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承歷史 即是未來——太平品牌“老料新說”系列(1)蔡元培為開業題詞:四字墨寶揭太平人壽的“守穩”基因

一部太平品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民族保險發展史的縮影。《太平人壽創業十年記》中曾寫道,“吾人于創設之初,即矢志于華商保險業之發揚光大,冀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二十載心血,

終使太平人壽成為華商保險界的旗幟!” 以史為鑒,回溯公司早期經營的方方面面,太平人壽不忘初心投身壽險事業,砥礪奮進履行保障職責。作為中國太平旗下的專業壽險子公司,太平人壽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感召下,勠力同心,開啟復興“百年民族品牌”的新紀元。

太平保險成立於1929年,其創始人,正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銀行家,周作民先生。9年後,也就是1938年底,太平保險又開設一家專營人壽保險的公司,

取名“太平人壽”,這便是今天擁有近4300多萬客戶的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前身。幾十年間,幾多變遷,太平人壽是如何做到“金字招牌”屹立長青的呢?這還要從1934年太平保險開設人壽部時,所得的一幅墨寶說起。

(圖為蔡元培、林森等人為太平保險公司人壽部開業題詞)

1934年4月,太平水火保險在以“喚起國人合力,以期挽利權”為目的創辦的5年後,決定去掉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添辦人壽保險業務,並施行會計獨立核算。而就在人壽部營業當天,社會名流紛紛來到公司賀喜,並因此有多份墨寶傳世,其中一份便出自原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之手,上書“實行互助”。所謂“互助”,意指保險具有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對社會互助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從人壽部到成立專營人壽保險的公司,承此大意的太平人壽願以“互助”自醒自勉,不冒進、不搞一家獨大,與同業公司一道,勠力同心,穩慎經營,推動民族壽險業的共同發展。正是由於太平人壽秉持“守穩”的經營原則,再加之有陳思度先生“中國三大壽險精算師”之一的頭銜背書,公司自一開張便廣得市場青睞。

為了穩健有序地開展經營活動,

太平人壽決定先聘請人壽保險專家陳思度、潘學安二人,負責對具體業務進行籌謀,又遣派職員丁馨伯、蔡燮昌二人深造學習,直到他們熟練掌握業務流程後才負責具體工作。

此外,太平人壽還制定出臺了《太平保險公司人壽保險部監理委員會組織規則》,要求除本公司總協理、五名董事、三名監察人員外,“社會各界負聲望者、人壽保險專家、本公司保戶代表”均為監理委員會班子成員,

他們可以“隨時調查一切帳目”,以達到“堅社會之信仰而謀業務之推進”的目的。

營業初期,太平人壽不求立竿見影,反而要求經理人員“循序漸進,不患無功,力保內部組織簡單即可”。創辦初期的太平人壽正值中國經濟異常困頓之際,這對公司而言可謂雪上加霜。然而,考慮到“壽險之本質原為服務社會之事業,使社會人士不因喪亂顛沛而失其一家、一團體之保障”,太平人壽便毅然擔負起為民生社稷謀福祉的重任,並尤為宣導穩中求進的原則。

由此可見,太平人壽的“守穩”基因自創立之初便融入了“太平血脈”,而“穩中求進”恰是太平人壽基業長青的“不二法門”。它貫穿至太平人壽早期發展脈絡的始終,從人事調配到規則制定,每一步都腳踏實地,穩穩當當,使公司在激變的社會大環境中,仍能保持戰略定力、穩健經營。

“穩中求進”還是太平人壽經營管理的辯證法和大智慧,使公司既能順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大勢,作風口上的鷹,練就一身續航飛行的好本領,又能于建設“精品壽險”的歷史新起點上另闢蹊徑,在行業紅海中駛出一條專屬於太平人壽的藍色航道。(陳藝林)

太平人壽便毅然擔負起為民生社稷謀福祉的重任,並尤為宣導穩中求進的原則。

由此可見,太平人壽的“守穩”基因自創立之初便融入了“太平血脈”,而“穩中求進”恰是太平人壽基業長青的“不二法門”。它貫穿至太平人壽早期發展脈絡的始終,從人事調配到規則制定,每一步都腳踏實地,穩穩當當,使公司在激變的社會大環境中,仍能保持戰略定力、穩健經營。

“穩中求進”還是太平人壽經營管理的辯證法和大智慧,使公司既能順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大勢,作風口上的鷹,練就一身續航飛行的好本領,又能于建設“精品壽險”的歷史新起點上另闢蹊徑,在行業紅海中駛出一條專屬於太平人壽的藍色航道。(陳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