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望山知氣,形巒是理氣的前提,窮山惡水無須理氣也知道凶多吉少?

風水學術包括形巒、理氣兩大部分。形巒是理氣的前提,窮山惡水無須理氣也知道凶多吉少。

如果說理氣學是高深的理論,形巒學則是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見聞。形巒千變萬化不可專執于書本,

要知道書雖有千種,但道理只有一個。有些書甚至故意神乎其神,花架子一大堆可用的東西卻少之又少。其實群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

一、論五山

看山水的目的就是尋找地土的氣脈,古訓有童、斷、石、過、獨五山不可用,童山成山年代相對較近,

地土較溥,草木不蔥,滿山頑石未經風化,密度太高地氣無法穿透。斷山被人工挖掘而切斷了氣脈,或自然形成深陷的陝穀,斷崖氣脈因此中斷不能首尾相顧。石山則較之童山尤甚,山體全部是石頭頑固不化。過山指的起伏綿延的山脈中間部位,氣順從山脈而行向他處,就象途中過客沒有歸藏凝止的跡象。獨山是群山之中獨有一座與四周諸山距離較遠的山,形單影隻,
孤獨無援所以地氣稀薄,如性情古怪之人不合群體,吉凶不可預知,所以視為無情。此五種山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達到氣行而止,歸藏凝聚的目的,所以選擇穴地以此不宜。但有些特殊情況卻又另當別論。如滿山不見生機的石山,獨有一處夾縫中藏土且草木繁茂,正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自然為地氣連通之處,則不可棄之不取。又如獨山若在平原之地沃野千里,一峰獨秀,
高瞻遠矚,自成威儀則必然是地氣從四面彙聚拱托氣旺土升的原故,用之必有真穴。

二、論穴場

一般情況穴場不可選擇在深山老林人跡罕致之地,和斷層跌跌的懸崖峭壁之間,此為純陰和純陽之地,陰陽不得中和,無以生化(古今大多數名士的祖墳均在丘陵和平原地帶)。

穴場群山的山體要大體相稱,坐山要視野開闊無大山壓逼,來脈長遠起伏均勻而至穴場收伏綿盡。坐山最宜得水放光,環抱映照,四面諸山,整齊美觀,成親倚拱朝之勢。四周沒有突然聳起而昂視的高峰、陡崖,山體均無坍塌和崩蝕等惡形,或山頭向外扭轉似離去之意,或成反弓背對坐山,或與坐山直沖等均視為無情。群山圍合的空間,四面完整無缺者為吉,
只求親順而不必爭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諸山的高矮。凡穴場要山明水秀,草木茂盛,鳥語花香,土的氣味芬芳幹濕得宜。土質純淨成五色狀尤佳,質地不硬不軟以建築地基學上稱的四類粘性土為最好。這種土水泡不成糊狀,曬乾不成粉沫,結塊用肉眼能認出極為細小的氣孔,重量在一立米約1.4噸左右。這種土最有利於地氣的流通和蘊藏。

水要清澈明亮,水流平緩,不陡轉,不飛泄,遠近適宜,距離不大於坐山高度為上等。如是河流則要屈曲迂回,不宜直來直去,要圍合如人張臂環抱,來水口謂之天門是財祿的來源之處,要清晰可同見。去水口謂之地戶是財祿的儲藏之地,要有山體隱蔽,不可一眼便能望穿,走近去水口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水以流向東南方為上吉之水。如是池塘,水庫之類形狀宜方,圓,或半月形,坐山不能與其尖角相對,水與坐山成相倚之勢。水域的面積和深淺宜與山體的大小相稱,且四時不涸,漲水時最高水位也不會漫至山腳,而且水質要好,渾黑腥臭者為凶水,若為赤紅色大凶,證明周圍諸山土質中含有害物質,此地切不可為穴場。

若能把握這些原則,再去爬山涉水也就有一定的意義了。

三、點真穴

俗話說陽宅在一片,陰宅在一線,可見陰宅點穴要有一定的功底方可為之。否則費千辛萬苦尋到了一個穴場,卻因點穴不真而前功盡棄。下面就針對陰穴為重點討論。

氣在地下和人體一樣也是呼吸和流通的,可以把山體之間看成是一個大的連通器。(說起“連通器”一般人都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將其原理深入研究,並將其與風水氣脈連系在一起)。

氣層的厚度一般在山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細緻觀察不難發現,凡大山三分之一以下部位的植物要比以上部位的植物茂盛,而且越到山頂則越見稀疏矮小。春夏之季起山霧時,也從這些部位開始彌漫。這些現象與地下氣場的關係是分不開的。所以點穴的平面高度不宜高於山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否則點到了真穴由於氣場不穩定也不會發跡長遠。在這個大的原則下,再視山水的具體情況而定,山勢和水域面積大,且坐山和水域距離較遠的點穴宜稍高。山勢和水域面積小,且坐山與水域較近的點穴宜稍低,但要注意漲水時不能浸入穴位,最好保持在五到十米的高度為宜。以上是平面上的界定。穴位在山體剖面上的最佳位置,仍然可以用連通器的原理來進行分析。大凡有山泉流出的地方,必定是因為地氣洩漏的原因。山脈綿伏的山坡,局部稍有隆起之處,必是氣旺而土升的結果。兩個山頭交會而形成平緩舒展的山坳,必定是地氣從兩面彙聚的收容之所。同山之間獨見一處,植物生長比其它部位要茂盛,則必定是因為地氣較強的原故。如果懂得了這些道理,點穴時就不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另外還有一些特定環境選擇上的技巧,四周群山大,獨取中間小。四周群山小,獨取中間大。山多水少取其水,水多山少取其山。陰中取陽,陽中取陰。這幾句的原理說明白了,就是動中取靜,靜中取動的含義。這個理論在納甲預測中用得最多,而且準確率也極高。

確定了穴位,為了檢查地質情況還有最後五件事,一看、二聞、三嘗、四敲、五聽。一、看土質好壞,(以前面介紹的土質為最好),看穴地是否過於當風,看是否會被山水沖涮,有則不宜。二、聞土味是否清香,若有腥臭等怪味則不宜。三、用舌尖嘗土若甘甜為上等,咸辛為中等,酸苦為下等,下等之土則不宜。四、用木棒撞擊地面,聽聲音則可判斷地下是否有溶洞,有則不宜。五、俯身伏地而聽,看地下是否有暗流的聲音,有則不宜。此五件事須認真對待,以防因小失大而功虧一簣。

確定了穴位還要理氣立向,點真穴以收地下之陰氣,辨天星以收地上之陽氣,調理陰陽中和才能使穴中亡人,得到天人合一福澤子孫後代。

水要清澈明亮,水流平緩,不陡轉,不飛泄,遠近適宜,距離不大於坐山高度為上等。如是河流則要屈曲迂回,不宜直來直去,要圍合如人張臂環抱,來水口謂之天門是財祿的來源之處,要清晰可同見。去水口謂之地戶是財祿的儲藏之地,要有山體隱蔽,不可一眼便能望穿,走近去水口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水以流向東南方為上吉之水。如是池塘,水庫之類形狀宜方,圓,或半月形,坐山不能與其尖角相對,水與坐山成相倚之勢。水域的面積和深淺宜與山體的大小相稱,且四時不涸,漲水時最高水位也不會漫至山腳,而且水質要好,渾黑腥臭者為凶水,若為赤紅色大凶,證明周圍諸山土質中含有害物質,此地切不可為穴場。

若能把握這些原則,再去爬山涉水也就有一定的意義了。

三、點真穴

俗話說陽宅在一片,陰宅在一線,可見陰宅點穴要有一定的功底方可為之。否則費千辛萬苦尋到了一個穴場,卻因點穴不真而前功盡棄。下面就針對陰穴為重點討論。

氣在地下和人體一樣也是呼吸和流通的,可以把山體之間看成是一個大的連通器。(說起“連通器”一般人都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將其原理深入研究,並將其與風水氣脈連系在一起)。

氣層的厚度一般在山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細緻觀察不難發現,凡大山三分之一以下部位的植物要比以上部位的植物茂盛,而且越到山頂則越見稀疏矮小。春夏之季起山霧時,也從這些部位開始彌漫。這些現象與地下氣場的關係是分不開的。所以點穴的平面高度不宜高於山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否則點到了真穴由於氣場不穩定也不會發跡長遠。在這個大的原則下,再視山水的具體情況而定,山勢和水域面積大,且坐山和水域距離較遠的點穴宜稍高。山勢和水域面積小,且坐山與水域較近的點穴宜稍低,但要注意漲水時不能浸入穴位,最好保持在五到十米的高度為宜。以上是平面上的界定。穴位在山體剖面上的最佳位置,仍然可以用連通器的原理來進行分析。大凡有山泉流出的地方,必定是因為地氣洩漏的原因。山脈綿伏的山坡,局部稍有隆起之處,必是氣旺而土升的結果。兩個山頭交會而形成平緩舒展的山坳,必定是地氣從兩面彙聚的收容之所。同山之間獨見一處,植物生長比其它部位要茂盛,則必定是因為地氣較強的原故。如果懂得了這些道理,點穴時就不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另外還有一些特定環境選擇上的技巧,四周群山大,獨取中間小。四周群山小,獨取中間大。山多水少取其水,水多山少取其山。陰中取陽,陽中取陰。這幾句的原理說明白了,就是動中取靜,靜中取動的含義。這個理論在納甲預測中用得最多,而且準確率也極高。

確定了穴位,為了檢查地質情況還有最後五件事,一看、二聞、三嘗、四敲、五聽。一、看土質好壞,(以前面介紹的土質為最好),看穴地是否過於當風,看是否會被山水沖涮,有則不宜。二、聞土味是否清香,若有腥臭等怪味則不宜。三、用舌尖嘗土若甘甜為上等,咸辛為中等,酸苦為下等,下等之土則不宜。四、用木棒撞擊地面,聽聲音則可判斷地下是否有溶洞,有則不宜。五、俯身伏地而聽,看地下是否有暗流的聲音,有則不宜。此五件事須認真對待,以防因小失大而功虧一簣。

確定了穴位還要理氣立向,點真穴以收地下之陰氣,辨天星以收地上之陽氣,調理陰陽中和才能使穴中亡人,得到天人合一福澤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