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事實勝於雄辯 滴滴外賣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 釘科技述評 ]從出行到外賣,滴滴開始了縱向擴張到橫向擴張的跨越。縱向垂直擴張是為了鍛造核心能力和競爭壁壘,橫向生態擴張則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空間。與美團的迎面相撞,

是滴滴橫向擴張的自然結果。但滴滴與美團在各自垂直領域建立的競爭壁壘高度並不相同,這也造成滴滴外賣成功的概率要大於美團打車成功的概率。當然,滴滴外賣的業務發展邏輯並非局限於和美團的博弈,而是滴滴從工具平臺向生態平臺演進的內在要求。

滴滴外賣的合理邏輯

有人認為,滴滴做外賣是對美團做網約車的一次反擊,或者是其拱衛核心業務的一次戰略防禦。當然,從客觀效果上看,戰略防禦的效果肯定是起到了,但筆者認為,僅僅這樣定義滴滴的思路顯然還是小看了滴滴的戰略發展格局。

對美團形成打擊是客觀效果,但絕非滴滴的戰略初衷。換言之,滴滴做外賣,實際上有著其內在的合理發展邏輯。

從出行到外賣,滴滴的出發點並不是擊敗美團,而是實現橫向擴張。與美團的迎面相撞,只是這樣的生態擴張過程中的一次遭遇戰。

這樣的演進,是幾乎所有成功互聯網公司的戰略發展路徑。比如,百度從最開始的定位於一個互聯網搜索的工具,到後來也會深度介入視頻、旅遊、外賣等內容和服務領域,成為連接人與資訊、服務的互聯網超級平臺。微信從最開始定位于熟人社交的移動工具,

演變成包括公眾號、錢包服務、小程式在內的“連接一切”的超級APP。

賦予產品強烈的工具屬性,在產品發展的早期是必要的,因為這會快速有效的切入市場,獲取目標使用者。

滴滴目前已經不是一款單純的工具產品,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出行平臺,涵蓋了計程車、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共用單車等所有出行場景,搭建了高效智慧的運輸服務網路,

因此可以說有了相當高的競爭壁壘。

所以,從出行到外賣,是滴滴橫向擴張的內在要求。至於為什麼選擇外賣而不是其他領域,是因為外賣與出行工具結合的最緊密,相對來說也是最容易切入的服務場景。

實際上,從出行到外賣並不是一次冒險嘗試,而是已經被驗證了的成功模式。滴滴的全球競爭對手Uber在更早前就已經深度介入了外賣業務。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

UberEats業務已經在45座城市中實現了盈利,去年第四季度UberEats業務貢獻了11億美元收入,占Uber公司總收入的10%。

中國市場滴滴外賣也初戰告捷。滴滴在無錫的外賣業務4月1日上線試運營,4月9日就實現了日訂單33.4萬單,位居市場第一。

滴滴外賣在無錫取得市場第一

Uber和滴滴的戰略實踐說明,從出行到外賣,不是簡單的業務拓展,而是一次能夠釋放強大運輸效能的擴張。

因此綜合分析來看,滴滴外賣的出現,絕非來自於“打擊美團”這樣的表面目標,而是滴滴自身運輸網路服務橫向延展的結果。

滴滴外賣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戰略發展路徑沒有問題,接下來關鍵就要看滴滴的資源狀況、執行力以及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了。從這三個方向來分析,滴滴外賣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首先,從資源端來看,滴滴具備外賣行業所需的所有基礎能力。

技術能力上,這顯然是滴滴的擅長,多年來其在網約車市場積累了六大技術能力:一是供需預測的能力,二是LBS挖掘能力,三是時空價值評估能力,四是等單時長預估能力,五是評分系統,六是路線規劃能力。這樣的系統技術能力完全可以複製到外賣業務上。

從用戶獲取能力來看,滴滴平臺2017年全年為全國400多個城市的4.5億用戶,提供了超過74.3億次的移動出行服務(不含單車及車主服務)。擁有如此大體量的用戶群體,讓滴滴只需在App上增加一個外賣業務入口,就可能催生海量的外賣訂單。

資金方面滴滴也無虞。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宣佈完成一輪40億美元股權融資,融資完成後,媒體報導稱滴滴僅現金儲備達到140億美元。即便是與美團打一場補貼戰,滴滴的資金也更加充裕。

其次,從執行力方面看,即便是地推的重模式對滴滴而言並不陌生。

從招募騎手到發展商家,從無錫市場的成果來看,滴滴外賣團隊都完成的十分出色。9天就攻破美團、餓了麼把持的外賣市場,躍升無錫市場第一,滴滴外賣團隊的執行力毋庸置疑。無錫的成功模式還將快速複製,按照滴滴方面披露的資訊,接下來南京、長沙、福州、濟南、寧波、溫州、成都和廈門等城市的外賣業務都會逐步開通,這也是滴滴外賣高效執行力的體現。

最後,從市場競爭格局看,外賣市場的壁壘相對網約車市場來說更低。

外賣市場遠沒有達到一家獨大的局面。Analysys易觀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全年餓了麼與百度外賣的交易份額總和達50.6%,美團外賣占比則達41.8%。這意味著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麼+百度外賣,都沒有顯現出一方壓倒性的優勢。用戶對外賣平臺選擇更加多元化,這留給了滴滴外賣很大的市場機會。

外賣市場沒有呈現一家獨大的格局

滴滴外賣在無錫市場的成功也表明,美團外賣們構築的競爭壁壘並不高。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深有感觸地在朋友圈談到,補貼可以測試對方防禦的深度,可以超過對方市場份額打穿對方。

在技術、資金、用戶等資源能力以及業務執行力上,滴滴外賣都沒有短板,而外賣市場格局並沒有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無錫市場的測試也顯示此前的外賣格局並不難擊穿。所以綜合分析來看,滴滴外賣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滴滴的未來猜想

在筆者看來,進入外賣市場,對滴滴而言,會是一個發展分水嶺。

從計程車領域切入的滴滴,此前一直在網約車領域做縱向的擴張,先後將業務延展至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細分領域,並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出行平臺。

在外賣之前,滴滴並沒有跳脫出出行工具的圈子。但外賣業務的誕生,意味著滴滴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那就是橫向的擴張階段。

外賣是生活服務的典型場景,滴滴率先切入與出行密切相關的外賣業務,合情合理。但筆者認為,外賣只是滴滴橫向擴張的起點,未來只要是與出行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的生活服務,都可能是滴滴業務延展的領域。

當然,筆者認為,滴滴應該不會親自去做所有的與出行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務,而是會有重點的選擇某幾個領域深度介入,其他業務更多的還是通過開放聚合的方式來納入滴滴服務。

金融、物流是商業社會的基礎設施,出行則是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以出行能力為基礎設施,為使用者提供多樣化的生活服務,不僅打破了工具性軟體“用完即走”的不利局面,極大增強了用戶粘性,同時也為商業模式的擴展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在滴滴成長的歷程中,遭遇過很多強勁的對手和太多慘烈的競爭,但都沒有阻止滴滴成長為一家估值逼近600億元美金的巨頭。橫向擴張必然會遭遇跨界對手,偉大企業都是在競爭中塑造的,進化為一家平臺型企業是滴滴可預見的未來,美團們恐怕是阻擋不了的。

(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注明出處)

Uber和滴滴的戰略實踐說明,從出行到外賣,不是簡單的業務拓展,而是一次能夠釋放強大運輸效能的擴張。

因此綜合分析來看,滴滴外賣的出現,絕非來自於“打擊美團”這樣的表面目標,而是滴滴自身運輸網路服務橫向延展的結果。

滴滴外賣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戰略發展路徑沒有問題,接下來關鍵就要看滴滴的資源狀況、執行力以及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了。從這三個方向來分析,滴滴外賣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首先,從資源端來看,滴滴具備外賣行業所需的所有基礎能力。

技術能力上,這顯然是滴滴的擅長,多年來其在網約車市場積累了六大技術能力:一是供需預測的能力,二是LBS挖掘能力,三是時空價值評估能力,四是等單時長預估能力,五是評分系統,六是路線規劃能力。這樣的系統技術能力完全可以複製到外賣業務上。

從用戶獲取能力來看,滴滴平臺2017年全年為全國400多個城市的4.5億用戶,提供了超過74.3億次的移動出行服務(不含單車及車主服務)。擁有如此大體量的用戶群體,讓滴滴只需在App上增加一個外賣業務入口,就可能催生海量的外賣訂單。

資金方面滴滴也無虞。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宣佈完成一輪40億美元股權融資,融資完成後,媒體報導稱滴滴僅現金儲備達到140億美元。即便是與美團打一場補貼戰,滴滴的資金也更加充裕。

其次,從執行力方面看,即便是地推的重模式對滴滴而言並不陌生。

從招募騎手到發展商家,從無錫市場的成果來看,滴滴外賣團隊都完成的十分出色。9天就攻破美團、餓了麼把持的外賣市場,躍升無錫市場第一,滴滴外賣團隊的執行力毋庸置疑。無錫的成功模式還將快速複製,按照滴滴方面披露的資訊,接下來南京、長沙、福州、濟南、寧波、溫州、成都和廈門等城市的外賣業務都會逐步開通,這也是滴滴外賣高效執行力的體現。

最後,從市場競爭格局看,外賣市場的壁壘相對網約車市場來說更低。

外賣市場遠沒有達到一家獨大的局面。Analysys易觀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全年餓了麼與百度外賣的交易份額總和達50.6%,美團外賣占比則達41.8%。這意味著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麼+百度外賣,都沒有顯現出一方壓倒性的優勢。用戶對外賣平臺選擇更加多元化,這留給了滴滴外賣很大的市場機會。

外賣市場沒有呈現一家獨大的格局

滴滴外賣在無錫市場的成功也表明,美團外賣們構築的競爭壁壘並不高。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深有感觸地在朋友圈談到,補貼可以測試對方防禦的深度,可以超過對方市場份額打穿對方。

在技術、資金、用戶等資源能力以及業務執行力上,滴滴外賣都沒有短板,而外賣市場格局並沒有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無錫市場的測試也顯示此前的外賣格局並不難擊穿。所以綜合分析來看,滴滴外賣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滴滴的未來猜想

在筆者看來,進入外賣市場,對滴滴而言,會是一個發展分水嶺。

從計程車領域切入的滴滴,此前一直在網約車領域做縱向的擴張,先後將業務延展至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細分領域,並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出行平臺。

在外賣之前,滴滴並沒有跳脫出出行工具的圈子。但外賣業務的誕生,意味著滴滴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那就是橫向的擴張階段。

外賣是生活服務的典型場景,滴滴率先切入與出行密切相關的外賣業務,合情合理。但筆者認為,外賣只是滴滴橫向擴張的起點,未來只要是與出行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的生活服務,都可能是滴滴業務延展的領域。

當然,筆者認為,滴滴應該不會親自去做所有的與出行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務,而是會有重點的選擇某幾個領域深度介入,其他業務更多的還是通過開放聚合的方式來納入滴滴服務。

金融、物流是商業社會的基礎設施,出行則是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以出行能力為基礎設施,為使用者提供多樣化的生活服務,不僅打破了工具性軟體“用完即走”的不利局面,極大增強了用戶粘性,同時也為商業模式的擴展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在滴滴成長的歷程中,遭遇過很多強勁的對手和太多慘烈的競爭,但都沒有阻止滴滴成長為一家估值逼近600億元美金的巨頭。橫向擴張必然會遭遇跨界對手,偉大企業都是在競爭中塑造的,進化為一家平臺型企業是滴滴可預見的未來,美團們恐怕是阻擋不了的。

(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