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護考資料:消化系統考點整理

肝性腦病病人的護理

1.引起肝性腦病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其他常見的誘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血氨升高從而促發肝性腦病,大量排鉀利尿,大量放腹水,

高蛋白飲食,感染,使用利尿劑,安眠藥,鎮靜藥,便秘)

2.肝性腦病最早出現的是(性格和行為改變)

3.肝性腦病的分期(大家都要熟悉)

一期(前驅期):輕度性格改變和行為失常如欣快激動或淡漠,喜怒無常,衣冠不整,病人應答尚準確,但有時吐字不清且較緩慢,可有撲翼樣震顫,腦電圖多正常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識錯亂,睡眠障礙,行為失常為主,不能完成簡單的計算,言語不清,晝睡夜醒,

有撲翼樣震顫,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腦電圖特徵性異常,巴賓斯基征陽性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錯亂為主,大部分時間昏睡,可被喚醒,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覺,撲翼樣震顫可引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腦電圖異常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喪失,不能喚醒

4.為肝性腦病病人行灌腸可用(生理鹽水,弱酸性溶液),忌用(肥皂水,鹼性溶液)以免加重(肝性腦病症狀)

5.發生肝性腦病時為抑制腸道細菌內生長,

促進乳酸桿菌繁殖,減少氨的形成和吸收可應用(甲硝唑,新黴素)

6.為使腸內呈酸性,從而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而使用的藥物是(乳果糖)

7.常用的降氨藥物是(谷氨酸鈉,谷氨酸鉀)以(與游離氨結合形成穀氨醯胺從而降低血氨)。口服或靜滴(以支鏈氨基酸)為主的氨基酸混合液以(抑制大腦中假性神經遞質的形成)

8.應嚴密觀察肝性腦病病人(生命體征,

瞳孔大小,對光反射)等,觀察病人(思維及認知改變,識別意識障礙的程度)

9.當發生肝性腦病時應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忌用安眠藥及鎮靜藥物,防止感染,防止大量進液或輸液,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保持大便通暢)

10.肝性腦病病人應限制(蛋白質)攝入,供給足夠的(熱量和維生素),以(糖類)為主要食物,昏迷者忌食(蛋白質),可鼻飼或靜脈補充(葡萄糖)供給熱量,清醒後可逐步增加(蛋白)飲食,

最好給予(植物蛋白),顯著腹水應限制(水,鈉)攝入,水入量一般為尿量加(1000mg/d)

11.肝性腦病病人不宜應用的維生素是(維生素B6),原因是(可使多巴在周圍神經處轉化為多巴胺,影響多巴進入腦組織,減少中樞神經正常傳導遞質)

12.肝性腦病病人應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1.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急性膽管完全梗阻)和(化膿性☆禁☆感染)所致,(膽管結石)為最常見的梗阻因素

2.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起病(急驟),突發(劍突下或上腹部頂脹痛或絞痛),繼而(寒戰,高熱,噁心,嘔吐),有時在尚未出現黃疸之前已發生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狀,若未給予有效治療,繼而發展,出現(全身發紺,低血壓,休克),併發(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腎衰竭),對於本病的診斷,主要是在(charcot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的基礎上,又出現(休克和神經精神症狀),具備這五聯征即(reynolds五聯征)即可診斷

3.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病人行B超檢查可見(膽管內有結石影,近段擴張)

4.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最關鍵和最主要的治療原則是(抗休克的同時緊急手術解除膽道梗阻並減壓)

5.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術後病人適宜的飲食為(高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6.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術後出現膽汁性腹膜炎的表現為(嚴重腹痛,發熱)

7.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病人的主要護理措施包括(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和迴圈功能,觀察腹部體征和及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補液擴容,糾正水和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維持有效呼吸,解痙止痛,氧氣吸入)

膽石症病人的護理

1.膽囊結石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腹痛),常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夜間)後發作,疼痛部位位於(右上腹)呈(陣發性絞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伴有(噁心,嘔吐),病情嚴重的還會有(畏寒,發熱),部分患者可有(輕度黃疸)

2.膽囊結石病人可出現(墨菲征)陽性

3.膽管結石根據病因不同分為原發性膽管結石和繼發性膽管結石。原發性膽管結石是指(在膽管內形成的結石),以(膽色素結石或混合型結石)為主。繼發性膽管結石是指(結石來自於膽囊者),以(膽固醇結石)多見

2.膽管結石病人可出現charcot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

3.膽石症病人應給予(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肪的普通或半流質)飲食

4.膽絞痛發作時忌用(嗎啡)止痛,以免(膽道下端括約肌痙攣痙攣使膽道梗阻加重)

5.擬行膽腸吻合術者,術前3日口服(卡那黴素,甲硝唑)等,術前1日晚行(清潔灌腸)

6.膽石症病人每日肌注維生素K1以(糾正凝血功能障礙)

7.膽石症病人術後若出現(發熱,嚴重腹痛),可能為(膽汁滲漏)引起的膽汁性腹膜炎

8.膽石症病人術後應觀察排便情況,目的是(瞭解膽汁是否流入十二指腸)

9.改變體位或活動時注意T形管(水準高度不要超過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若T形管有阻塞應(用手由近向遠擠壓引流管或用少量無菌生理鹽水緩慢沖洗),忌(用力推注)

10.引流膽汁時若出現量過多是由於(膽總管下端不夠通暢),出現顏色過淡,過於稀薄是由於(肝功能不佳),出現渾濁是由於(感染),出現泥沙樣沉澱是由於(結石)

11.膽石症術後12-14天,若無特殊情況,可考慮拔管,拔管指征為(黃疸消退,無腹痛及發熱,大便顏色正常,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顏色呈透明金黃色,無膿液,結石,沉渣)就可以考慮拔管,拔管前應行(試驗性夾管),即拔管前(先在飯前,飯後各夾管1小時),拔管前1-2天(全日夾管),若(無腹痛,腹脹,發熱,黃疸),說明(膽總管通暢),可給予拔管

12.膽石症術後放置T形管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膽汁和減壓)

腹外疝病人的護理

1.疝最多發生於(腹部),尤以(腹外疝)多見,其中以(腹股溝斜疝)發病率最高

2.疝內容物最多見的是(小腸)

3.腹外疝發病的兩個主要原因是(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力增高)

4.易發性斜疝的主要表現為(除腹股溝區有腫塊和偶有脹痛外,並無其他症狀,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時出現腫塊,平臥休息時用手將腫塊推送向腹腔回納而消失)

5.難複性斜疝的主要表現為(除脹痛稍重外,主要特點是疝塊不能完全回納)

6.嵌頓性疝多發生於(斜疝),其主要原因為(強體力勞動或用力排便等使腹內壓驟增),主要表現為(疝塊突然增大,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納)

7.絞窄性疝的主要原因是(嵌頓未能及時解除,腸管及腸系膜受壓程度不斷加重,使動脈血流減少,最後導致全阻斷),臨床表現多較嚴重,因(疝內容物發生感染,侵及周圍組織)會引起(疝塊局部軟組織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膿毒血症)

8.腹股溝直疝是指(病人站立時,在腹股溝內側端,恥骨結節外上方出現一半球形腫塊,不伴有疼痛和其他症狀,因疝囊頸寬大,平臥後腫塊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進入陰囊)故(極少發生嵌頓),常見於(老年體弱者)

9.絞窄性疝和嵌頓性疝的主要區別在於(疝內容物有無血運障礙)

10.嬰幼兒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歲以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可採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深環)以(防止疝塊突出)

11.腹外疝手法復位後必須(嚴密觀察腹痛體征),一旦出現(腹膜炎或腸梗阻)的表現,應儘早手術探查,絞窄性疝因(疝內容物已經發生壞死),更需手術治療

12.腹外疝病人行手術治療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難)等(腹壓升高)因素者,均應給予對症處理

13.腹外疝病人術後應取(平臥位,膝下墊一軟枕,使髖關節微屈),以(鬆弛腹股溝切口張力和減少腹腔內壓力)

14.採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後病人一般(術後次日)即可離床活動

15.腹外疝術後為防止陰囊水腫可採用的方法是(術後用丁字帶托起陰囊)

16.腹外疝病人術後(3個月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提舉重物),避免(腹內壓升高)的因素,注意(保暖)以防止(受涼)而引起(咳嗽),保持(排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肛瘺病人的護理

1.肛瘺的最常見的病因是(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2.肛瘺的主要表現有(疼痛且多為隱痛不適,瘺口經常有膿液排出,肛瘺引流不暢時,膿液聚積,毒素吸收可引起發熱,頭痛,乏力等,瘺口排出的膿液刺激肛周皮膚,使肛門部潮濕,瘙癢)

3.肛瘺病人應保持(大便通暢),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水,進食水果蔬菜),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術後第二天每日早晚及便後(1:5000高錳酸鉀溶液)溫水坐浴,定期進行直腸指診以及時觀察傷口癒合情況,為防止肛門狹窄術後(5-10天內)可(用示指擴肛)

膽道蛔蟲病病人的護理

1.膽道蛔蟲症的特點是(症狀和體征不符)

2.膽道蛔蟲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突發劍突下鑽頂樣劇痛,發作時輾轉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可伴有噁心,嘔吐)

3.膽道蛔蟲症首選的檢查方法是(B超)

4.膽道蛔蟲症的治療原則有(解痙鎮痛,利膽驅蟲,控制感染)

5.驅蟲治療最好在(症狀緩解期)進行

6.驅蟲藥應(清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服用

一次看不完可以先收藏,有任何不懂的問題或者建議都可以留言給我們,我們會為你奉上專業的解答。如果這些考點對備考有幫助,別忘了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同學。

• end •

對於本病的診斷,主要是在(charcot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的基礎上,又出現(休克和神經精神症狀),具備這五聯征即(reynolds五聯征)即可診斷

3.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病人行B超檢查可見(膽管內有結石影,近段擴張)

4.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最關鍵和最主要的治療原則是(抗休克的同時緊急手術解除膽道梗阻並減壓)

5.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術後病人適宜的飲食為(高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6.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術後出現膽汁性腹膜炎的表現為(嚴重腹痛,發熱)

7.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病人的主要護理措施包括(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和迴圈功能,觀察腹部體征和及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補液擴容,糾正水和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維持有效呼吸,解痙止痛,氧氣吸入)

膽石症病人的護理

1.膽囊結石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腹痛),常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夜間)後發作,疼痛部位位於(右上腹)呈(陣發性絞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伴有(噁心,嘔吐),病情嚴重的還會有(畏寒,發熱),部分患者可有(輕度黃疸)

2.膽囊結石病人可出現(墨菲征)陽性

3.膽管結石根據病因不同分為原發性膽管結石和繼發性膽管結石。原發性膽管結石是指(在膽管內形成的結石),以(膽色素結石或混合型結石)為主。繼發性膽管結石是指(結石來自於膽囊者),以(膽固醇結石)多見

2.膽管結石病人可出現charcot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

3.膽石症病人應給予(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肪的普通或半流質)飲食

4.膽絞痛發作時忌用(嗎啡)止痛,以免(膽道下端括約肌痙攣痙攣使膽道梗阻加重)

5.擬行膽腸吻合術者,術前3日口服(卡那黴素,甲硝唑)等,術前1日晚行(清潔灌腸)

6.膽石症病人每日肌注維生素K1以(糾正凝血功能障礙)

7.膽石症病人術後若出現(發熱,嚴重腹痛),可能為(膽汁滲漏)引起的膽汁性腹膜炎

8.膽石症病人術後應觀察排便情況,目的是(瞭解膽汁是否流入十二指腸)

9.改變體位或活動時注意T形管(水準高度不要超過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若T形管有阻塞應(用手由近向遠擠壓引流管或用少量無菌生理鹽水緩慢沖洗),忌(用力推注)

10.引流膽汁時若出現量過多是由於(膽總管下端不夠通暢),出現顏色過淡,過於稀薄是由於(肝功能不佳),出現渾濁是由於(感染),出現泥沙樣沉澱是由於(結石)

11.膽石症術後12-14天,若無特殊情況,可考慮拔管,拔管指征為(黃疸消退,無腹痛及發熱,大便顏色正常,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顏色呈透明金黃色,無膿液,結石,沉渣)就可以考慮拔管,拔管前應行(試驗性夾管),即拔管前(先在飯前,飯後各夾管1小時),拔管前1-2天(全日夾管),若(無腹痛,腹脹,發熱,黃疸),說明(膽總管通暢),可給予拔管

12.膽石症術後放置T形管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膽汁和減壓)

腹外疝病人的護理

1.疝最多發生於(腹部),尤以(腹外疝)多見,其中以(腹股溝斜疝)發病率最高

2.疝內容物最多見的是(小腸)

3.腹外疝發病的兩個主要原因是(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力增高)

4.易發性斜疝的主要表現為(除腹股溝區有腫塊和偶有脹痛外,並無其他症狀,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時出現腫塊,平臥休息時用手將腫塊推送向腹腔回納而消失)

5.難複性斜疝的主要表現為(除脹痛稍重外,主要特點是疝塊不能完全回納)

6.嵌頓性疝多發生於(斜疝),其主要原因為(強體力勞動或用力排便等使腹內壓驟增),主要表現為(疝塊突然增大,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納)

7.絞窄性疝的主要原因是(嵌頓未能及時解除,腸管及腸系膜受壓程度不斷加重,使動脈血流減少,最後導致全阻斷),臨床表現多較嚴重,因(疝內容物發生感染,侵及周圍組織)會引起(疝塊局部軟組織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膿毒血症)

8.腹股溝直疝是指(病人站立時,在腹股溝內側端,恥骨結節外上方出現一半球形腫塊,不伴有疼痛和其他症狀,因疝囊頸寬大,平臥後腫塊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進入陰囊)故(極少發生嵌頓),常見於(老年體弱者)

9.絞窄性疝和嵌頓性疝的主要區別在於(疝內容物有無血運障礙)

10.嬰幼兒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歲以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可採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深環)以(防止疝塊突出)

11.腹外疝手法復位後必須(嚴密觀察腹痛體征),一旦出現(腹膜炎或腸梗阻)的表現,應儘早手術探查,絞窄性疝因(疝內容物已經發生壞死),更需手術治療

12.腹外疝病人行手術治療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難)等(腹壓升高)因素者,均應給予對症處理

13.腹外疝病人術後應取(平臥位,膝下墊一軟枕,使髖關節微屈),以(鬆弛腹股溝切口張力和減少腹腔內壓力)

14.採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後病人一般(術後次日)即可離床活動

15.腹外疝術後為防止陰囊水腫可採用的方法是(術後用丁字帶托起陰囊)

16.腹外疝病人術後(3個月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提舉重物),避免(腹內壓升高)的因素,注意(保暖)以防止(受涼)而引起(咳嗽),保持(排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肛瘺病人的護理

1.肛瘺的最常見的病因是(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2.肛瘺的主要表現有(疼痛且多為隱痛不適,瘺口經常有膿液排出,肛瘺引流不暢時,膿液聚積,毒素吸收可引起發熱,頭痛,乏力等,瘺口排出的膿液刺激肛周皮膚,使肛門部潮濕,瘙癢)

3.肛瘺病人應保持(大便通暢),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水,進食水果蔬菜),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術後第二天每日早晚及便後(1:5000高錳酸鉀溶液)溫水坐浴,定期進行直腸指診以及時觀察傷口癒合情況,為防止肛門狹窄術後(5-10天內)可(用示指擴肛)

膽道蛔蟲病病人的護理

1.膽道蛔蟲症的特點是(症狀和體征不符)

2.膽道蛔蟲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突發劍突下鑽頂樣劇痛,發作時輾轉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可伴有噁心,嘔吐)

3.膽道蛔蟲症首選的檢查方法是(B超)

4.膽道蛔蟲症的治療原則有(解痙鎮痛,利膽驅蟲,控制感染)

5.驅蟲治療最好在(症狀緩解期)進行

6.驅蟲藥應(清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服用

一次看不完可以先收藏,有任何不懂的問題或者建議都可以留言給我們,我們會為你奉上專業的解答。如果這些考點對備考有幫助,別忘了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同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