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黑科技”層出不窮 智慧物流發展提速

視覺化、智慧化、數位化……已成為智慧物流時代的最基本要求。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國在智慧物流領域的發展成效顯著,無人機、機器人等各項快遞“黑科技”層出不窮。通過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應用,打造智慧物流供應鏈,提升整個物流行業的效率,已成為物流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專家指出,未來隨著各項物流科技成果轉向市場商用,我國智慧物流建設有望加速推進。

近日,來自2018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完成快遞業務量為401億件,

同比增長了28%。而據美國必能寶2016年包裹運輸指數報告顯示,全球2016年共運送包裹650億個,中國以313億個的數量遠遠超過美國的130億個,佔據了半壁江山。據預測,2018年我國快遞包裹數量還將增加近20%,達到490億個。國家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軍勝對此表示:“我國快遞的業務量已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一,對世界增長貢獻率超過50%,成為世界郵政業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馬軍勝還提出,作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郵政局將通過“兩步走”戰略,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全面建成現代化郵政強國。

據悉,在發展智慧物流方面,國家不斷給出政策紅包。2017年國家郵政局先後發佈《快遞業快速發展十三五規劃》、《關於加快推進郵政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強調推廣應用雲計算、大資料、互聯網、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探索應用人工智慧、無人機等先進技術。

同時,國務院還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推進智慧物流,加強智慧化裝卸搬運、分揀包裝、加工配送等智慧物流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各大電商、快遞企業也紛紛加快推動物流自動化轉型,大力投入智慧科技研發與商用,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過去一年來,快遞領域的“黑科技”不斷湧現,智慧物流建設持續深入。

據瞭解,2017年“雙11”期間,圓通速遞在上海、北京、杭州、河南等地上線運營了自動化分揀設備。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的圓通自動分揀中心園區建造了1.5萬平方米新廠房,多套自動分揀設備調試完畢。

“新設備在人員配備上面要比傳統的少,所以也減輕了2017年‘雙11’上海轉運中心的用工需求。”據圓通上海地區總經理助理易淑武透露,在設備升級的基礎上,公司又添加了“雙層自動分揀”系統,

每小時處理包裹4萬單,待設備全部啟動後,日均處理量可達150萬件。

2017年9月26日,阿裡發佈公告稱,斥資53億元增持菜鳥。阿裡表示,預計未來5年將持續投入1000億元用於建設全球物流網路。

此外,無人機是提升配送效率的重要武器,其核心優勢在於可以深度解決“最後一公里”的行業難題,實現貨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暢通無阻。2017年7月13日,順豐正式宣佈,順豐大型物流無人機總部基地專案落戶成都雙流自貿試驗區,該專案總投資達7.4億元。7月26日,京東也宣佈,京東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據悉,京東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隸屬於京東X事業部,該中心集無人機研發測試、運營調度、維護保養、人才培養、物流配送等多項功能於一體。

近年來,智慧物流已成為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不過,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智慧物流發展迅猛,但當前還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目前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物流標準化尚未形成,監管體系還不適應智慧物流發展的要求,不少傳統物流企業的觀念也有待進一步轉變。

鐘鼎創投合夥人湯濤也表示,目前我國的物流基礎還不完整,很多地方相對落後,包括自動化在內的很多核心技術還要依賴於國外,而且國內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是集成性工作,技術壁壘不高。目前的智慧演算法遠沒有達到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因為牽涉到軟硬體投入,很多公司的大部分現金都變成了資產,對現金流的影響非常大。

而去年以來,以新零售、智慧零售、無人零售為代表的零售業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迫使物流業加速向自動化、智慧化方向轉變。新零售給供應鏈運營提出了挑戰。無論是對銷量的判斷預測,還是對價格的調整,包括後續物流環節涉及的補貨操作等,都會有較高要求。

上海大學需求鏈研究院院長高峻峻認為,物流環節只有和行銷、需求預測、商品開發等方面密切聯繫並進行整體規劃,效率才能更高。“在新零售時代,物流環節要真正走向智慧化,大量資料和設備需要升級。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和企業戰略尤其是需求端協同起來,這樣物流才能真正實現智慧化。” (班娟娟 陳 曦)

該專案總投資達7.4億元。7月26日,京東也宣佈,京東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據悉,京東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隸屬於京東X事業部,該中心集無人機研發測試、運營調度、維護保養、人才培養、物流配送等多項功能於一體。

近年來,智慧物流已成為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不過,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智慧物流發展迅猛,但當前還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目前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物流標準化尚未形成,監管體系還不適應智慧物流發展的要求,不少傳統物流企業的觀念也有待進一步轉變。

鐘鼎創投合夥人湯濤也表示,目前我國的物流基礎還不完整,很多地方相對落後,包括自動化在內的很多核心技術還要依賴於國外,而且國內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是集成性工作,技術壁壘不高。目前的智慧演算法遠沒有達到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因為牽涉到軟硬體投入,很多公司的大部分現金都變成了資產,對現金流的影響非常大。

而去年以來,以新零售、智慧零售、無人零售為代表的零售業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迫使物流業加速向自動化、智慧化方向轉變。新零售給供應鏈運營提出了挑戰。無論是對銷量的判斷預測,還是對價格的調整,包括後續物流環節涉及的補貨操作等,都會有較高要求。

上海大學需求鏈研究院院長高峻峻認為,物流環節只有和行銷、需求預測、商品開發等方面密切聯繫並進行整體規劃,效率才能更高。“在新零售時代,物流環節要真正走向智慧化,大量資料和設備需要升級。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和企業戰略尤其是需求端協同起來,這樣物流才能真正實現智慧化。” (班娟娟 陳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