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人說的魚胙和魚鮓到底是啥?可不僅僅是醃鹹魚那麼簡單!

今天繼續跟大家聊三言二拍裡出現的美食,最近看到一個人變魚的故事,最後還魂是因為被做成了鮓。

鮓在漢語詞典裡解釋為“一種用鹽和紅麴醃制的魚”,所以挺長時間裡我都覺得這就是一種鹹魚而已。

直到這次看到做鮓的詳細方法,才發現對於這種美食有很大誤解呐。

書中寫“做鮓最要刀快,將魚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滾水裡面一轉,便撈起來,加上辣椒、潑上香油,自然鬆脆鮮美。”

從這段描述可以大概明白,鮓其實是非常細膩的魚片,

在滾燙的熱水中略過一下,加入作料做成的。其實到了現代的湖南祁陽,仍然有類似的美食做法在沿用。

祁陽的魚鮓之所以與其他地方不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魚必須生吃,並分為碼入壇中慢慢吃和現做現吃兩種。

現做現吃的祁陽魚鮓非常講究,

需要把草魚尾巴剁一刀,放入清水池中大概半小時,讓魚的鮮血慢慢流盡,聽起來其實蠻殘忍的。

鮮血流盡之後的草魚做祁陽魚鮓,為了保證魚肉的鮮美,需要迅速去掉魚骨,然後再將魚肉切成薄片。不過跟三言二拍裡寫的鮓不同,

祁陽魚鮓是不需要過滾水的。

切片後的鮮魚片直接開始加調料,比起書中寫的辣椒、香油來說,祁陽魚鮓的佐料豐富許多。有精鹽、白醋、姜米、蒜米、青紅椒米、香菜段、麻油、胡椒粉、辣椒粉等等。

祁陽魚鮓吃的時候也頗有講究,除了上面寫到的各種調料外,

還要炒熟的黃豆磨成粉,然後將醃制好的生魚片蘸著黃豆粉吃。

不過剛才也說到了,祁陽魚鮓除了現做現吃,還有放入壇中慢慢醃制的。慢慢醃制的魚鮓一樣需要放淨鮮血,但不需要去掉魚骨,而是片成帶魚骨的厚魚片。

很明顯,厚魚片的醃制比起雪花一般的薄片來說,

入味需要的時間長得多,所以也更加適合放入壇中慢慢等上十來天,然後隨取隨吃。

而這種加入調料慢慢醃制的魚鮓,其實就跟我在標題中提到的“魚胙”有點像了。很早的時候我常把鮓和胙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的發音和本意都是不同的。

鮓音同“眨”和“炸”,是個破音字,剛才已經聊了本意就是醃制的魚;而胙音同“作”,本意是指祭祀用的肉,所以也引申出了保佑、賜福這樣的含義。

清代食譜《調鼎集》中寫到了魚胙的做法:“鱘魚胙,切小塊鹽醃半日,拌辣椒、紅穀,壓以鵝卵石。鰉魚同。”整體來說就是切塊然後醃制,壓鵝卵石大概是為了更入味?

不過整體來說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其實出現魚胙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祭祀場合,所以我在想也許很多魚胙可能就是魚鮓,畢竟拿祭祀的肉平時吃挺奇怪的。

總之在搞清楚魚鮓不是簡單的醃鹹魚之後,我還挺想嘗嘗的。以後說到生魚片不要再以為都是日本的產物了,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掌握了吃魚片的神技能啦。

注:《警世恒言》原文均引用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7月北京第1版),配圖來自網路僅作示意。我不是專家只是看看書、聊聊飲食的吃貨,以後關於這類問題的質疑不再回應。願閱讀愉快,以上。

鮓音同“眨”和“炸”,是個破音字,剛才已經聊了本意就是醃制的魚;而胙音同“作”,本意是指祭祀用的肉,所以也引申出了保佑、賜福這樣的含義。

清代食譜《調鼎集》中寫到了魚胙的做法:“鱘魚胙,切小塊鹽醃半日,拌辣椒、紅穀,壓以鵝卵石。鰉魚同。”整體來說就是切塊然後醃制,壓鵝卵石大概是為了更入味?

不過整體來說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其實出現魚胙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祭祀場合,所以我在想也許很多魚胙可能就是魚鮓,畢竟拿祭祀的肉平時吃挺奇怪的。

總之在搞清楚魚鮓不是簡單的醃鹹魚之後,我還挺想嘗嘗的。以後說到生魚片不要再以為都是日本的產物了,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掌握了吃魚片的神技能啦。

注:《警世恒言》原文均引用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7月北京第1版),配圖來自網路僅作示意。我不是專家只是看看書、聊聊飲食的吃貨,以後關於這類問題的質疑不再回應。願閱讀愉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