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人解決剩男剩女的方法太奇葩:不結婚就坐牢!

晚婚晚育,現在看來貌似是一個主題詞,更多的年輕人有了這樣的想法,整個社會也給予了更多的包容性。不過在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甚重的古代,你要是晚婚晚育可就不得了了,

下面我就看看古代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吧!

一、官府出面。如果遇上好的皇帝,好的制度,剩男剩女們的婚姻問題就由組織來解決。譬如晉武帝時,女子如果到十七歲還沒有出嫁,地方官必須充當媒人,給女子找到夫家。在清代,還專門設有“官媒”,如果大量男子被罰配去了新疆,為了維護邊疆穩定,家中後繼有人,就設了不少官媒,方便給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

一些農民起義軍的妻女,災區逃荒女子,這個時候往往被官媒指定給某光棍,讓他們一起生活繁衍後代。

二、“瓜不甜,也要強扭”。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嫁人,否則官府要強行給她找物件。《晉書·武帝紀》(卷三)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意思是,女孩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領導就要給她找老公了,逼其強行嫁人。到了南北朝時如果女孩到了適齡而不出嫁,還犯法呢!家裡人都要跟著坐牢,這就是《宋書·周朗傳》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三、限制富豪納妾。在古代,男人一般都是三妻四妾,那如果碰上有錢的富豪,沒准還會娶更多的年輕女子,那勢必會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

導致很多適齡的男人討不到老婆,所以不少朝代對男人納妾都會有限制,並不是你有錢就可以隨意納小的。即使符合納妾條件的,也不是什麼時候想納就能納的,比如明朝時,朱元璋就規定:親王一級的最多只能納十個妾,其他皇親國戚等貴族按自身等級依次遞減,商人就算再有錢,也只能娶一個,除非無後,才被允許納妾。

四、鼓勵“二婚”。在古代有 “ 好女不二嫁 ” 的說法 , 講究的是從一而終的婚嫁習俗。所以不管是民間 , 還是官府 , 鼓勵再嫁是非常有難度的。男人一般視娶寡婦為低人一等 , 在社會上會抬不起頭 , 讓人看不起 , 除非實在討不到 , 或討不起黃花閨女了 , 才會選擇有婚史的女人結婚成家。所以 , 過去不只寡婦再嫁難 , 男子娶二婚女亦難。

但是 , 任何事物只要看多了就好辦了,習以為常之下 , 還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風俗。在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中 , 便不以娶寡為恥 , 特別是在家族內部 , 弟娶嫂 , 嫂嫁叔成了一種常規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