟姐妹謀福利。

▲瘋狂

阿肯色大學的Chi Omega是最大的社交型姐妹會。目前有181個活躍的大學分部、240個校友分部。

不喜歡鬧騰的,還有專業型,舉辦一些研討會。

服務型,去社區燃燒自己的能量。

榮譽型,要交上優異的學術成績。Phi Beta Kappa就是走的這個路子。

宗教種族類的也有不少,但現在也沒那麼嚴苛了。

還是要做自己

加入姐妹會、兄弟會的好處,毋庸置疑。

快速找到歸屬感,類似家庭的親密感;豐富的社交聚會,讓大學生活不至於那麼枯燥。

但問題就這樣發生了。

姐妹會、兄弟會如幫派,校園選舉,為了自家人,各種抨擊其他人。

排外,容易激發不同群體間的矛盾。

到了週末的狂歡派對,呃,醉酒之後能幹出啥好事。

而這幾年,更是頻頻爆發新人接受入會考驗遭“欺辱”的事件。

▲[山羊]就很直白的展現了

怎麼說,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兩面,取捨還得看你自己。

▲像泰莉一樣

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