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夥連續給領導發語音彙報工作,被批"態度有問題"

小夥連續給領導發語音彙報工作,被批"態度有問題"2018-04-16 16:37上游慢新聞

很多人都喜歡使用方便快捷的微信語音功能,但最近市民張珂卻因為使用這一功能,被領導要求重發文字版,

事後還被公開批評“工作態度有問題”,這讓他鬱悶不已。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許多人都因為“不方便聽”、“容易誤聽”、“容易帶來壓力和麻煩”等原因,反感收到微信語音。

語音彙報工作

被公開批評“態度不端”

4月14日上午,記者在觀音橋大融城一咖啡廳見到了張珂,他今年27歲,身高1.72米,此前一直在潼南區一家新媒體公司工作,今年3月來到渝北一家微企孵化園的公關部上班。

“我們部門主要負責孵化園裡的組織、宣傳、統籌、策劃等工作,

事情比較繁瑣,時常需要向領導請示和彙報,再根據指示進行下一步工作。”張珂說,前不久,孵化園內有一家公司研發出新產品,需要對外發佈和吸引投資,主管便安排他來協助跟進。張珂說,接受這個項目後,自己想到了什麼點子,或是有什麼情況,就直接給主管發送微信語音訊息,兩天來發了六七條。

張珂說,第一天,主管收到語音訊息後回復了一句“好”,

第二天他又發了四條語音訊息,而領導回了一句“在開車,發文字”。記者看到,張珂發送的每條語音訊息為10秒~35秒不等。

張珂說,他按照要求轉化為文字消息重新發送後,以為此事翻篇了,沒想到,4月初的時候園區開總結會,主管在會議上突然提到工作態度問題,並翻開自己的手機微信稱:“看,這是有的同事給我發消息彙報工作的情況,一大段一大段的發語音訊息,

難道就不能發文字消息嗎?會浪費很多時間嗎?總之,我認為這樣顯得態度很是不端正。”張珂當時臉都羞紅了,因為主管打開的正是他和主管的微信對話方塊。

主管還宣佈,以後彙報工作仍可以使用微信,但一律以文字的形式。

小張發的語音資訊

主管回應:語音訊息不嚴謹

張珂告訴記者,其實自己雖然發語音訊息,但是說話邏輯清晰,也很有禮貌,並沒有冒犯主管的意思,一直很想和主管解釋溝通下,卻又不知道怎麼開口。“才來這個單位沒多久,很擔心給領導就此留下不好的印象。”

15日上午11點,記者撥通了張珂的主管付女士的電話,對於張珂的擔心,付女士笑著表示張珂多慮了,她只是想強調一下態度問題。

付女士說,其實不止張珂,她時不時都會收到一些下屬通過語音彙報工作情況,只是像張珂連續長語音讓她不能接受。付女士說,有時候受環境限制或是對方語言表達能力的問題,需要反復聽幾遍才能理解其意思。此外,語音雖然可以翻譯成文字,但翻譯出來時常有誤,更何況重慶話不支援語音翻譯:“所以就覺得在工作中的交流,使用文字表達顯得態度和效果更好。”

調查:這些情況下,最怕“語音訊息”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33位元市民,年齡從19歲~45歲不等,其中超過6成受訪者都表示,比起語音訊息,更願意收到文字消息,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很煩”收到語音訊息。

45歲的宋先生是沙區一家KTV的總經理,他說,下屬給自己發語音訊息只會給他帶來兩個印象:1、懶;2、 對他不尊重。

26歲的徐小姐是一名幼稚園老師,長期要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情況,她最怕家長髮語音訊息,尤其是大段大段的消息,聽起來費力,還容易讓自己很疲憊。

21歲的小肖在交通大學讀大三,他說,自己有次上課時,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友給自己發來一段語音訊息,他只得用文字轉換器點翻譯,內容竟然包含了“分手吧”等字樣,他恍惚了一節課之後重新收聽,才知道女友說的是“剛剛和XX分開了,準備自己去逛會。”

28歲的曉華(化名)在我市一家婚慶公司上班,她想吐槽的則是自己的領導:“他酷愛發語音,口音又重,我們經常聽不懂還不敢問,弄錯了就挨批評。”曉華說,後來她每次收到語音後,會用文字重複一遍領導表達的意思,讓他過目並確認再執行。

不少受訪者這表示,有時候在開會、談專案、上課等時刻,收到長段語音訊息心裡就會很著急和為難,此外,閱讀文字,可以隨時停下來再繼續,而語音自動播放如果中斷後,恢復收聽的時間成本和操作成本就高了很多,並且不能預覽、不能複製轉發、不能查找、不能“中斷點續播”。基於這些原因,許多受訪者都認為,朋友、同事之間最好不發語音,最適合語音交流的應該是愛人、孩子和父母。

專家說法:發送語音主要是方便自己

重慶市心理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表示,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很高,而發送語音訊息的時間雖短,但對方的理解時間卻大幅增加,從這一角度看,很多情況下,發送語音雖然方便了自己,但卻浪費了對方的時間,甚至為別人帶來壓力和困擾。當然,這並不是要否認語音訊息,只是應該挑選合適的時機、合適的物件。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將軍郭(線民)曾寫過一篇短文《請不要隨便給我發微信語音訊息》,文中稱,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很容易在關鍵資訊之外夾雜著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聽語音的人不得不強迫自己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

語音資訊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資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訊息,我們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因此,需要用語音溝通之前,建議先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或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責任編輯:王靖遠

調查:這些情況下,最怕“語音訊息”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33位元市民,年齡從19歲~45歲不等,其中超過6成受訪者都表示,比起語音訊息,更願意收到文字消息,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很煩”收到語音訊息。

45歲的宋先生是沙區一家KTV的總經理,他說,下屬給自己發語音訊息只會給他帶來兩個印象:1、懶;2、 對他不尊重。

26歲的徐小姐是一名幼稚園老師,長期要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情況,她最怕家長髮語音訊息,尤其是大段大段的消息,聽起來費力,還容易讓自己很疲憊。

21歲的小肖在交通大學讀大三,他說,自己有次上課時,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友給自己發來一段語音訊息,他只得用文字轉換器點翻譯,內容竟然包含了“分手吧”等字樣,他恍惚了一節課之後重新收聽,才知道女友說的是“剛剛和XX分開了,準備自己去逛會。”

28歲的曉華(化名)在我市一家婚慶公司上班,她想吐槽的則是自己的領導:“他酷愛發語音,口音又重,我們經常聽不懂還不敢問,弄錯了就挨批評。”曉華說,後來她每次收到語音後,會用文字重複一遍領導表達的意思,讓他過目並確認再執行。

不少受訪者這表示,有時候在開會、談專案、上課等時刻,收到長段語音訊息心裡就會很著急和為難,此外,閱讀文字,可以隨時停下來再繼續,而語音自動播放如果中斷後,恢復收聽的時間成本和操作成本就高了很多,並且不能預覽、不能複製轉發、不能查找、不能“中斷點續播”。基於這些原因,許多受訪者都認為,朋友、同事之間最好不發語音,最適合語音交流的應該是愛人、孩子和父母。

專家說法:發送語音主要是方便自己

重慶市心理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表示,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很高,而發送語音訊息的時間雖短,但對方的理解時間卻大幅增加,從這一角度看,很多情況下,發送語音雖然方便了自己,但卻浪費了對方的時間,甚至為別人帶來壓力和困擾。當然,這並不是要否認語音訊息,只是應該挑選合適的時機、合適的物件。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將軍郭(線民)曾寫過一篇短文《請不要隨便給我發微信語音訊息》,文中稱,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很容易在關鍵資訊之外夾雜著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聽語音的人不得不強迫自己對所有內容照單全收。

語音資訊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資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訊息,我們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因此,需要用語音溝通之前,建議先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或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責任編輯:王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