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釋世界的思想者:金牛座文學大咖TOP10

金牛座盡出一些愛鑽牛角尖的人,他們的固執和理性,在哲學領域簡直如魚得水。如果將金牛座的哲學家組個隊,與其他十一個星座的哲學家組成的全明星隊對壘,鹿死誰手恐怕都尚未可知呢。

而且,金牛座的哲學家並不一味熱衷數理邏輯、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等枯燥的科學哲學,而喜歡觀察世間萬象,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樣“以人為本”的問題。即便是提出要“改變世界”的馬克思,在改變世界之前,也要用“資本論”對世界先解釋上一番。

金牛座的文學家,也沾染了這點思想者的習氣,喜歡在故事中顯現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不過工具由哲學家的觀念體系改為了感官和對有象徵意味的現象的捕捉,因為——在金星的守護下——他們從事任何創造也同時堅持著對美的追求,所以作品往往思想性和藝術性兼美。第一等的金牛座文學家(如莎士比亞),只講故事,道理如鹽入水融在其中。如果露了哲學家的牛腳,忍不住把道理講了出來,就難稱上品了。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是西方經典的中心。這位隨隨便便就得了第一的“斯特拉福鎮小子”,對人心的把握達到了洞若觀火的程度,而處於悲劇中心的《哈姆雷特》,如哈樂德·布魯姆所說,是一首“無盡之詩”。“當巨輪轟然崩裂的時候,那些小物件也跟著它一齊粉碎”,這就是人類現實社會之不完美的形象比喻,哈姆雷特不具備力挽狂瀾、從頭收拾的力量,他盡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結果是在達到目的的同時,
將美好的東西一同犧牲,我們可以臆斷這是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所致,但我們無法否認,哈姆雷特已盡力做了最小且只與其本人相關的犧牲,而沒有將“崩裂的巨輪”推向別處。換了其他任何人,例如驕矜好戰的小福丁布拉斯,恐怕只會導致一場劇烈的王位爭奪戰從而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了。表面上看,哈姆雷特似乎什麼都沒做,其實他以哲人的睿智無形中化解了一場血與火的殺戮,
盡可能平和地收拾了歷史因惡人之欲望達至的惡果。智者的責任正在於此,歷史現實中,又有幾個人做到了哈姆雷特的程度?

《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莎士比亞著,卞之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亨利·菲爾丁(1707年4月22日)

《棄兒湯姆·鐘斯的歷史》

在《堂吉訶德》的神聖光環下,《湯姆·鐘斯》那股濃得化不開的英式莊園下午茶風格顯得有點兒中規中矩。賽凡提斯對他所創造的堂吉訶德狠得下心,

下得了手,所以成就了堂吉訶德的萬世英名,但亨利·菲爾丁雖然作品尖銳,語帶諷刺,但對他的“寵兒”棄兒湯姆·鐘斯,卻格外呵護,關懷備至,從一開始就為他鋪好了一條前途是光明的曲折道路。堂吉訶德是生死場上的浪子,湯姆·鐘斯是風流場上的紳士。有許多作家驚歎此書精緻巧妙的結構,但作者的聰明才智也的確窮盡在為一個沒什麼靈魂深度的鄉紳軼事製造的巴羅克風格上。菲爾丁被稱為“英國小說之父”,但這位父親在他的那些狂野的兒子(如狄更斯、薩克雷)面前,就相形失色了。不過,菲爾丁最搞笑的地方,是在每一次故事開講前,都像鄉間牧師一樣對讀者們嘮叨一段大道理,面對這種老派的“買一送一”,讀者也只好“買櫝還珠”了。

《棄兒湯姆·鐘斯的歷史》,[英]亨利·菲爾丁著,蕭乾、李從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

《簡·愛》

對比那位寫出《呼嘯山莊》的有點歇斯底里的妹妹艾米莉,姐姐夏洛蒂就顯得大家閨秀多了。她們筆下兩種不同的女性形象,開啟了現代女權運動的兩種模式。簡·愛呼籲的是基於理性的溫和的男女人格平等:“你以為我窮、卑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這是我的心靈在和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而卡瑟琳那種時而狂野時而溫柔,嚮往自然又眷念繁華的SM心理,無疑更具現代感,在我們的時代也更顯女性魅力。不過,相信文學有其道德職責的人,不會低估《簡·愛》的價值。有人質疑結局的“大團圓”削弱了作品的美學力量,但作者為“大團圓”所安排的命運與妥協,本身就是對世間真相的慘酷剝露,而客觀生成了作品的諷世意味。

《簡·愛》,[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吳鈞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羅伯特·勃朗寧(1812年5月7日)

《勃朗寧詩選》

大多數年輕人接觸到羅伯特·勃朗寧的作品,大概是《新世紀福音戰士》所引用的那句詩:上帝在天堂,世間一切都正常。除此之外,我們對其文學成就一無所知。儘管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首屈一指的大詩人,但在中國他夫人的詩名,似乎比他更廣為人知。但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就仿佛知道楊絳而不知道錢鍾書一樣讓人驚異。史文朋曾說,勃朗寧思想的速度和別人比起來就像火車比馬車,或者電報比火車。可能他的思想跑得太快了,以至於遠遠跑出了大多數讀者的理解視野。但這位仿佛看透世道人心的樂觀主義者,從來對缺少知音不以為意,因為他樂觀地堅信:“你總有愛我的一天,我能等著你的愛慢慢地長大!”

《勃朗寧詩選》,[英]羅伯特·勃朗甯著,汪晴、飛白譯,海天出版社

納博科夫(1899年4月23日)

《洛麗塔》

如果僅僅看《洛麗塔》的故事簡介,那麼無論你喜歡還是厭惡,可能都將從情☆禁☆色的角度閱讀這部小說了。事實上,納博科夫的態度是嚴肅的。在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歐洲文學史上一長串浪漫主義的男主人公形象,從癡戀茱麗葉的羅密歐,到少年維特,再到普希金筆下玩世不恭的葉甫蓋尼·奧尼金,即便是花花公子的做派,喜歡上的女人倒是一律秀外慧中的傳統純情少女。然而亨伯特所面對的女人,卻是一個12歲就把床笫間的男女情事當作遊樂場那麼隨便玩兒的美國小女孩。亨伯特起初提心吊膽的那種道德壓力,亦即當年《紅字》中海絲特所不得不承擔的道德十字架,在剛剛過去一百年後,就變成了一出錯位的喜劇。與莎士比亞以喜劇寫悲劇恰恰相反,納博科夫是用悲劇的態度來面對人間喜劇的,而這正是納博科夫能比同時代作家更上一階的地方。

《洛麗塔》,[美]納博科夫著,主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布林加科夫(1891年5月15日)

《大師和瑪格麗特》

“假如像布林加科夫和普拉東諾夫這些作家的作品,寫完後就能和讀者見面的話,我們所有人的思想就會比現在不知要豐富多少倍了。”《金薔薇》的作者帕烏斯托夫斯基在臨終之前曾如是說,言語之中不乏惋惜。布林加科夫花費十年之功寫成的巨著《大師與瑪格麗特》,是在去世整整二十六年後才與讀者見面的。這個魔王撒旦拜訪莫斯科的故事,如此詼詭幻怪、綺麗奇特、舉重若輕,那種幽默而不失從容的行文之下,處處潛藏著象徵、隱喻、反諷、荒誕,又處處指涉現實,精妙絕倫,令人拍案。布林加科夫被後世戴上了一頂“魔幻現實主義鼻祖”的桂冠,以至於瑪律克斯不得不以祖母的名義發誓說,自己之前從沒有讀過《大師和瑪格麗特》。

《大師和瑪格麗特》,[俄]布林加科夫著,曹國維、戴驄譯,灕江出版社

阿斯塔菲耶夫(1924年5月1日)

《魚王》

這位出生于西伯利亞一個農民家庭的孤兒,品嘗過流落街頭的艱辛,在二戰中受過重傷,退役後做過形形色色的底層工作,然而生活裡的苦難並沒有馬上轉化為文學上的才華與聲名,阿斯塔菲耶夫是在燈火闌珊處越寫越得心應手起來的。人們往往望文生義地以為“抒情”即是優美,是鳥鳴山更幽,然而阿斯塔菲耶夫抒的是苦難,是長歌當哭。在“征服大自然”的社會建設中,作者眼睜睜看著“我可愛的土地”只是被破壞、損害、踐踏、摧殘,人變得愈加思想複雜,“仿佛人人都中了蠱毒”,和自然界失去了任何有機的聯繫,鬱結之氣,沉積於胸,形諸文字。阿斯塔菲耶夫是“大地之子”,故而《魚王》中沉鬱滯重的抒情,有著“萬竅怒號”的震撼性力量。《魚王》這首“俄羅斯田園頌”,不是王維式的,而是杜甫式的(阿斯塔菲耶夫非常喜歡杜甫),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強大而有力的悲傷。

《魚王》,[俄]阿斯塔菲耶夫著,夏仲翼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

《高老頭》

但丁似乎對人類生活毫無興趣,他的“神聖喜劇”目光只打量地獄、煉獄和天堂這類見不到人的去處,大概有人的存在就難稱神聖吧。巴爾扎克將其全部作品命名為“人間喜劇”,他的故事裡全是一片發酵的人世間的欲望囂騷。波德賴爾那句“我愛你,臭名昭著的城市!賣笑的、逃緝的,自有他們的賞心樂事”,是巴爾扎克筆下巴黎最貼切的題記。他的代表作《高老頭》,仿佛是對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的重寫,但莎士比亞是黑白的,巴爾扎克是彩色的,莎士比亞筆下是靈魂的悲號,巴爾扎克筆下是欲望的掙扎。巴爾扎克明白,他本人是色彩大師,描繪巴黎的光怪陸離,由他出馬比誰都更為合宜。

《高老頭》,[法]巴爾扎克著,傅雷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佛洛德(1856年5月6日)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

很少有人把佛洛德看作是文學家,但佛洛德的思想創造力和心理洞察力,卻不亞於任何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家。他所懸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結構,釋夢與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結、超越快樂原則等等想法,就像古時候的神話傳說一樣,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影響全世界的新神話。哈樂德·布魯姆宣稱佛洛德是散文化了的莎士比亞,相信佛洛德的理論來自對莎士比亞的創造性解讀。不可否認,佛洛德對世界的大部分解釋都是站不住腳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佛洛德華麗眩惑的文學性表達,讓我們對他的“胡說八道”實在過目難忘。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奧地利]佛洛德著,車文博主編,九州出版社

湯瑪斯·品欽(1937年5月8日)

《拍賣第四十九批》

品欽大概是個被文學耽誤的科學家,他的知識收藏癖使得其文學創作可以從數學、物理、化學、經濟、社會、軍事、宗教、歷史、音樂、大眾文化等各個領域汲取素材,並以工程物理的專業技術處理成看上去融會貫通的“走近科學”節目大拼盤,透出一種分分鐘秒殺你智商的博學。文科男喬伊絲玩的是語C(語言cosplay),仍然是在語言範圍內窮盡技巧的可能性,讀者花個幾年功夫研究一下原文還是受益良多。理科男品欽玩的是學科綜合,在小說中不懷好意地向不懂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讀者兜售巴普洛夫心理學或者火箭彈道學,你不懂就是不懂。這是“瘋狂的爆發還是饑渴的無奈,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莫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數學的申請被否決後,他就從此走上了以無法卒讀的作品打擊報復社會的不歸路?

《拍賣第四十九批》,[美]湯瑪斯·品欽著,葉華年譯,譯林出版社

菲爾丁被稱為“英國小說之父”,但這位父親在他的那些狂野的兒子(如狄更斯、薩克雷)面前,就相形失色了。不過,菲爾丁最搞笑的地方,是在每一次故事開講前,都像鄉間牧師一樣對讀者們嘮叨一段大道理,面對這種老派的“買一送一”,讀者也只好“買櫝還珠”了。

《棄兒湯姆·鐘斯的歷史》,[英]亨利·菲爾丁著,蕭乾、李從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

《簡·愛》

對比那位寫出《呼嘯山莊》的有點歇斯底里的妹妹艾米莉,姐姐夏洛蒂就顯得大家閨秀多了。她們筆下兩種不同的女性形象,開啟了現代女權運動的兩種模式。簡·愛呼籲的是基於理性的溫和的男女人格平等:“你以為我窮、卑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這是我的心靈在和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而卡瑟琳那種時而狂野時而溫柔,嚮往自然又眷念繁華的SM心理,無疑更具現代感,在我們的時代也更顯女性魅力。不過,相信文學有其道德職責的人,不會低估《簡·愛》的價值。有人質疑結局的“大團圓”削弱了作品的美學力量,但作者為“大團圓”所安排的命運與妥協,本身就是對世間真相的慘酷剝露,而客觀生成了作品的諷世意味。

《簡·愛》,[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吳鈞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羅伯特·勃朗寧(1812年5月7日)

《勃朗寧詩選》

大多數年輕人接觸到羅伯特·勃朗寧的作品,大概是《新世紀福音戰士》所引用的那句詩:上帝在天堂,世間一切都正常。除此之外,我們對其文學成就一無所知。儘管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首屈一指的大詩人,但在中國他夫人的詩名,似乎比他更廣為人知。但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就仿佛知道楊絳而不知道錢鍾書一樣讓人驚異。史文朋曾說,勃朗寧思想的速度和別人比起來就像火車比馬車,或者電報比火車。可能他的思想跑得太快了,以至於遠遠跑出了大多數讀者的理解視野。但這位仿佛看透世道人心的樂觀主義者,從來對缺少知音不以為意,因為他樂觀地堅信:“你總有愛我的一天,我能等著你的愛慢慢地長大!”

《勃朗寧詩選》,[英]羅伯特·勃朗甯著,汪晴、飛白譯,海天出版社

納博科夫(1899年4月23日)

《洛麗塔》

如果僅僅看《洛麗塔》的故事簡介,那麼無論你喜歡還是厭惡,可能都將從情☆禁☆色的角度閱讀這部小說了。事實上,納博科夫的態度是嚴肅的。在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歐洲文學史上一長串浪漫主義的男主人公形象,從癡戀茱麗葉的羅密歐,到少年維特,再到普希金筆下玩世不恭的葉甫蓋尼·奧尼金,即便是花花公子的做派,喜歡上的女人倒是一律秀外慧中的傳統純情少女。然而亨伯特所面對的女人,卻是一個12歲就把床笫間的男女情事當作遊樂場那麼隨便玩兒的美國小女孩。亨伯特起初提心吊膽的那種道德壓力,亦即當年《紅字》中海絲特所不得不承擔的道德十字架,在剛剛過去一百年後,就變成了一出錯位的喜劇。與莎士比亞以喜劇寫悲劇恰恰相反,納博科夫是用悲劇的態度來面對人間喜劇的,而這正是納博科夫能比同時代作家更上一階的地方。

《洛麗塔》,[美]納博科夫著,主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布林加科夫(1891年5月15日)

《大師和瑪格麗特》

“假如像布林加科夫和普拉東諾夫這些作家的作品,寫完後就能和讀者見面的話,我們所有人的思想就會比現在不知要豐富多少倍了。”《金薔薇》的作者帕烏斯托夫斯基在臨終之前曾如是說,言語之中不乏惋惜。布林加科夫花費十年之功寫成的巨著《大師與瑪格麗特》,是在去世整整二十六年後才與讀者見面的。這個魔王撒旦拜訪莫斯科的故事,如此詼詭幻怪、綺麗奇特、舉重若輕,那種幽默而不失從容的行文之下,處處潛藏著象徵、隱喻、反諷、荒誕,又處處指涉現實,精妙絕倫,令人拍案。布林加科夫被後世戴上了一頂“魔幻現實主義鼻祖”的桂冠,以至於瑪律克斯不得不以祖母的名義發誓說,自己之前從沒有讀過《大師和瑪格麗特》。

《大師和瑪格麗特》,[俄]布林加科夫著,曹國維、戴驄譯,灕江出版社

阿斯塔菲耶夫(1924年5月1日)

《魚王》

這位出生于西伯利亞一個農民家庭的孤兒,品嘗過流落街頭的艱辛,在二戰中受過重傷,退役後做過形形色色的底層工作,然而生活裡的苦難並沒有馬上轉化為文學上的才華與聲名,阿斯塔菲耶夫是在燈火闌珊處越寫越得心應手起來的。人們往往望文生義地以為“抒情”即是優美,是鳥鳴山更幽,然而阿斯塔菲耶夫抒的是苦難,是長歌當哭。在“征服大自然”的社會建設中,作者眼睜睜看著“我可愛的土地”只是被破壞、損害、踐踏、摧殘,人變得愈加思想複雜,“仿佛人人都中了蠱毒”,和自然界失去了任何有機的聯繫,鬱結之氣,沉積於胸,形諸文字。阿斯塔菲耶夫是“大地之子”,故而《魚王》中沉鬱滯重的抒情,有著“萬竅怒號”的震撼性力量。《魚王》這首“俄羅斯田園頌”,不是王維式的,而是杜甫式的(阿斯塔菲耶夫非常喜歡杜甫),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強大而有力的悲傷。

《魚王》,[俄]阿斯塔菲耶夫著,夏仲翼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

《高老頭》

但丁似乎對人類生活毫無興趣,他的“神聖喜劇”目光只打量地獄、煉獄和天堂這類見不到人的去處,大概有人的存在就難稱神聖吧。巴爾扎克將其全部作品命名為“人間喜劇”,他的故事裡全是一片發酵的人世間的欲望囂騷。波德賴爾那句“我愛你,臭名昭著的城市!賣笑的、逃緝的,自有他們的賞心樂事”,是巴爾扎克筆下巴黎最貼切的題記。他的代表作《高老頭》,仿佛是對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的重寫,但莎士比亞是黑白的,巴爾扎克是彩色的,莎士比亞筆下是靈魂的悲號,巴爾扎克筆下是欲望的掙扎。巴爾扎克明白,他本人是色彩大師,描繪巴黎的光怪陸離,由他出馬比誰都更為合宜。

《高老頭》,[法]巴爾扎克著,傅雷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佛洛德(1856年5月6日)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

很少有人把佛洛德看作是文學家,但佛洛德的思想創造力和心理洞察力,卻不亞於任何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家。他所懸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結構,釋夢與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結、超越快樂原則等等想法,就像古時候的神話傳說一樣,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影響全世界的新神話。哈樂德·布魯姆宣稱佛洛德是散文化了的莎士比亞,相信佛洛德的理論來自對莎士比亞的創造性解讀。不可否認,佛洛德對世界的大部分解釋都是站不住腳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佛洛德華麗眩惑的文學性表達,讓我們對他的“胡說八道”實在過目難忘。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奧地利]佛洛德著,車文博主編,九州出版社

湯瑪斯·品欽(1937年5月8日)

《拍賣第四十九批》

品欽大概是個被文學耽誤的科學家,他的知識收藏癖使得其文學創作可以從數學、物理、化學、經濟、社會、軍事、宗教、歷史、音樂、大眾文化等各個領域汲取素材,並以工程物理的專業技術處理成看上去融會貫通的“走近科學”節目大拼盤,透出一種分分鐘秒殺你智商的博學。文科男喬伊絲玩的是語C(語言cosplay),仍然是在語言範圍內窮盡技巧的可能性,讀者花個幾年功夫研究一下原文還是受益良多。理科男品欽玩的是學科綜合,在小說中不懷好意地向不懂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讀者兜售巴普洛夫心理學或者火箭彈道學,你不懂就是不懂。這是“瘋狂的爆發還是饑渴的無奈,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莫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數學的申請被否決後,他就從此走上了以無法卒讀的作品打擊報復社會的不歸路?

《拍賣第四十九批》,[美]湯瑪斯·品欽著,葉華年譯,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