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街老字型大小之缺角樓——吉順絲房 一眼穿越城市百年

城市是什麼?每一位都市人心中都有一幅關於城市的風情畫卷,其間那份濃的化不開的情感,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最佳記憶。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是這樣描述城市的,城市是由碎片組成的,

歷史的碎片,記憶的碎片,感覺的碎片。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候看出去之後,獲得不同的碎片。這些碎片構成一個城市的無窮無盡的事件和物件,隨著老照片去旅行,確實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精彩之旅!

中街老字型大小之缺角樓--- 吉順絲房

上個世紀初,中街上有一家絲坊叫“天合利”,為了與“老天合”競爭,1914年,經營“吉”字型大小的林芸生投資五萬多元,

在中街路北建起一座二層樓的吉順絲房,這也是中街上的第一座樓房。小樓一落成,一下轟動了沈城。很多人都跑來一睹芳容。要是誰沒去觀看二層樓的吉順絲房,算你沒長見識。如今,很多中街老建築早已不復存在,但中街標誌性建築“瀋陽市第二百貨商店”大樓的那個缺角兒,卻依然講述著那個年代瀋陽的商業故事。1914年,“吉順”絲房在中街建起第一座樓房,由此引發中街商鋪興建樓房的熱潮。
上世紀30年代之後,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壓榨、統治,“吉順”絲房開始走下坡路,生意每況愈下,逐漸蕭條。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偽政權的嚴酷經濟統治變本加厲,致使“吉順”絲房經營陷入困境,最終導致虧損、負債、被迫裁員。瀋陽解放之後,1949年初,瀋陽市百貨公司接收了“吉順”絲房大樓;1951年11月,正式定名為“瀋陽市第二百貨商店”。

然而不久,有實力的“老天合”也在中街路南蓋起一座三層高的大樓,

氣勢一時超過了吉順絲房。吉順絲房不服氣,不惜拆除舊樓,花鉅資在原址上蓋起一座有電梯、電扇、暖氣、五層高的營業大樓。1926年,吉順絲房再度開業,成為當時中街最高樓,它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中街二百北樓。

樓房一落成便轟動了沈城,很多人都跑來一睹芳容。

作家馬秋芬在《老瀋陽》一書中如此說道:“說來也許有人不信,當年的一棟小樓,遠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級摩天大廈還具影響力,竟轟動了半個瀋陽城。人們一驚一乍地議論:‘吉順絲房起大樓啦!’在遠在近,都斷不了要親自前往一睹姿容。誰要連二層樓的吉順絲房都沒去過,那算你沒見識,枉做一回城裡人。”

那個缺角兒的原因:

吉順絲房造型獨特,西側有四個櫥窗而東側只有兩個,樓的東面缺了一個角,這是因為1926年建造的時候,因為樓的層高占地面積大,整個地基要東擴,偏偏在東南角,有一家只有一間門市的小雜貨鋪,叫同益成洋貨店,這家小店鋪的主人是河北“闖關東”來沈城的桑薌材兄弟三人。當時吉順絲房的老闆們因蓋樓急需,不惜花費重金,經過和桑家三兄弟協商、抬價,最後一直加到只要商鋪搬走,就按“寸土寸金”價買下這塊土地。據說當年現大洋鋪滿了一地,三兄弟卻不為所動,這樣一來,吉順絲房就只能蓋了個“缺角大樓”。

後來才知道,三兄弟自有生財的道,他們深知“借光生財”的好兒。想借吉順絲房這塊金字招牌做自己的生意,總比賣幾個現錢坐吃山空的好。最後小店果然借光生財:在貨單上大做文章,改名為“吉順絲房東鄰”字樣,借著吉順絲房的財氣,生意很是興隆。

就按“寸土寸金”價買下這塊土地。據說當年現大洋鋪滿了一地,三兄弟卻不為所動,這樣一來,吉順絲房就只能蓋了個“缺角大樓”。

後來才知道,三兄弟自有生財的道,他們深知“借光生財”的好兒。想借吉順絲房這塊金字招牌做自己的生意,總比賣幾個現錢坐吃山空的好。最後小店果然借光生財:在貨單上大做文章,改名為“吉順絲房東鄰”字樣,借著吉順絲房的財氣,生意很是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