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冤不冤?小夥連續給領導發語音彙報工作,被批“態度有問題”

轉自:人民網

很多人喜歡使用微信語音,最近,小張卻因為使用這一功能,被部門主管要求發文字,事後還被批評“工作態度有問題”,讓他鬱悶不已。

兩天發六七條語音彙報工作

小張參加工作3年,此前在潼南區一家微信運營公司工作,今年3月來到渝北區一家微企孵化園公關部上班。

“我們部門主要負責孵化園的組織、宣傳、統籌、策劃等工作,事情比較繁瑣,時常需要向主管請示和彙報,再根據主管指示進行下一步工作。”小張說。

前不久,孵化園有一家公司研發出新產品,需要對外發佈並吸引投資,主管安排他協助跟進這項工作。當時,研發公司希望在園內開展一次新產品發佈會。

“我當時想,既然是主管安排我幫助這家公司策劃,那麼有什麼事情更是需要隨時向主管彙報了。”小張說,接手這項任務後,他想到了什麼點子或是遇到什麼情況,就直接給主管發送微信語音訊息,兩天來發了六七條。

主管批評“態度不端正”

小張說,第一天,主管收到他彙報工作的語音訊息後回復了一句“好”。第二天他又發了幾條,主管回了一句“在開車,發文字”。

記者看到,小張發送的每條語音訊息為10秒至35秒不等。

小張說,他按照要求轉化為文字消息重新發送消息後,以為此事就翻篇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竟然會被公開批評。

小張回憶,4月初開總結會,主管在會上突然提到工作態度問題,

並翻開自己的手機微信稱:“看,這是有的同事給我發消息彙報工作的情況,一大段一大段地發語音訊息,難道就不能發文字嗎?發送文字會浪費很多時間嗎?總之,我認為這樣做顯得態度很不端正。”

小張說,當時他的臉都羞紅了,因為主管打開的正是他和主管的微信對話方塊。

小張還說,主管在會上還宣佈,以後彙報工作可以使用微信,但一律以文字形式。

原因是“發送文字效果更好”

小張告訴記者,給主管彙報工作發的是語音訊息,邏輯清晰,也很有禮貌,沒有冒犯主管的意思。會上被主管批評後,他一直很想和主管解釋溝通,卻又不知道怎麼開口,“才來這個單位沒多久,很擔心因為這事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昨日上午11時,記者撥通了小張的主管付女士的電話。

對於小張的擔心,付女士笑著表示:他多慮了,我只是想強調一下態度問題。

付女士說,其實不止小張,她時不時會收到下屬員工彙報工作的語音訊息,但是像小張這樣連續發送較長時間的語音,效果可能並不好。有的語音訊息,受環境或對方語言表達能力等問題影響,她得反復聽幾遍才聽得清楚明白。而且,語音雖然可以轉換成文字,但有時候轉換出來可能和原意有差別,更何況,重慶話不支援語音轉換。“所以我覺得,如果是交流工作,發送文字效果更好。”付女士說。

調查:哪些情況不宜發送語音?

採訪完小張之後,記者隨機採訪33名讀者(年齡從19歲到45歲)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上,更願意收到文字消息;在不少情況下,很煩收到語音訊息。

一、領導不喜歡

45歲的宋先生是沙坪壩區一家KTV的總經理,他說,下屬給自己發語音訊息只會給他帶來兩個印象:1、懶;2、對他不尊重。

二、大段大段的

26歲的徐小姐是一名幼稚園老師,長期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情況,最怕家長髮語音訊息,尤其是大段大段的語音,不僅聽起來費力,而且容易讓自己很疲憊。

三、上課開會時

21歲的小肖在重慶交通大學讀三年級。他說,有次在上課時,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友發來一段語音訊息,他只得轉換成文字。不料,女友消息竟然包含“分手吧”等字樣,他心神不定聽一節課,下課之後重新聽語音,才知道女友說的是“剛剛和××分開了,準備自己去逛一會。”

四、難懂的方言

28歲的曉華在一家婚慶公司上班,她吐槽的是自己的主管:“他酷愛發語音,帶有偏僻區縣口音,我們經常聽不懂但又不敢問,弄錯了意思就挨批評。”不過她表示,後來她每次收到主管語音,聽了再轉換成文字發送給主管,讓他過目並確認再執行。

不少受訪者表示,在開會、談專案、上課等時,收到長段語音訊息會很著急或為難。

基於以上原因,許多受訪者認為,談工作時最好不用語音。適合語音交流的,應該是愛人、孩子和父母之間。

觀點:挑選合適時機和物件

重慶市心理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表示,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更高。發送語音時間雖短,但對方理解時間大幅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很多情況下,發送語音雖然方便了自己,卻浪費對方時間,甚至為別人帶來壓力和困擾。當然,這並不是否認語音訊息,只是應該挑選合適時機、合適物件。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將軍郭(筆名)曾以《請不要隨便給我發微信語音訊息》為題撰文稱,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說話速度總是快於打字,所以很容易在關鍵資訊之外夾雜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但是,對於聽語音的人來說並不如此,不得不強迫自己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因此,文字就顯得溫柔了很多,可以稍微一心二用地快速流覽文字,即刻做出反應,但對於語音卻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資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訊息,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

因此,需要用語音溝通之前,建議先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或是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付女士說。

調查:哪些情況不宜發送語音?

採訪完小張之後,記者隨機採訪33名讀者(年齡從19歲到45歲)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上,更願意收到文字消息;在不少情況下,很煩收到語音訊息。

一、領導不喜歡

45歲的宋先生是沙坪壩區一家KTV的總經理,他說,下屬給自己發語音訊息只會給他帶來兩個印象:1、懶;2、對他不尊重。

二、大段大段的

26歲的徐小姐是一名幼稚園老師,長期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情況,最怕家長髮語音訊息,尤其是大段大段的語音,不僅聽起來費力,而且容易讓自己很疲憊。

三、上課開會時

21歲的小肖在重慶交通大學讀三年級。他說,有次在上課時,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友發來一段語音訊息,他只得轉換成文字。不料,女友消息竟然包含“分手吧”等字樣,他心神不定聽一節課,下課之後重新聽語音,才知道女友說的是“剛剛和××分開了,準備自己去逛一會。”

四、難懂的方言

28歲的曉華在一家婚慶公司上班,她吐槽的是自己的主管:“他酷愛發語音,帶有偏僻區縣口音,我們經常聽不懂但又不敢問,弄錯了意思就挨批評。”不過她表示,後來她每次收到主管語音,聽了再轉換成文字發送給主管,讓他過目並確認再執行。

不少受訪者表示,在開會、談專案、上課等時,收到長段語音訊息會很著急或為難。

基於以上原因,許多受訪者認為,談工作時最好不用語音。適合語音交流的,應該是愛人、孩子和父母之間。

觀點:挑選合適時機和物件

重慶市心理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表示,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更高。發送語音時間雖短,但對方理解時間大幅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很多情況下,發送語音雖然方便了自己,卻浪費對方時間,甚至為別人帶來壓力和困擾。當然,這並不是否認語音訊息,只是應該挑選合適時機、合適物件。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將軍郭(筆名)曾以《請不要隨便給我發微信語音訊息》為題撰文稱,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說話速度總是快於打字,所以很容易在關鍵資訊之外夾雜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但是,對於聽語音的人來說並不如此,不得不強迫自己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因此,文字就顯得溫柔了很多,可以稍微一心二用地快速流覽文字,即刻做出反應,但對於語音卻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資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訊息,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

因此,需要用語音溝通之前,建議先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或是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