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季度IPO資料大透視:券商龍頭中信證券僅2.55億元IPO承銷收入

據Wind資訊資料統計,自IPO大提速以來,2017年全年有408家公司成功IPO,而2018年一季度僅有35家公司成功IPO並上市,較去年同期顯著降速。在這35家新上市公司中,在主機板上市的有18家,占比51%,創業板上市10家,

占比29%,中小板數量最少,僅有7家,占比20%。

從IPO的公司低於來看,依然是發達沿海城市為主,廣東、浙江兩地區均有5家成功IPO,上海、四川及江蘇三地區均有4家,北京地區2家,其中最大的黑馬為四川省,西藏、貴州等西部省份受益於IPO扶貧,IPO亦表現不俗。

除了已經成功上市的,還有8家公司也將於近期進行網上發行以及上市,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藥明康得,被稱為“醫藥界的華為”,並且作為第一家回歸A股且以IPO的形式上市第一股,其意義重大。

另外尚有17家公司通過審核單尚未確定發行,獨角獸企業富士康通過IPO綠色通道迅速完成上會,但富士康預計發行股數以及募集資尚未公佈,另外南京證券的過會也預示著A股將再迎一家券商的上市。

從Wind資料統計來看,自2018年一季度,共有74家公司進入了發審委審核階段,其中通過發審委審核的公司有32家,占比43%;未通過的達到32家,占比43%,這也是新的發審委履職後從嚴審核的結果,同時取消審核7家,暫緩表決5家,總共占比14%。因為新的發審委的嚴格審核,導致眾多企業折戟發審會,今年以來整體過會率未達50%,這也是一季度僅有35家公司成功IPO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其中,成功過會的公司主機板的有18家,創業板有7家,中小板有7家,而從未過會的公司有42家,主機板有19家,創業板16家,中小板7家。從中可以看出,創業板在過會時的未通過率最高,高達69.57%,可以說發審委對於創業板的審核愈趨嚴格。

2017年中信證券以承銷210.99億元佔據榜首,廣發證券以177.14億元排名第二,

而國信證券以152.76億元列第3名,總共有7家承銷機構承銷金額超過百億。

而2018年一季度,伴隨著IPO的放緩,各大承銷保薦機構也面臨著無IPO可承銷的風險。今年一季度的榜首依然是中信證券,承銷金額達61.92億元,而第二第三已不再是廣發和國信了,分別為華泰聯合證券的57.04億元和中信建投的54.80億元;從承銷數量上來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和華泰聯合證券以4家名列榜首,招商證券為3家,海通證券和中金2家,其餘均為1家。

從整體來看,今年承銷機構承銷金額明顯低於去年,而另一方面,中信證券等龍頭券商依然佔據著IPO市場中的主導,未來承銷機構亦將會出現嚴重分化。

2018年一季度IPO 主承銷商承銷數量如下圖:

2017年廣發證券以12.47億元的IPO承銷收入居榜首,中信證券以12.4億元居次席,國金證券、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承銷收入都超過90億元。而在今年一季度,承銷機構收入可謂是出現斷大幅下跌,整個一季度承銷收入最高的為中信證券的2.55億元,其他機構都不超過2億元,收入不可謂不慘澹。

隨著IPO節奏的放緩,IPO銷機構將面臨巨大的考驗,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和殘酷,未來龍頭券商依然將保持更強的競爭力,而一些中小券商或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整個IPO承銷市場將會進一步分化。

版權聲明:

本資訊號除注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為雲掌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

招商證券為3家,海通證券和中金2家,其餘均為1家。

從整體來看,今年承銷機構承銷金額明顯低於去年,而另一方面,中信證券等龍頭券商依然佔據著IPO市場中的主導,未來承銷機構亦將會出現嚴重分化。

2018年一季度IPO 主承銷商承銷數量如下圖:

2017年廣發證券以12.47億元的IPO承銷收入居榜首,中信證券以12.4億元居次席,國金證券、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承銷收入都超過90億元。而在今年一季度,承銷機構收入可謂是出現斷大幅下跌,整個一季度承銷收入最高的為中信證券的2.55億元,其他機構都不超過2億元,收入不可謂不慘澹。

隨著IPO節奏的放緩,IPO銷機構將面臨巨大的考驗,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和殘酷,未來龍頭券商依然將保持更強的競爭力,而一些中小券商或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整個IPO承銷市場將會進一步分化。

版權聲明:

本資訊號除注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為雲掌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