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剛孵的鵝為何會死?如何降低雛鵝死亡率?養鵝

問: 專家你好我是一個農民,在家想搞人工孵化鵝,請問專家我一窩上了十幾個鵝蛋,為什麼只出了幾個鵝,剛出的鵝第一天還啄食吃,為什麼第二天就死亡了?急待專家的

鵝屬草食水禽,

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理特點。雛鵝是指0~21日齡的小鵝。它絨毛稀薄,體小嬌嫩,體溫調節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強飼養管理,忽視防疫免疫,極易引起發病和死亡。要降低雛鵝的死亡率,必須瞭解引起雛鵝死亡的原因,採取相應對策。

雛鵝死亡的原因

一、管理因素

(一)溫度。雛鵝個體小,絨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低溫和溫度驟變的適應力很弱,在26℃以下的溫度環境中擁擠紮堆,紮入堆裡面的雛鵝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撥散擠堆的雛鵝後,出汗多的雛鵝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後鵝群重新紮堆、出汗。如此反復,不僅感冒的雛鵝增多,而且雛鵝多次出汗後易引起叨毛,

形成僵鵝。鵝舍溫度一旦超過32℃,雛鵝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發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

(二)濕度。實踐證明,當鵝舍濕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即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擠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松亂等症狀,突出表現是叨毛,嚴重時雛鵝整個頭、頸和背部的絨毛被全部叨光。這樣的雛鵝大多發育不良,

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日後容易成為僵鵝,失去飼養價值。

(三)饑餓與缺水。隨著體內剩餘卵黃逐漸被吸收,雛鵝的新陳代謝日益旺盛。因雛鵝的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應的飼料品質好、易消化。飼養過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盤的大小、高低要適宜,擺放位置要適當,保證每只雛鵝都能吃得好、吃得適中(七八成飽)。

剛出殼的雛鵝肌體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時內不給雛鵝飲水,

雛鵝就會因嚴重失水而迅速出現精神沉鬱、兩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膚皺縮等症狀。因此,對幼雛來說,及早供給清潔適溫的飲水比餵料更重要,而且一旦開始飲水,就不能無故中斷供應。

(四)有害氣體。雛鵝對育雛室內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0.51×10-6氨氣的含量超過21×10-6、硫化氫的含量超過0.46×10-6時,雛鵝就會出現精神沉鬱、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欲減退、羽毛松亂無光澤等症狀。

若有害氣體繼續蓄積,雛鵝則會出現眼角股混濁、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欲廢絕,並出現動作失調等神經症狀,最後死亡。

造成雛鵝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舍溫較高、育雛舍通風不良、雛鵝飼養密度過大等。引起雛鵝氨氣和硫化氫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雛舍潮濕、通風不良、污穢的墊料和糞便等有機物沒有被及時清除等。

(五)擠壓和鼠害。育雛舍保溫條件不好、雛鵝突受驚嚇、雛鵝在裝運過程中遭受顛簸、不定時餵料飲水、飼養密度過大等,常會引起雛鵝因擠壓而致死。

鼠害對3周齡內的雛鵝影響最大,不僅會引起雛鵝死傷,還會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範。重點要堵塞育雛室的鼠洞,注意關閉門窗,嚴防老鼠進入。

二、疾病因素

(一)軟腳病。發生此病的原因主要是飼料中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D。治療方法是每次給每只雛鵝喂服維生素D10毫克,每天2次,連喂3~5次。

(二)風濕症。防治時將雛鵝的腳掌叉剪開小口,擠出汙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鐘,即可痊癒。

(三)副傷寒。7~10日齡的雛鵝最易感染此病,表現不吃食,口幹,喘氣,顫抖,拉稀水樣糞便,頭往後仰,痙攣,最後死亡。治療此病可選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粉料中連喂3~8天。

(四)小鵝瘟。對此病主要以防為主,在種鵝產蛋前1個月左右連用2次小鵝瘟疫苗進行超前防疫。萬一雛鵝發生小鵝瘟,可喂藿香正氣水,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喂1毫升。

(五)鵝白痢。此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用辣椒粉、生薑適量,放入鍋內炒1下,然後拌入米糠再炒,待米糠炒熟後放涼喂給,連喂2天可愈。

(六)鵝流感、此病主要發生於雛鵝,大多因氣溫突變引起發病。病鵝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擠堆,流鼻涕,搖頭晃腦,病程為3~5天,治療不力則死亡。治療方法是給病鵝肌注青黴素,也可讓其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時注意保暖。

(七)禽霍亂。此病是由禽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急性型病鵝閉目呆立,精神萎靡,沒有食欲,下痢,糞便呈草綠色,體溫為41℃~43℃,發病2~3天死亡。發病後及時用青黴素和鏈黴素合劑肌注3~4天,每天2次,並在飼料中加入0.02%的複方新諾明,即可控制此病。

(八)球蟲病。該病主要危害21~90日齡的鵝。可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氯苯胍飼喂(預防量為每只每次50毫克,治療量為每次每只100毫克),連喂10天。

(九)寄生蟲病。在雛鵝30日齡時進行第一次驅蟲,在晚上按鵝每公斤體重用硫雙二氯酚150~200毫克投服,對絛蟲、吸蟲及線蟲有特效。

(十)中毒症。由於多用藥、濫用藥造成雛鵝中毒傷亡在養鵝過程中很常見。其主要原因是飼養戶缺乏現代飼養觀念,不少飼養戶就抱有不用藥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錯誤認識,從雛鵝開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類(痢特靈等)、抗生素類、磺胺類藥物等,引起藥物急性或蓄積性中毒。

另外,喂雛鵝的青飼料中常殘留農藥,因其抵抗力較弱,會引起中毒現象,若不立即搶救,將造成死亡。可用手把中毒鵝的嘴掰開,及時灌進幹尿素10~15粒,然後喂水,並將其趕入河中,讓其自由飲水,2小時後,中毒的鵝便慢慢恢復正常。

降低雛鵝死亡率的對策

一、改善育雛環境

(一)育雛舍整修與消毒。育雛舍要求溫暖、乾燥、保溫性能良好,空氣流通,無賊風。進雛鵝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檢查育雛室,整修門窗及育雛設備。進雛鵝前2~3大,清掃育雛舍井用消毒藥液消毒。牆壁用20%的石灰乳塗刷,地面用5%的漂白粉懸混液噴灑消毒,密封條件好的育雛舍可薰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5克、福馬林30毫升,密閉門窗薰蒸48小時),飼料盆、飲水器等先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或洗滌,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墊料(草)等使用前在陽光下暴曬1~2天。

(二)控制溫度。適宜的溫度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育雛溫度是否合適,可根據雛鵝的活動及表現來判斷。溫度過低時,雛鵝靠近熱源,集中成堆,擠在一起,不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喘氣,行動不安,飲水頻繁,食欲下降;溫度適宜時,雛鵝分佈均勻,安靜無聲,食欲旺盛。育雛期間切忌溫度時高時低,以免雛鵝患病。育雛保溫應遵循以下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弱雛稍高,壯雛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來說,0~7日齡的雛鵝舍溫在28℃左右,而後隨其日齡的增加每週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

(三)把握濕度。育雛室要保持乾燥清潔,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為防育雛室濕度過大,要經常更換墊料,切勿使飲水外溢,加強通風。

(四)合理分群。在雛鵝開水、開食前,應根據出雛時間遲早和體質強弱進行第一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後第二天,根據雛鵝採食情況進行第二次分群,將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餵食。育雛階段要定期按強弱、大小分群,及時淘汰病雛。

每群雛鵝以100~150只為宜,群內再分若干小欄,每欄25~30只,安排適宜的飼養密度。雛鵝喜歡聚集成群,溫度低時會擠堆,易發生壓傷、壓死現象。出現擠堆時,飼養人員要及時趕堆分散鵝群。

二、加強飼養管理

(一)科學開水和開食。雛鵝出殼後第一次飲水稱開水或潮口。一般在雛鵝出殼後24~36小時,育雛室內有2/3雛鵝有啄食現象時開水。開水的水溫以25℃為宜,可用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5%~10%的葡萄糖水和含適量複合維生素B液的水。開水時輕輕將雛鵝頭按至水中蘸一下,讓其飲水即可。開水後即可開食。開食料可用雛鵝配合飼料,或顆粒破碎料加上切碎的少量青綠飼料(比例為1:1),或蒸熟的秈米飯加一些鮮草。可將配製好的全價飼料撒在塑膠薄膜或草席上,引誘雛鵝自由吃食。也可自製長30~40釐米、寬15~20釐米、高3~5釐米的小木槽餵食,周邊插一些高15~20釐米、間距3~5釐米的竹簽,以防雛鵝跳入槽內弄髒飼料。第一次餵食不要求雛鵝吃飽,只要能吃進一點飼料即可。過2~3小時,再用同樣方法調教,經幾次調教後雛鵝就會自動採食了。

(二)注意飼喂次數和方法。育雛階段要充足供應飲用水,少量多餐飼喂。0~3日齡,每天喂6次左右;4~10日齡,每天喂8次;11~20日齡,每天喂6次;21日齡後,每天喂4次(其中夜間1次)。

餵料時,應先喂精飼料,再喂青綠飼料,這樣可避免雛鵝專挑食青綠飼料,少吃精飼料,從而滿足雛鵝對營養的需要,並防止其吃青綠飼料過多引起腹瀉。

(三)配好雛鵝飼料。育雛前期,精飼料和青綠飼料比例約為1:2,以後逐漸增加青綠飼料的比例,10日齡後比例改為1:4。精飼料應是全價飼料。

(四)加強放牧與放水。從雛鵝6日齡開始放牧。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將餵料後的雛鵝放在育雛室附近平坦的草地上,讓其自由採食青草。開始放牧時時間要短,一般在1小時左右,以後逐漸延長。陰雨天或烈日下不能放牧。放牧趕鵝要走得慢些。放牧1周後,可以結合放牧,把雛鵝趕到淺水處,讓其自行戲水。開始放牧、放水的具體日齡應視氣溫情況而定,夏季可提前1~2天,冬季可推遲幾天。放牧時間和距離應隨雛鵝日齡的增長而增加,逐漸過渡到以放牧為主,以鍛煉雛鵝的體質和覓食能力,減少精飼料補飼量,降低飼養成本。

三、搞好衛生防疫

(一)搞好衛生。經常打掃場地,更換墊料,保持育堆室清潔、乾燥,每天清洗飼槽和飲水器,消毒育雛環境,按免疫計畫接種疫苗。同時,要防止鼠、蛇等敵害動物傷害雛鵝。

(二)雛鵝免疫程式。1日齡,接種抗小鵝瘟高免三聯(小鵝瘟、鵝副黏病毒、禽流感)血清或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對無母源抗體鵝雛,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鵝瘟高免三聯血清0.5~1毫升或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5~1毫升;對有母源抗體的雛鵝,暫不注射高免血清,在該病高發區要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1~3毫升。7~10齡,給每只雛鵝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鵝瘟疫苗0.5毫升(用50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在該病高發區可直接注射抗小鵝瘟高免三聯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1~3毫升。10~14日齡,給每只鵝肌肉注射副黏病毒、鵝瘟二聯油苗0.3~0.5毫升。60日齡,給每只鵝胸肌注射禽霍亂滅活苗1毫升。按規定說明接種H5亞型N28株禽流感滅活疫苗,接種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4個月。

(五)擠壓和鼠害。育雛舍保溫條件不好、雛鵝突受驚嚇、雛鵝在裝運過程中遭受顛簸、不定時餵料飲水、飼養密度過大等,常會引起雛鵝因擠壓而致死。

鼠害對3周齡內的雛鵝影響最大,不僅會引起雛鵝死傷,還會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範。重點要堵塞育雛室的鼠洞,注意關閉門窗,嚴防老鼠進入。

二、疾病因素

(一)軟腳病。發生此病的原因主要是飼料中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D。治療方法是每次給每只雛鵝喂服維生素D10毫克,每天2次,連喂3~5次。

(二)風濕症。防治時將雛鵝的腳掌叉剪開小口,擠出汙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鐘,即可痊癒。

(三)副傷寒。7~10日齡的雛鵝最易感染此病,表現不吃食,口幹,喘氣,顫抖,拉稀水樣糞便,頭往後仰,痙攣,最後死亡。治療此病可選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粉料中連喂3~8天。

(四)小鵝瘟。對此病主要以防為主,在種鵝產蛋前1個月左右連用2次小鵝瘟疫苗進行超前防疫。萬一雛鵝發生小鵝瘟,可喂藿香正氣水,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喂1毫升。

(五)鵝白痢。此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用辣椒粉、生薑適量,放入鍋內炒1下,然後拌入米糠再炒,待米糠炒熟後放涼喂給,連喂2天可愈。

(六)鵝流感、此病主要發生於雛鵝,大多因氣溫突變引起發病。病鵝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擠堆,流鼻涕,搖頭晃腦,病程為3~5天,治療不力則死亡。治療方法是給病鵝肌注青黴素,也可讓其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時注意保暖。

(七)禽霍亂。此病是由禽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急性型病鵝閉目呆立,精神萎靡,沒有食欲,下痢,糞便呈草綠色,體溫為41℃~43℃,發病2~3天死亡。發病後及時用青黴素和鏈黴素合劑肌注3~4天,每天2次,並在飼料中加入0.02%的複方新諾明,即可控制此病。

(八)球蟲病。該病主要危害21~90日齡的鵝。可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氯苯胍飼喂(預防量為每只每次50毫克,治療量為每次每只100毫克),連喂10天。

(九)寄生蟲病。在雛鵝30日齡時進行第一次驅蟲,在晚上按鵝每公斤體重用硫雙二氯酚150~200毫克投服,對絛蟲、吸蟲及線蟲有特效。

(十)中毒症。由於多用藥、濫用藥造成雛鵝中毒傷亡在養鵝過程中很常見。其主要原因是飼養戶缺乏現代飼養觀念,不少飼養戶就抱有不用藥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錯誤認識,從雛鵝開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類(痢特靈等)、抗生素類、磺胺類藥物等,引起藥物急性或蓄積性中毒。

另外,喂雛鵝的青飼料中常殘留農藥,因其抵抗力較弱,會引起中毒現象,若不立即搶救,將造成死亡。可用手把中毒鵝的嘴掰開,及時灌進幹尿素10~15粒,然後喂水,並將其趕入河中,讓其自由飲水,2小時後,中毒的鵝便慢慢恢復正常。

降低雛鵝死亡率的對策

一、改善育雛環境

(一)育雛舍整修與消毒。育雛舍要求溫暖、乾燥、保溫性能良好,空氣流通,無賊風。進雛鵝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檢查育雛室,整修門窗及育雛設備。進雛鵝前2~3大,清掃育雛舍井用消毒藥液消毒。牆壁用20%的石灰乳塗刷,地面用5%的漂白粉懸混液噴灑消毒,密封條件好的育雛舍可薰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5克、福馬林30毫升,密閉門窗薰蒸48小時),飼料盆、飲水器等先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或洗滌,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墊料(草)等使用前在陽光下暴曬1~2天。

(二)控制溫度。適宜的溫度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育雛溫度是否合適,可根據雛鵝的活動及表現來判斷。溫度過低時,雛鵝靠近熱源,集中成堆,擠在一起,不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喘氣,行動不安,飲水頻繁,食欲下降;溫度適宜時,雛鵝分佈均勻,安靜無聲,食欲旺盛。育雛期間切忌溫度時高時低,以免雛鵝患病。育雛保溫應遵循以下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弱雛稍高,壯雛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來說,0~7日齡的雛鵝舍溫在28℃左右,而後隨其日齡的增加每週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

(三)把握濕度。育雛室要保持乾燥清潔,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為防育雛室濕度過大,要經常更換墊料,切勿使飲水外溢,加強通風。

(四)合理分群。在雛鵝開水、開食前,應根據出雛時間遲早和體質強弱進行第一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後第二天,根據雛鵝採食情況進行第二次分群,將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餵食。育雛階段要定期按強弱、大小分群,及時淘汰病雛。

每群雛鵝以100~150只為宜,群內再分若干小欄,每欄25~30只,安排適宜的飼養密度。雛鵝喜歡聚集成群,溫度低時會擠堆,易發生壓傷、壓死現象。出現擠堆時,飼養人員要及時趕堆分散鵝群。

二、加強飼養管理

(一)科學開水和開食。雛鵝出殼後第一次飲水稱開水或潮口。一般在雛鵝出殼後24~36小時,育雛室內有2/3雛鵝有啄食現象時開水。開水的水溫以25℃為宜,可用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5%~10%的葡萄糖水和含適量複合維生素B液的水。開水時輕輕將雛鵝頭按至水中蘸一下,讓其飲水即可。開水後即可開食。開食料可用雛鵝配合飼料,或顆粒破碎料加上切碎的少量青綠飼料(比例為1:1),或蒸熟的秈米飯加一些鮮草。可將配製好的全價飼料撒在塑膠薄膜或草席上,引誘雛鵝自由吃食。也可自製長30~40釐米、寬15~20釐米、高3~5釐米的小木槽餵食,周邊插一些高15~20釐米、間距3~5釐米的竹簽,以防雛鵝跳入槽內弄髒飼料。第一次餵食不要求雛鵝吃飽,只要能吃進一點飼料即可。過2~3小時,再用同樣方法調教,經幾次調教後雛鵝就會自動採食了。

(二)注意飼喂次數和方法。育雛階段要充足供應飲用水,少量多餐飼喂。0~3日齡,每天喂6次左右;4~10日齡,每天喂8次;11~20日齡,每天喂6次;21日齡後,每天喂4次(其中夜間1次)。

餵料時,應先喂精飼料,再喂青綠飼料,這樣可避免雛鵝專挑食青綠飼料,少吃精飼料,從而滿足雛鵝對營養的需要,並防止其吃青綠飼料過多引起腹瀉。

(三)配好雛鵝飼料。育雛前期,精飼料和青綠飼料比例約為1:2,以後逐漸增加青綠飼料的比例,10日齡後比例改為1:4。精飼料應是全價飼料。

(四)加強放牧與放水。從雛鵝6日齡開始放牧。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將餵料後的雛鵝放在育雛室附近平坦的草地上,讓其自由採食青草。開始放牧時時間要短,一般在1小時左右,以後逐漸延長。陰雨天或烈日下不能放牧。放牧趕鵝要走得慢些。放牧1周後,可以結合放牧,把雛鵝趕到淺水處,讓其自行戲水。開始放牧、放水的具體日齡應視氣溫情況而定,夏季可提前1~2天,冬季可推遲幾天。放牧時間和距離應隨雛鵝日齡的增長而增加,逐漸過渡到以放牧為主,以鍛煉雛鵝的體質和覓食能力,減少精飼料補飼量,降低飼養成本。

三、搞好衛生防疫

(一)搞好衛生。經常打掃場地,更換墊料,保持育堆室清潔、乾燥,每天清洗飼槽和飲水器,消毒育雛環境,按免疫計畫接種疫苗。同時,要防止鼠、蛇等敵害動物傷害雛鵝。

(二)雛鵝免疫程式。1日齡,接種抗小鵝瘟高免三聯(小鵝瘟、鵝副黏病毒、禽流感)血清或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對無母源抗體鵝雛,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鵝瘟高免三聯血清0.5~1毫升或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5~1毫升;對有母源抗體的雛鵝,暫不注射高免血清,在該病高發區要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1~3毫升。7~10齡,給每只雛鵝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鵝瘟疫苗0.5毫升(用50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在該病高發區可直接注射抗小鵝瘟高免三聯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1~3毫升。10~14日齡,給每只鵝肌肉注射副黏病毒、鵝瘟二聯油苗0.3~0.5毫升。60日齡,給每只鵝胸肌注射禽霍亂滅活苗1毫升。按規定說明接種H5亞型N28株禽流感滅活疫苗,接種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