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期間日本幾次想和國民政府談和,為什麼蔣介石都沒有答應?

日本帝國主義挑起太平洋戰爭時,為了從泥足深陷的中日戰爭中解脫出來,全力對付太平洋戰場上的英、美,就妄圖把中國拉向日本一邊,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對英、美作戰,

從而進一步加緊了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的活動。

太平洋戰爭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的1941年11月15日,日本在制訂的《關於促進結束對美、英、荷、蔣戰爭草案》中,就提出如下方針:利用形勢發展,尤其是作戰成果,抓住有利時機,採取積極措施,促使重慶政府屈服。

12月10日,日本參謀本部鑒於太平洋戰爭進展極為順利,當即著手研究“對重慶工作”。18日,在日本參謀本部部長會議上,重慶問題作為緊急議題被提出。議題的內容是,加強“重慶屈服工作”,“特別是抓住進攻南方要域告一段落的時機使工作取得成功”。

日軍屠戮平民

為加緊使“重慶屈服工作”,1941年12月24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作了如下決定:(1)首先設置對重慶諜報路線。由大本營陸軍部負責,有關部門協助。該工作僅限偵知重慶方面動向,概不涉及屈服條件等。為此,應採取利用中國要人及其他外國人等措施。(2)通過帝國取得的戰果及對其要害部門的強大壓力,乘重慶方面動搖適時由諜報工作轉為屈服工作。其時機、方法由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決定。

日本對於促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工作,開始估計比較樂觀。它認為對英、美初戰的勝利,將使蔣介石政權發生動搖,重慶國民政府就會屈服投降。殊不知這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這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政府的對日宣戰,對國民黨內部的親日勢力無疑是一沉重打擊,扼制了他們的投降活動。其次,美國對日宣戰後,更需要依靠中國抗戰,把大批日軍繼續拖在中國戰場上,

以利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決戰。

日軍在東南亞

為此,它除在軍事上、經濟上援助中國外,還需要同中國進行直接的軍事合作。這使重慶國民政府堅定了依靠英、美期待勝利的思想。即使日本一再誘降,重慶國民政府也不會輕易就範。

這正如1942年3月9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做出的《對各國可能採取的策略、動向的判斷》中所分析的:“重慶政權抗戰力量雖漸低落,其財政經濟狀況亦甚緊迫,但以其黨及軍隊之威力為背景,尚能堅持強韌的抗日意識,且因期待反軸心陣營的最後勝利,尚不至放棄抗戰意志。而最近與蘇聯之合作愈益加強,並與印度民族謀求接近,此等動向,均可認為力圖促成抗日陣營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