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穀雨,吃一菜,做好三件事,養好身體,迎接夏天!

今天,就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穀雨,穀得雨而生也。

中國人認為"雨生百穀",此時最重要得物候之一就是布穀鳥開始歌唱,它們的叫聲正是"布穀布穀",以生動的聲音驗證了"穀雨種大田"的農諺。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的到來,意味著倒春寒的結束。

穀雨是傳統的農令節日,民間稱之為“穀雨節”, 我國各地流傳著許多奇特有趣的節日習俗,

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如: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漁家祭海,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走穀雨,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賞牡丹,牡丹花也被稱為穀雨花、富貴花。

穀雨時節,吃一菜

那就是香椿,北方有吃香椿的習俗。

香椿具有提高免疫力,健胃、理氣、抗菌、消炎、殺蟲、潤膚的功效。

穀雨前後正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且富含營養,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作為樹上蔬菜,香椿實則為香椿樹的嫩芽。每年春季穀雨前後,香椿發的嫩芽可做成各種菜肴,它的顏色猶如瑪瑙、翡翠,而且香味濃郁,難怪宋代文豪蘇軾用“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來讚美這一節令鮮蔬。

穀雨時節的香椿嫩如絲,更是其中的極品,簡單用水焯燙就可將它獨特的香氣發揮到極致。

將香椿焯水後切碎,與煮熟的黃豆拌在一起,用鹽、醋、醬油調味即可。

很經典的吃法,將燙熟的香椿切末放在豆腐上,之後用鹽、香油調味即成。豆腐爽滑香椿鮮嫩,吃下去爽口開胃。

最受歡迎的吃法,香椿炒雞蛋,把春芽掰下來,洗淨、切碎,打兩個雞蛋,

拌好,放少許鹽,鍋中放少許食用油,下鍋,翻炒,轉眼間一盤滿屋飄香的香椿炒雞蛋就做得了。

穀雨時節,做好三件事,養好身體,迎接夏季!第一件:護肝

中醫認為,春氣與肝相應,要抓緊時機調理肝血,有了春天的肝生,才會有夏天的心長、秋天肺的收斂和冬天腎的潛藏。

所以,從現在,到5月5日立夏,還有15天,抓住這半個月的養肝黃金時間,養護肝臟,最迎接夏季做準備!

送你一句護肝口訣,即:一茶、二穴、三忌!

一茶:蘭菊刺玫茶,排肝毒、降肝火

穀雨過後,外界的溫度逐漸升高,稍加不注意,很容易導致肝火旺,喝一杯護肝降火茶,十分有必要。

準備好一些茶包(紗質),取蒲公英根1.2g、蘭菊根1.5g、刺玫花0.2g、桂花0.1g製作為一個茶包。每天用一個茶包,用沸水沖泡,3分鐘即可享用。

蘭菊根對肝臟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特別是化學性或酒精性肝損傷保護明顯,能加速磷脂合成的膽鹼存在,從而加速細胞修復速度。

刺玫花味辛、甘,性微溫。強肝養胃、調經活血、促進血液輪回,能夠溫養人的心肝血脈,舒發體內鬱氣,起到鎮靜、安撫、抗抑鬱的功效,對於肝臟健康非常有利,並且可以暖胃、養胃。

蒲公英入肝經,擅長排肝毒,降肝火,還可以提高肝臟解毒能力,經常飲用,可幫助排出全身毒素!

桂花,香氣柔和、有解除口乾舌燥、腸胃不適之效,經常飲用,對於緩解口臭,除口腔異味有效!

四個搭配在一起,不僅可以排肝毒,還可以降肝火,疏肝解鬱,改善肝鬱,調節心情!

二穴:大敦穴、太沖穴

①大敦穴

它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的地方。

按摩大敦穴,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②太沖穴

在大腳趾縫往腳背方向4釐米處,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春季常按太沖,可疏通肝氣,進而通暢全身氣機,達到護肝養生的目的。

三忌:忌飲酒、忌發怒、忌熬夜

①忌飲酒

飲酒傷肝,人人都知道,不論是什麼酒,只要是含有酒精,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日常要儘量不飲酒,如果飲酒,建議一周內不超過兩個酒精單位(一個酒精單位相當於10毫升純酒精)。已患肝病的人則應滴酒不沾。

②忌發怒

怒傷肝,中醫認為,怒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時間一長易惹肝病上身。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髮、順暢而長保健康。

③忌熬夜

熬夜最傷肝血,所以,想要保護肝臟健康,就要早休息,避免熬夜、晚睡,養肝最好10點鐘上床,11點確保進入熟睡狀態,為肝功能的修復作好鋪墊。

一個動作最護肝——敲肝經

肝經在大腿的正內側,也就是內褲線的位置。

晚睡前,準備一根40釐米左右的擀麵杖,然後自然地仰躺於床上,兩條腿稍稍蜷起,使兩腳腳心相對,這時大腿的內側自然擺於正面。

手握擀麵杖,從大腿根部開始敲打,一直敲打到膝蓋處的關節前。力量要由小變大,逐步增加力度。但是力量一定要控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一面敲完之後,將擀麵杖換到另一隻手裡,再繼續敲打另一條腿的同樣部位。

不過,在敲打的時候,應該保持與第一次敲打相同的力度和時間。左右交換進行敲打,各敲10分鐘左右即可。

第二件:祛濕

穀雨節氣後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會讓人體由內到外產生不適反應。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如此潮濕的環境,濕邪容易侵入人體為患,造成胃口不佳、身體困倦不爽、頭重如裹、關節肌肉酸重等情況。

所以,穀雨養生要注意祛濕,在飲食上加以配合。

送你一句祛濕口訣,即:一茶、二穴、三拍

一茶: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排毒

用具有健脾祛濕效果的食材,做杯茶飲,每天喝,是既簡單又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

取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24味食材,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濕、排毒,效果顯著,可長期飲用!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止瀉祛濕,補助脾胃,也可以清暑利濕,改善拉肚子的情況。

陳皮可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泄瀉等症,常與茯苓等配合應用。

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二穴:豐隆穴、陰陵泉穴

①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②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三拍:拍手、拍肘窩、拍膕窩

①拍手

人體內部濕氣重的人,在雙手的大魚際靠近手腕的地方,會出現青色或紫色。常常拍拍手,特別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人體內部的濕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可能會感到疼痛或者不適,但是必須要堅持住,不要放棄。

②拍肘窩

肘窩,有多個穴位,可以通過拍打,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其中曲池穴是人體的三大排毒去濕口之一,連續拍打5~10分鐘,可以幫助排濕毒!

③拍膕窩

在膕窩(也就是膝蓋後的凹陷)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委中穴,走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一個重要排污口。

拍打膕窩5~10分鐘,可以幫助體內的濕氣順利排出去。

第三件:健脾

穀雨陽氣升發,平素胃腸有積熱的人,一旦飲食不當,容易上火,甚至誘發春季腹瀉、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所以,穀雨時節要做好健脾的工作,助力身體健康!

三個小動作,助你健脾

第一個:捏脊

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適用: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

方法:

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撚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第二個:揉臍

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效果: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做法: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第三個:擦小腹

每日2~5次。

效果:改善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做法: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每日2~5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所以,從現在,到5月5日立夏,還有15天,抓住這半個月的養肝黃金時間,養護肝臟,最迎接夏季做準備!

送你一句護肝口訣,即:一茶、二穴、三忌!

一茶:蘭菊刺玫茶,排肝毒、降肝火

穀雨過後,外界的溫度逐漸升高,稍加不注意,很容易導致肝火旺,喝一杯護肝降火茶,十分有必要。

準備好一些茶包(紗質),取蒲公英根1.2g、蘭菊根1.5g、刺玫花0.2g、桂花0.1g製作為一個茶包。每天用一個茶包,用沸水沖泡,3分鐘即可享用。

蘭菊根對肝臟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特別是化學性或酒精性肝損傷保護明顯,能加速磷脂合成的膽鹼存在,從而加速細胞修復速度。

刺玫花味辛、甘,性微溫。強肝養胃、調經活血、促進血液輪回,能夠溫養人的心肝血脈,舒發體內鬱氣,起到鎮靜、安撫、抗抑鬱的功效,對於肝臟健康非常有利,並且可以暖胃、養胃。

蒲公英入肝經,擅長排肝毒,降肝火,還可以提高肝臟解毒能力,經常飲用,可幫助排出全身毒素!

桂花,香氣柔和、有解除口乾舌燥、腸胃不適之效,經常飲用,對於緩解口臭,除口腔異味有效!

四個搭配在一起,不僅可以排肝毒,還可以降肝火,疏肝解鬱,改善肝鬱,調節心情!

二穴:大敦穴、太沖穴

①大敦穴

它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的地方。

按摩大敦穴,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②太沖穴

在大腳趾縫往腳背方向4釐米處,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春季常按太沖,可疏通肝氣,進而通暢全身氣機,達到護肝養生的目的。

三忌:忌飲酒、忌發怒、忌熬夜

①忌飲酒

飲酒傷肝,人人都知道,不論是什麼酒,只要是含有酒精,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日常要儘量不飲酒,如果飲酒,建議一周內不超過兩個酒精單位(一個酒精單位相當於10毫升純酒精)。已患肝病的人則應滴酒不沾。

②忌發怒

怒傷肝,中醫認為,怒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時間一長易惹肝病上身。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髮、順暢而長保健康。

③忌熬夜

熬夜最傷肝血,所以,想要保護肝臟健康,就要早休息,避免熬夜、晚睡,養肝最好10點鐘上床,11點確保進入熟睡狀態,為肝功能的修復作好鋪墊。

一個動作最護肝——敲肝經

肝經在大腿的正內側,也就是內褲線的位置。

晚睡前,準備一根40釐米左右的擀麵杖,然後自然地仰躺於床上,兩條腿稍稍蜷起,使兩腳腳心相對,這時大腿的內側自然擺於正面。

手握擀麵杖,從大腿根部開始敲打,一直敲打到膝蓋處的關節前。力量要由小變大,逐步增加力度。但是力量一定要控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一面敲完之後,將擀麵杖換到另一隻手裡,再繼續敲打另一條腿的同樣部位。

不過,在敲打的時候,應該保持與第一次敲打相同的力度和時間。左右交換進行敲打,各敲10分鐘左右即可。

第二件:祛濕

穀雨節氣後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會讓人體由內到外產生不適反應。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如此潮濕的環境,濕邪容易侵入人體為患,造成胃口不佳、身體困倦不爽、頭重如裹、關節肌肉酸重等情況。

所以,穀雨養生要注意祛濕,在飲食上加以配合。

送你一句祛濕口訣,即:一茶、二穴、三拍

一茶: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排毒

用具有健脾祛濕效果的食材,做杯茶飲,每天喝,是既簡單又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

取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24味食材,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濕、排毒,效果顯著,可長期飲用!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止瀉祛濕,補助脾胃,也可以清暑利濕,改善拉肚子的情況。

陳皮可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泄瀉等症,常與茯苓等配合應用。

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二穴:豐隆穴、陰陵泉穴

①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②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三拍:拍手、拍肘窩、拍膕窩

①拍手

人體內部濕氣重的人,在雙手的大魚際靠近手腕的地方,會出現青色或紫色。常常拍拍手,特別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人體內部的濕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可能會感到疼痛或者不適,但是必須要堅持住,不要放棄。

②拍肘窩

肘窩,有多個穴位,可以通過拍打,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其中曲池穴是人體的三大排毒去濕口之一,連續拍打5~10分鐘,可以幫助排濕毒!

③拍膕窩

在膕窩(也就是膝蓋後的凹陷)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委中穴,走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一個重要排污口。

拍打膕窩5~10分鐘,可以幫助體內的濕氣順利排出去。

第三件:健脾

穀雨陽氣升發,平素胃腸有積熱的人,一旦飲食不當,容易上火,甚至誘發春季腹瀉、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所以,穀雨時節要做好健脾的工作,助力身體健康!

三個小動作,助你健脾

第一個:捏脊

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適用: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

方法:

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撚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第二個:揉臍

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效果: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做法: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第三個:擦小腹

每日2~5次。

效果:改善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做法: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每日2~5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