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國際古跡遺址日,洛陽給世界奉獻了什麼?

2018年4月18日為

國際古跡遺址日

主題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

為提高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今天小編幫大家整理了洛陽的古跡遺址

整理完,才發現

我們大洛陽原來有這麼多

關於“國際古跡遺址日”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大會決定每年的4月18日為“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年是第36個國際古跡遺址日,本屆活動主題為“遺產事業 繼往開來”。

(網路配圖)

九大古跡遺址

個個驚豔你的雙眼

小編帶你一一來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乘車路線: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遊專車到景區;乘81、53、60路公車也可到,車程約40分鐘

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

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中國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乘車路線:從火車站乘56路公車到終點站下車可到達

關林

關林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關林的建築規格按照宮殿形式修建,佈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臺,中軸線建築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中軸線兩側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築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舞樓,前臺的歇山式和後臺的硬山式組合任一起,重簷樓閣,構築之妙全國罕見,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所在地。

乘車路線:公車路線:53路、60路、81路到關林車站下車。專線旅遊車:69路(谷水西-關林)

定鼎門博物館

定鼎門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是隋唐和武周時期都城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樑、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較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乘車路線:市內乘坐15、33、53、55、57、58、65、66、69、76、81、92、93路公車龍門大道古城路口站下車,西行440米即到

天子駕六博物館

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位於洛陽市中心的東周王城廣場,東周王城遺址區的東北部,是一座以原址保護展示的東周時期大型車馬坑為主體,輔展以東周王城概況、王陵考古的新發現及部分東周時期珍貴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專題博物館。

乘車路線:從火車站坐56路、48路、5路、81路公車到王城廣場下車

龍馬負圖寺

龍馬負圖寺位於洛陽黃河大橋南側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始建于晉懷帝四年,是人們為感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所建的第一座祭禮場所。

龍馬負圖寺是河圖的發現地、易學的發源地,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官員百姓到此朝宗禮聖,龍馬負圖寺成為中華民族尋根問祖聖地。

交通路線:自駕車可導航景區直達;洛陽至吉利85路公交“雷河”站下車

新安函谷關

漢函谷關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是西漢時期的古遺址。它既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重要關隘,也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著重大意義的絲綢之路的第一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交通路線:洛陽至新安縣柳灣大橋東50米路北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西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塚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景區地址: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彩女等各階層人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

自駕路線:駕車市區進入連霍高速,途經北京路、G310和鐵磁路後到達

點個告訴其他人吧!

end

中軸線兩側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築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舞樓,前臺的歇山式和後臺的硬山式組合任一起,重簷樓閣,構築之妙全國罕見,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所在地。

乘車路線:公車路線:53路、60路、81路到關林車站下車。專線旅遊車:69路(谷水西-關林)

定鼎門博物館

定鼎門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是隋唐和武周時期都城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樑、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較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乘車路線:市內乘坐15、33、53、55、57、58、65、66、69、76、81、92、93路公車龍門大道古城路口站下車,西行440米即到

天子駕六博物館

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位於洛陽市中心的東周王城廣場,東周王城遺址區的東北部,是一座以原址保護展示的東周時期大型車馬坑為主體,輔展以東周王城概況、王陵考古的新發現及部分東周時期珍貴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專題博物館。

乘車路線:從火車站坐56路、48路、5路、81路公車到王城廣場下車

龍馬負圖寺

龍馬負圖寺位於洛陽黃河大橋南側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始建于晉懷帝四年,是人們為感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所建的第一座祭禮場所。

龍馬負圖寺是河圖的發現地、易學的發源地,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官員百姓到此朝宗禮聖,龍馬負圖寺成為中華民族尋根問祖聖地。

交通路線:自駕車可導航景區直達;洛陽至吉利85路公交“雷河”站下車

新安函谷關

漢函谷關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是西漢時期的古遺址。它既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重要關隘,也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著重大意義的絲綢之路的第一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交通路線:洛陽至新安縣柳灣大橋東50米路北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西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塚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景區地址: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彩女等各階層人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

自駕路線:駕車市區進入連霍高速,途經北京路、G310和鐵磁路後到達

點個告訴其他人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