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拉松春運日”熱鬧背後需冷靜思考 馬拉松熱度不能靠虛火

一個週末全國有超過50場跑步賽事,參賽人數逾25萬,

這就是2018年第一個“馬拉松週末”給出的驚人資料。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昨天,全國範圍內至少有43場路跑賽事鳴槍開跑,“馬拉松春運日”這樣的戲稱也並不過分,跑友群裡都在調侃一句話:“跑友都不夠用了。”但在馬拉松賽事火爆的背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去泡沫、滅虛火,才能讓專案更加健康、積極地發展下去。

賽事同質 冷熱不均

去年田協發佈的《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中,全年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規模)達1102場,

賽事最多的一天是去年的9月24日,那一天全國有43場各種各樣的路跑賽。今年國內的第一個“馬拉松周日”,也就是昨天,馬拉松、垂直跑、越野跑等各種跑賽多達43場,已經與去年的“峰值”持平。回顧之前幾年的資料,2011年全國只有22場馬拉松比賽,2012年增加到33場,2013年39場,2014年這個數字增加到51場。近兩年,國內的馬拉松熱呈現井噴態勢,2015年全國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一共有134場,
數量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多。2016年為328場,2017年達到1102場。7年間,馬拉松相關賽事總量翻了50倍之多,年均增長率達到120%。

賽事數量不斷增加,說明了路跑運動在國內發展勢頭良好。但這些比賽的熱度差異巨大,有的比賽報不上名,有的比賽報不滿人。像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重慶國際馬拉松、武漢馬拉松等賽事都設有報名門檻,年年都要抽籤,中簽率也並不高,想參加比賽有時還真需要一些運氣。

但也有其他一些賽事經常是參賽人數報不滿,有的比賽注明是要抽籤,實際上只要報名的基本上都能中簽,只要交費就能去。

冷熱不均的現象與賽事的同質化嚴重有關。在昨天舉行的各項路跑賽事中,名稱中帶有“國際”、“半程”、“全程”等字樣的比賽就超過了半數。賽事同質化嚴重,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許多賽事吸引力下降。想讓比賽與眾不同,賽事主辦方不能只是千篇一律地考慮地域、獎牌、補給、志願者等基本問題,

需要讓賽事有更多獨特的地方,比如在賽制、歷史、主題等方面下功夫。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大城市都要去辦性質雷同、大而全的馬拉松賽事,可以更多地考慮針對本地特色和不同人群定制賽事,去拓展例如社區跑、校園跑等各式各樣又簡便易行的項目。

培養跑者 塑造文化

如今,在賽事的籌備方面,

國內幾大馬拉松賽已經基本具備了國際水準,但在跑者團隊的培養和跑步文化的塑造上,我們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馬拉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屬於一項高危運動,跑者需要加強對自身的認知和管理,不能盲目參賽。要跑一個真正的全馬或者是半馬,跑者要在包括體能在內的各方面都有一個很好的儲備。近年來,國內的馬拉松運動已經淘汰了一些一時興起的、不太嚴肅對待跑步的跑者,留下來的大多是平時就熱衷於跑步、有系統訓練的跑者。曾有不少“跑馬者”以新鮮、刺激為動力,缺乏系統訓練和跑步習慣的養成就衝動參賽,其實是很危險的。跑馬拉松要量力而行,不應盲目追求所謂的好成績,還要顧及營養、生活等方方面面。

去除泡沫 避免盲目

面對“賽事供給總量不足,不能滿足人均參賽需求”的現狀,中國田協主席于洪臣表示,到2020年,馬拉松賽事要力爭超過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賽事參賽人次超過1000萬。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馬拉松存在虛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這也正是中國田協在未來需要面對的複雜局面。

2018年,中國田協推出了新版《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表示將會建立三級賽事管理新模式,在賽事組織、選手服務、安全保障、環境保護、資訊發佈、賽事補給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標準規範。

馬拉松絕不是組織好跑者、一起鳴槍起跑這般簡單,一場馬拉松比賽從籌畫到執行,需要經歷數月時間,賽事所要動用到的公共資源更是非常龐大。公共資源該如何合理分配,是城市管理者和賽事主辦方必須考慮的問題。當賽事數量超過城市資源的分配能力時,不僅比賽的品質會受到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也可能受到阻礙。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紮堆舉行的路跑賽事,從某種方面來講也是一種競爭。跑者有權利選擇自己認可的賽事,希望這樣的競爭能促使賽事主辦方提升賽事品質,最大程度地優化賽事服務和保障,最終實現“優勝劣汰”。

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按照規律辦事,賽事組織者、參與者都能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讓馬拉松的熱度真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北京晚報記者 陳嘉堃

留下來的大多是平時就熱衷於跑步、有系統訓練的跑者。曾有不少“跑馬者”以新鮮、刺激為動力,缺乏系統訓練和跑步習慣的養成就衝動參賽,其實是很危險的。跑馬拉松要量力而行,不應盲目追求所謂的好成績,還要顧及營養、生活等方方面面。

去除泡沫 避免盲目

面對“賽事供給總量不足,不能滿足人均參賽需求”的現狀,中國田協主席于洪臣表示,到2020年,馬拉松賽事要力爭超過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賽事參賽人次超過1000萬。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馬拉松存在虛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這也正是中國田協在未來需要面對的複雜局面。

2018年,中國田協推出了新版《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表示將會建立三級賽事管理新模式,在賽事組織、選手服務、安全保障、環境保護、資訊發佈、賽事補給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標準規範。

馬拉松絕不是組織好跑者、一起鳴槍起跑這般簡單,一場馬拉松比賽從籌畫到執行,需要經歷數月時間,賽事所要動用到的公共資源更是非常龐大。公共資源該如何合理分配,是城市管理者和賽事主辦方必須考慮的問題。當賽事數量超過城市資源的分配能力時,不僅比賽的品質會受到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也可能受到阻礙。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紮堆舉行的路跑賽事,從某種方面來講也是一種競爭。跑者有權利選擇自己認可的賽事,希望這樣的競爭能促使賽事主辦方提升賽事品質,最大程度地優化賽事服務和保障,最終實現“優勝劣汰”。

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按照規律辦事,賽事組織者、參與者都能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讓馬拉松的熱度真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北京晚報記者 陳嘉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