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住在西湖邊,卻沒地方晾衣服 湖濱街道為蘄王路居民設計了民國風晾衣架

2018-04-20 21:36

王大伯家,就住在西湖邊的蘄王路上,距離西湖100米,出門左拐就能看到世界名勝。如此令人羡慕的生活環境,卻也有些煩惱:老房子沒有陽臺,晾衣服特別不方便。近日,上城區湖濱街道通過走訪調研,

專門為蘄王路共54戶居民設計了一款特殊的晾衣架,不僅實用,還很美觀,很適合西湖風景區的調調。

蘄王路是一條寬僅8米的小路。民國時期,為了紀念隱居西湖的南宋名將“蘄王"韓世忠,將這條路命名為蘄王路。道路兩側的住宅多為民國建築,黑白灰色調,有濃濃的年代感。大多為平房,沒有陽臺,或沿街,或在弄堂裡面,一條窄窄的弄堂裡最少也有3、4戶人家,

門口的位置根本就不夠晾衣服。以前,王大伯和鄰居們會把衣服曬到蘄王路邊的樹上,可是這樣不僅影響市容,影響行人正常通行,而且一到夏天,樹上的樹脂油滴下來,衣服全都白洗了。後來,王大伯只好在弄堂兩側的牆壁中間牽起晾衣繩,但是弄堂裡日照時間特別短,到了冬天,衣服晾好久,都晾不幹。

上城區湖濱街道得知消息後,專門找來了城市雕塑設計企業,為居民們設計晾衣架:“雖然只是一個晾衣架,

但由於要立在路邊,在滿足實用的同時,也要考慮美觀性,要和周邊建築特色相融合,與整個西湖景區的氛圍相融合。"

設計方杭州國力雕塑藝術有限公司,曾經參與過武林廣場“八少女"的搬遷恢復,在城市雕塑設計上有很豐富的經驗,但這還是第一回設計晾衣架。“因為這個晾衣架要立在西湖邊,所以意義不一樣,我們也是以做雕塑的心態來設計的。

"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未來,蘄王路兩側的人行道上將會設立5個晾衣架,寬度以樹間距的不同而改變,避開商鋪大門和盲道,不影響正常的通行。晾衣架為不銹鋼材質,呈酒紅色,高2.5米;以民國建築的“石庫門"為造型靈感,還有圓柱、方柱、柱頭、柱腳等民國建築元素,和街道環境融為一體。功能性上更加實用:共有三層搭杆,最上面呈人字形,中間呈方形,最下面一道單獨橫杆。

三層橫杆之間岔開了一定的間距,不會因為上面的衣服滴水而浸濕下面的衣服,最下面的橫杆距離地面1.2米,用來曬被子,絕對不會沾到地。而且上面兩層橫杆都設有凹槽,可固定衣架,這樣一來,衣服也不會因為風吹而擠在一起了。

↑晾衣架設計圖

更重要的是,從晾衣架設計初期到最終方案的確定,都有居民代表的全程參與。王大伯和鄰居們非常高興,馬上有了新的晾衣架,以後再也不用為晾衣服的事情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