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博士告訴你:培養“友善寶寶”的兩個必要步驟和三個重要問題

小編說: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各種情緒與性格的培養,我們都希望孩子在飽有個性的同時,不要失去對人的“友善”。這種“友善”不是暫態的注入,而是要一朝一夕的培養。家長們不要擔心孩子今日的不懂事,

我們要科學地對待寶寶的性格培養。今天,就讓Rosemarie博士告訴各位家長,培養“友善”寶寶的兩個必要步驟和三個重要的問題吧!

剛剛過去的2017年,發生過很多起不怎麼好的事件,每一次被掀到網路的風口浪尖上,總有人在想:這個世界還能友善嗎?我們的回答是:能!只要我們培養出善意的孩子!今天,我們來聊聊發展友善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Rosemarie博士

這個世界需要友善的人,才能變得友善。幫助孩子“更聰明、更強健、更友善”是芝麻街工作室的使命,而友善正是我們新時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不過,友善可不僅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能力!想讓孩子更友善,Rosemarie博士認為需要從幾個方面提升這種能力。

發展友善的2個重要步驟

1.認知自我,知道自己的需求

比如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情緒是怎樣的。因為只能瞭解自己的感受,才有能力感受別人的感受。

2.發展同理心

發展同理心,在自我發展中有了比較成熟的自我認知後,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要。

友善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1.認知情緒

認知自我這件事,在整個人的發展過程當中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更不容易。所以Rosemarie博士也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必須在兒童心理發展早期就開始關注做這樣的事情。她認為有幾個策略可以讓孩子在這方面有更好的發展。

建議

讓孩子知道的情緒越多越好

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情緒,都給他一個非常精准的解釋。

比如說一個孩子回家後情緒不好,父母要做的不是跟孩子說“沒事,不要哭”或者“我知道你情緒很不好”,而是應該通過和孩子的溝通,為孩子確認他“情緒不好”背後的多種原因,並且最後幫助他正確定義是哪種情緒(如生氣、失望還是嫉妒)。

Rosemarie博士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解釋關於“嫉妒”和“生氣”兩種不同的情緒:一個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穿了一件很閃的新衣服,

回家後說自己“很生氣”,此時她的媽媽就糾正她說,這種情緒實際上是“嫉妒”。

很多時候,父母容易用簡單的言行將孩子的情緒推到一邊,並沒有真正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或者告訴孩子這是種什麼情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

人在很多時候,外表的行為看起來很相似,但其實精准定義的話,每一種行為背後的情緒都是不一樣的。當孩子還沒有能形容自己這些感覺和情緒的言語和詞彙的時候,需要父母用精准的語言來幫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因為只有當孩子能夠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感受時,才有辦法理解他人。

2. 發展自控力

友善的概念其實是跟自控力在很大程度上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孩子在瞭解了自己的情緒之後,就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幼稚園裡,小朋友們一起玩難免會有矛盾,如果一個孩子在矛盾中被激怒了,或者生氣的時候,如果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完全沒有辦法想到一種可以和平解決矛盾的方式。

3.試錯與反思

在有全球眾多教育心理傳媒領域專家保駕護航的《芝麻街》電視節目裡,曾有一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艾摩自己在學騎自行車,一直學不好。剛好芝麻街上有個大人,就過來幫他,告訴他不要放棄,只要努力地練習,總有一天你可以騎好自行車……艾摩受到了鼓勵和幫助,堅持練習,突然某一天,他能自己騎車了,艾摩很開心。

接著,艾摩的朋友來了,看見了艾摩的自行車,說也想騎一下。艾摩就跟她說:這很難騎的,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你不要騎了,我來騎……然後這個時候那個大人又過來了,和艾摩說,你之前也不會騎,是我教了你以後才會騎的。為什麼你不對你朋友做同樣的事情呢?你也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她來練。艾摩聽了就同意了,讓他的朋友騎他的車。

但是艾摩的朋友騎了一下沒騎好,摔倒了。艾摩看到後馬上把自行車拿回來說:好了,現在你騎完了,該我騎了。這個時候那個大人又出現了,他跟艾摩說,你還記得你學的時候摔了多少次嗎?那你現在想想,你的朋友剛摔了一次,是不是也需要很多練習的時間和鍛煉的機會呢?艾摩聽完覺得有道理,又把自行車給了朋友。

Rosemarie博士告訴我們,這一集節目其實就是在講怎麼培養友善,但是這種培養不是在孩子錯的時候指責他,說他的行為是不對的,而更多的是幫助他回想自己當時的感覺、感受,反過來再想想別人(電視節目裡是艾摩的朋友)是怎麼感覺的,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方式是一種更加正面、積極的引導,而且立足于告訴孩子怎麼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說他的某個犯錯的行為上。

通過不斷地犯錯,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別說是孩子,成人也是這樣成長的。在這個節目裡,芝麻街也想傳遞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成人也需要經常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種停下來,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一個親社會的行為,是不是友善。

沒有軟實力這麼一說,

都是硬實力!

我們經常會說自控力強、善於理解他人等能力,是一個孩子的軟實力,而學業和成績是他的硬實力。而這在Rosemarie博士看來,並是不這樣,因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各種能力肯定是綜合發展的,就像大腦的認知和發展,每個部分是無法分解開的,是協同運作的。所以她不建議父母把這兩種實力分開看,而應該慢慢的把它們融合在一起考慮和培養。而實際上也是這樣,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對孩子的學業水準和成績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osemarie博士還認為,分開考慮的另一個弊端,就是這種所謂的軟實力被貼標籤了,父母接收到的一個資訊就是說這些能力好像不那麼重要,但實際上,這些不僅是一個友善的孩子需要的能力,也是一個孩子擁有出色人生的底蘊和基礎。友善的孩子不那麼容易陷入困境,也不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比如厭學、遊戲成癮或者購物成癮、生活毫無節制等。

關於友善的3個中國式問題

院君非常理解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友善這個話題的隱憂和擔心,所以拋出了3個中國式話題去追問Rosemarie博士。

1.中國有句俗語叫:人善被人欺

我們會擔心培養出一個太善良的孩子,容易被別人欺負。

Rosemarie博士認為從現在研究的角度來講,並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和資料支撐這樣的觀點,所以她覺得這是一個謠傳,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當然這是美國式解答。不過後面Rosemarie博士的回答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父母的這個憂思。

Rosemarie博士說其實友善並不是軟弱,被人欺負或者被霸淩的孩子,也不是因為性格問題,或者是不是友善,而往往是因為這個孩子找不到資源,或者說他不知道找誰來幫他處理這樣的事情。這其實還要回到友善的定義——發展友善的過程,是讓一個孩子變得更有同理心、更瞭解自我和他人的過程,那麼實際上在這個過程裡,孩子是會逐漸瞭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的資源在哪裡,知道哪些麻煩該向誰求助,又該用哪些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更加強大的過程。

所以Rosemarie博士認為,對於父母來說更該考慮的不是“人善被人欺”這個沒科學根據的論斷,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在遇到麻煩時需要找到的資源、處理這種麻煩的策略和方法。

這裡還想多說幾句:按照友善對同理心、自我認知、自控力等能力的高要求,可能與我們中國人平時說的“人善”是不同的概念。最近頻出的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或許會有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太善良、太愛為別人著想,而傷害到了自己。其實,我更想說,也許這次通過對友善這個話題的討論,我們更應該懂得,與其這樣擔心,不如注重培養孩子認知自我、認識他人的水準和能力,因為所謂的“友善”不僅是對他人“好”那麼簡單,它同時也包含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如何集合身邊的資源來説明他人、社會變得更加友善等的能力。

2. 只有一個娃的中國家庭多,獨生子女會不會更難變得友善?

Rosemarie博士說才不是這樣!她認為家庭裡有多少個孩子,與友善能不能被更好地培養出來沒有直接的關係!她認為如果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可能會出現某些問題的話,只是因為全家人都圍著這一個孩子轉,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受到的關注可能會過度。

Rosemarie博士自己也只有一個孩子,而她自己則是家裡的老三。對比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養育兒子的經歷,她覺得兒子比自己有更多的資源,更容易獲取能量。她還是認為,友善的培養完全在於父母的意識和引導,如果父母不把其作為專門的“功課”來做,在行為和語言上加以引導的話,那就算家裡有再多的孩子,他們自己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學到這些,因為友善不是天生就有的。

3.中國隔代育兒式的家庭很多,有親密也有矛盾,這對友善的培養有益還是有害?

Rosemarie博士瞭解中國這樣的家庭的情況,她認為和美國比較鬆散、流動性大的家庭狀況比,中國的家庭模式肯定會讓家人的關係更親近、更緊密。但是至於其中的友善,還是要看隔代家庭種的關係和溝通情況。實際上,這些關係和溝通正好是給孩子在言行上做出友善榜樣的好機會。如果能做好,就是中國隔代育兒家庭的一個大優勢,但是如果說家人之間的“在一起”也只是一種很表面的行為,彼此不能相互理解和體察,那實際上也並沒有培養友善的任何優勢。

這個問題應該繼續“翻譯”一下:那就是中國的隔代育兒家庭,不必沒有矛盾,也肯定有各種矛盾,然而如何解決矛盾——包括家人之間是否具有是否有習慣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事情的同理心,是否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是否能智慧地解決問題,才是這種家庭模式給孩子的友善力成長的滋養。

關注“玩具超人訂閱號”,優質內容等著你~

ID:toysuperman001

【 給娃買玩具,不如給娃租玩具 】

「 8000件全球大牌玩具 !

多重消毒更安全!

會員一天只要幾塊錢!

下載【玩具超人】

需要父母用精准的語言來幫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因為只有當孩子能夠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感受時,才有辦法理解他人。

2. 發展自控力

友善的概念其實是跟自控力在很大程度上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孩子在瞭解了自己的情緒之後,就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幼稚園裡,小朋友們一起玩難免會有矛盾,如果一個孩子在矛盾中被激怒了,或者生氣的時候,如果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完全沒有辦法想到一種可以和平解決矛盾的方式。

3.試錯與反思

在有全球眾多教育心理傳媒領域專家保駕護航的《芝麻街》電視節目裡,曾有一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艾摩自己在學騎自行車,一直學不好。剛好芝麻街上有個大人,就過來幫他,告訴他不要放棄,只要努力地練習,總有一天你可以騎好自行車……艾摩受到了鼓勵和幫助,堅持練習,突然某一天,他能自己騎車了,艾摩很開心。

接著,艾摩的朋友來了,看見了艾摩的自行車,說也想騎一下。艾摩就跟她說:這很難騎的,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你不要騎了,我來騎……然後這個時候那個大人又過來了,和艾摩說,你之前也不會騎,是我教了你以後才會騎的。為什麼你不對你朋友做同樣的事情呢?你也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她來練。艾摩聽了就同意了,讓他的朋友騎他的車。

但是艾摩的朋友騎了一下沒騎好,摔倒了。艾摩看到後馬上把自行車拿回來說:好了,現在你騎完了,該我騎了。這個時候那個大人又出現了,他跟艾摩說,你還記得你學的時候摔了多少次嗎?那你現在想想,你的朋友剛摔了一次,是不是也需要很多練習的時間和鍛煉的機會呢?艾摩聽完覺得有道理,又把自行車給了朋友。

Rosemarie博士告訴我們,這一集節目其實就是在講怎麼培養友善,但是這種培養不是在孩子錯的時候指責他,說他的行為是不對的,而更多的是幫助他回想自己當時的感覺、感受,反過來再想想別人(電視節目裡是艾摩的朋友)是怎麼感覺的,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方式是一種更加正面、積極的引導,而且立足于告訴孩子怎麼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說他的某個犯錯的行為上。

通過不斷地犯錯,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別說是孩子,成人也是這樣成長的。在這個節目裡,芝麻街也想傳遞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成人也需要經常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種停下來,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一個親社會的行為,是不是友善。

沒有軟實力這麼一說,

都是硬實力!

我們經常會說自控力強、善於理解他人等能力,是一個孩子的軟實力,而學業和成績是他的硬實力。而這在Rosemarie博士看來,並是不這樣,因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各種能力肯定是綜合發展的,就像大腦的認知和發展,每個部分是無法分解開的,是協同運作的。所以她不建議父母把這兩種實力分開看,而應該慢慢的把它們融合在一起考慮和培養。而實際上也是這樣,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對孩子的學業水準和成績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osemarie博士還認為,分開考慮的另一個弊端,就是這種所謂的軟實力被貼標籤了,父母接收到的一個資訊就是說這些能力好像不那麼重要,但實際上,這些不僅是一個友善的孩子需要的能力,也是一個孩子擁有出色人生的底蘊和基礎。友善的孩子不那麼容易陷入困境,也不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比如厭學、遊戲成癮或者購物成癮、生活毫無節制等。

關於友善的3個中國式問題

院君非常理解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友善這個話題的隱憂和擔心,所以拋出了3個中國式話題去追問Rosemarie博士。

1.中國有句俗語叫:人善被人欺

我們會擔心培養出一個太善良的孩子,容易被別人欺負。

Rosemarie博士認為從現在研究的角度來講,並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和資料支撐這樣的觀點,所以她覺得這是一個謠傳,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當然這是美國式解答。不過後面Rosemarie博士的回答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父母的這個憂思。

Rosemarie博士說其實友善並不是軟弱,被人欺負或者被霸淩的孩子,也不是因為性格問題,或者是不是友善,而往往是因為這個孩子找不到資源,或者說他不知道找誰來幫他處理這樣的事情。這其實還要回到友善的定義——發展友善的過程,是讓一個孩子變得更有同理心、更瞭解自我和他人的過程,那麼實際上在這個過程裡,孩子是會逐漸瞭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的資源在哪裡,知道哪些麻煩該向誰求助,又該用哪些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更加強大的過程。

所以Rosemarie博士認為,對於父母來說更該考慮的不是“人善被人欺”這個沒科學根據的論斷,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在遇到麻煩時需要找到的資源、處理這種麻煩的策略和方法。

這裡還想多說幾句:按照友善對同理心、自我認知、自控力等能力的高要求,可能與我們中國人平時說的“人善”是不同的概念。最近頻出的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或許會有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太善良、太愛為別人著想,而傷害到了自己。其實,我更想說,也許這次通過對友善這個話題的討論,我們更應該懂得,與其這樣擔心,不如注重培養孩子認知自我、認識他人的水準和能力,因為所謂的“友善”不僅是對他人“好”那麼簡單,它同時也包含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如何集合身邊的資源來説明他人、社會變得更加友善等的能力。

2. 只有一個娃的中國家庭多,獨生子女會不會更難變得友善?

Rosemarie博士說才不是這樣!她認為家庭裡有多少個孩子,與友善能不能被更好地培養出來沒有直接的關係!她認為如果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可能會出現某些問題的話,只是因為全家人都圍著這一個孩子轉,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受到的關注可能會過度。

Rosemarie博士自己也只有一個孩子,而她自己則是家裡的老三。對比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養育兒子的經歷,她覺得兒子比自己有更多的資源,更容易獲取能量。她還是認為,友善的培養完全在於父母的意識和引導,如果父母不把其作為專門的“功課”來做,在行為和語言上加以引導的話,那就算家裡有再多的孩子,他們自己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學到這些,因為友善不是天生就有的。

3.中國隔代育兒式的家庭很多,有親密也有矛盾,這對友善的培養有益還是有害?

Rosemarie博士瞭解中國這樣的家庭的情況,她認為和美國比較鬆散、流動性大的家庭狀況比,中國的家庭模式肯定會讓家人的關係更親近、更緊密。但是至於其中的友善,還是要看隔代家庭種的關係和溝通情況。實際上,這些關係和溝通正好是給孩子在言行上做出友善榜樣的好機會。如果能做好,就是中國隔代育兒家庭的一個大優勢,但是如果說家人之間的“在一起”也只是一種很表面的行為,彼此不能相互理解和體察,那實際上也並沒有培養友善的任何優勢。

這個問題應該繼續“翻譯”一下:那就是中國的隔代育兒家庭,不必沒有矛盾,也肯定有各種矛盾,然而如何解決矛盾——包括家人之間是否具有是否有習慣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事情的同理心,是否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是否能智慧地解決問題,才是這種家庭模式給孩子的友善力成長的滋養。

關注“玩具超人訂閱號”,優質內容等著你~

ID:toysuperman001

【 給娃買玩具,不如給娃租玩具 】

「 8000件全球大牌玩具 !

多重消毒更安全!

會員一天只要幾塊錢!

下載【玩具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