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米花之味》:留守兒童與返鄉青年的和解

日本有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越南有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中國也有了以“滋味”命名的電影《米花之味》。

在傣族風俗中,“米花”是潑水節前後每家每戶必備的美食:將上好的糯米浸泡蒸熟,手工壓制成餅狀,曬乾後放入糖水浸潤,反復幾次,放入香油鍋裡炸脆。導演鵬飛在為自己新電影命名的前一晚吃到了米花,覺得=不如就叫《米花之味》。

“米花”象徵祈福和團圓,《米花之味》的故事卻因為分離而開始,它所關注的議題頗為沉重——留守兒童與返鄉青年的疏離、現代文明與傳統民俗的碰撞。

“米花吃起來有清香,每個人的口感都不一樣,就像生活的滋味,每個人對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樣,但我最終還是希望它是香甜的。”導演說。

《米花之味》去年入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在各大電影節展上表現不俗。36歲的鵬飛是近年備受矚目的青年導演,他曾與臺灣導演蔡明亮合作,在《郊遊》中擔當聯合編劇,

影片拿到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評委會大獎。他的處☆禁☆女長片《地下香》曾經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最佳影片。4月20日公映的《米花之味》,是鵬飛首部在內地院線與觀眾見面的影片。

在雲南滄源的一年

鵬飛的處☆禁☆女作《地下香》講述的是“北漂”的故事,描摹大城市裡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到了這一部,他想寫“返鄉”題材,他好奇那些終年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回到原鄉會是怎樣一副情形。

偶然的機緣,鵬飛來到中緬邊境的滄源,這裡聚居著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保留著濃郁的民俗和民風,他一下子為與眾不同的風景著迷。鏡頭裡,青綠色漸變的梯田和遍地的油菜花泛著光澤,勾勒出一幅天然的雲南風俗畫。2016年,鵬飛在這裡度過了近乎與世隔絕的一年,和當地山民共同生活,電影裡大部分情節都源自現實,沒有俯視與獵奇,連臺詞都是簡單日常的對話。

一邊是明媚的田園風光,一邊是嚴重的人口流失,當地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工,留下老人和子女,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在鵬飛的想像中,他們生活貧瘠,整日抑鬱苦悶。但當他真正接觸到這群孩子並和他們打成一片的時候,才發現大多數調皮搗蛋、古靈精怪,極有個性。鵬飛有時候會開車把孩子們從學校接回家,幾個小時的山路,十幾個孩子擠在車裡唱歌,

他們喜歡唱TFBOYS的《青春修煉手冊》,崇拜美國說唱歌手埃米納姆,愛聽重金屬樂隊德國戰車。

這裡並不像外界想像中落後,4G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村落,一到晚上,孩子們喜歡聚在寺廟周圍,蹭免費WiFi上網,廟裡的小長老只能通過斷電的方式,驅趕這些沉溺網路的孩子,原本用於和父母聯絡的通信工具慢慢變成了娛樂的玩伴。“無論孩子生活在什麼環境,他都會從這裡找到他的童年。”鵬飛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但是這不代表沒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在長大以後慢慢顯現出來。”

“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在哪個城市打工,有時候好像他們也不想,有些孩子不希望爸媽回家,因為一回家就會管著他們。”電影裡,返鄉的年輕媽媽葉喃懷著喜悅期盼的心情回家,卻發現女兒喃杭和她就像陌生人一般疏離,更讓她苦惱和內疚的是,由於長時間疏于管教,女兒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女”。

喃杭不僅愛撒謊,和老師作對,還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她將偷東西視為報復成人的一種方式。“如果這時候有家長能夠照顧到她的情緒,孩子也許就能夠意識到應該如何處理這些事情。”鵬飛並沒有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批評兒童的劣習,他試圖從一個孩子的心理出發,找到如此行為的緣由。《米花之味》常令人莞爾,因為那些最頑劣的孩子也有著最純真無邪的一面,沒有父母的陪伴,彼此的友誼是他們最珍貴的情感,即使是在最困苦的生活中,也蘊藏著喜悅。

在滄源的一年,鵬飛也目睹了令人悲傷的現實。電影裡,喃杭最好的朋友喃湘露因為急性腎衰竭而死去,父母從外地趕來匆匆見了她最後一面。在現實中,女孩的父母甚至都沒有回來看她一眼。他告訴記者:“他們生孩子的時候年紀很小,很多年輕人出去的時候都是十幾歲、二十歲,看到外面的世界花花綠綠的,他們就不要孩子了,把孩子丟下再也不回來。這樣的父母很多。”

當地的醫療水準低下,孩子病情嚴重全身浮腫,邊防民警和社工都幫著募捐,但是機場沒有蓋好,無法送孩子到大城市的醫院接受治療,人們只能用最古老的叫魂,希望孩子回家,不要流落在外成為孤魂野鬼。“這樣的方式也許能讓寨子裡的人心裡踏實一些。很多人覺得這是愚昧和迷信,但這也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他們的民俗,他們能夠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鵬飛說。

大師身後的成長

回到北京之後,每天被忙碌瑣碎的雜事填滿,鵬飛有時候會想起那段在雲南的時光。每天忙到淩晨一兩點刷到雲南的朋友在唱歌、吃燒烤,他就會想,到底哪一種生活更幸福。不久前,他回到滄源去看這些孩子,他們都長大了一些,還記得每個人吃飯的口味:“他記得我不吃辣,他們都記得。”

在電影公號“導筒”組織的放映現場,鵬飛談到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觀眾,那是一位父親,他紅著眼眶告訴他,看完電影就想和兒子好好吃一頓飯。“他說,我的兒子是心靈上的留守兒童。”鵬飛覺得,“留守兒童不只存在于邊遠的地方,在城市裡也有,如果能讓大家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多給他們一些陪伴和關愛,我就很滿足了。”

從《地下香》到《米花之味》,鵬飛學會用最真誠的心去拍電影,在雲南的一年,他好像回到自己的孩童時刻,像孩子一樣去感受,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看世界,他覺得這樣的視角或許更加清晰。

《米花之味》的主創都是業界赫赫有名的前輩,蔡明亮的御用攝影廖本榕,北野武的御用配樂鈴木慶一,與楊德昌多次合作的剪輯師陳博文,還有聲音指導杜篤之。“他們都是從膠片時代走過來的前輩,拍戲的時候非常嚴謹,也很敬業。”如果說處☆禁☆女作還有蔡明亮的影子,到了這一部,大師藏在導演身後,協助鵬飛實現了心中的《米花之味》,他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學風格。

同樣是關注社會現實,鵬飛採用一種區別于大多數作者的方式,他理解那些被人所指、認為落後與迷信的宗教信仰、那些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習俗。他無意控訴和批判,電影並沒有給出明晰的答案,就如影片末尾兩億年生命的溶洞裡水滴的回聲,在人們心中泛起漣漪。

鵬飛來到這裡的第一天,看到村民們正載歌載舞為潑水節做準備,在這裡的一年,他們經常以舞蹈的形式去慶祝每個節日和喜事。他用母女二人的共舞作為影片結尾,“我覺得舞蹈是人類最虔誠的語言,有些時候它比語言更準確。”

喃杭和葉喃穿著傳統的民俗服飾在溶洞裡祭拜一尊石佛。她們婀娜的身姿映在上億年的溶洞的褶皺上,如同壁畫上沉睡千年的女子蘇醒,用一支舞完成了長久缺失的陪伴與最終的和解。

鵬飛告訴記者:“這尊石佛是水滴帶著礦物質滴上好幾千年形成的石頭,人們覺得它長得像佛才叫它石佛,我更希望把這些東西都拋開,回到溶洞最原始的狀態,看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東西,彼此的內心。在溶洞裡,什麼也沒有,沒有草也沒有木,就好像地球上只有她們兩個人。”

返鄉的年輕媽媽葉喃懷著喜悅期盼的心情回家,卻發現女兒喃杭和她就像陌生人一般疏離,更讓她苦惱和內疚的是,女兒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女”。

”鵬飛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但是這不代表沒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在長大以後慢慢顯現出來。”

“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在哪個城市打工,有時候好像他們也不想,有些孩子不希望爸媽回家,因為一回家就會管著他們。”電影裡,返鄉的年輕媽媽葉喃懷著喜悅期盼的心情回家,卻發現女兒喃杭和她就像陌生人一般疏離,更讓她苦惱和內疚的是,由於長時間疏于管教,女兒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女”。

喃杭不僅愛撒謊,和老師作對,還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她將偷東西視為報復成人的一種方式。“如果這時候有家長能夠照顧到她的情緒,孩子也許就能夠意識到應該如何處理這些事情。”鵬飛並沒有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批評兒童的劣習,他試圖從一個孩子的心理出發,找到如此行為的緣由。《米花之味》常令人莞爾,因為那些最頑劣的孩子也有著最純真無邪的一面,沒有父母的陪伴,彼此的友誼是他們最珍貴的情感,即使是在最困苦的生活中,也蘊藏著喜悅。

在滄源的一年,鵬飛也目睹了令人悲傷的現實。電影裡,喃杭最好的朋友喃湘露因為急性腎衰竭而死去,父母從外地趕來匆匆見了她最後一面。在現實中,女孩的父母甚至都沒有回來看她一眼。他告訴記者:“他們生孩子的時候年紀很小,很多年輕人出去的時候都是十幾歲、二十歲,看到外面的世界花花綠綠的,他們就不要孩子了,把孩子丟下再也不回來。這樣的父母很多。”

當地的醫療水準低下,孩子病情嚴重全身浮腫,邊防民警和社工都幫著募捐,但是機場沒有蓋好,無法送孩子到大城市的醫院接受治療,人們只能用最古老的叫魂,希望孩子回家,不要流落在外成為孤魂野鬼。“這樣的方式也許能讓寨子裡的人心裡踏實一些。很多人覺得這是愚昧和迷信,但這也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他們的民俗,他們能夠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鵬飛說。

大師身後的成長

回到北京之後,每天被忙碌瑣碎的雜事填滿,鵬飛有時候會想起那段在雲南的時光。每天忙到淩晨一兩點刷到雲南的朋友在唱歌、吃燒烤,他就會想,到底哪一種生活更幸福。不久前,他回到滄源去看這些孩子,他們都長大了一些,還記得每個人吃飯的口味:“他記得我不吃辣,他們都記得。”

在電影公號“導筒”組織的放映現場,鵬飛談到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觀眾,那是一位父親,他紅著眼眶告訴他,看完電影就想和兒子好好吃一頓飯。“他說,我的兒子是心靈上的留守兒童。”鵬飛覺得,“留守兒童不只存在于邊遠的地方,在城市裡也有,如果能讓大家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多給他們一些陪伴和關愛,我就很滿足了。”

從《地下香》到《米花之味》,鵬飛學會用最真誠的心去拍電影,在雲南的一年,他好像回到自己的孩童時刻,像孩子一樣去感受,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看世界,他覺得這樣的視角或許更加清晰。

《米花之味》的主創都是業界赫赫有名的前輩,蔡明亮的御用攝影廖本榕,北野武的御用配樂鈴木慶一,與楊德昌多次合作的剪輯師陳博文,還有聲音指導杜篤之。“他們都是從膠片時代走過來的前輩,拍戲的時候非常嚴謹,也很敬業。”如果說處☆禁☆女作還有蔡明亮的影子,到了這一部,大師藏在導演身後,協助鵬飛實現了心中的《米花之味》,他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學風格。

同樣是關注社會現實,鵬飛採用一種區別于大多數作者的方式,他理解那些被人所指、認為落後與迷信的宗教信仰、那些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習俗。他無意控訴和批判,電影並沒有給出明晰的答案,就如影片末尾兩億年生命的溶洞裡水滴的回聲,在人們心中泛起漣漪。

鵬飛來到這裡的第一天,看到村民們正載歌載舞為潑水節做準備,在這裡的一年,他們經常以舞蹈的形式去慶祝每個節日和喜事。他用母女二人的共舞作為影片結尾,“我覺得舞蹈是人類最虔誠的語言,有些時候它比語言更準確。”

喃杭和葉喃穿著傳統的民俗服飾在溶洞裡祭拜一尊石佛。她們婀娜的身姿映在上億年的溶洞的褶皺上,如同壁畫上沉睡千年的女子蘇醒,用一支舞完成了長久缺失的陪伴與最終的和解。

鵬飛告訴記者:“這尊石佛是水滴帶著礦物質滴上好幾千年形成的石頭,人們覺得它長得像佛才叫它石佛,我更希望把這些東西都拋開,回到溶洞最原始的狀態,看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東西,彼此的內心。在溶洞裡,什麼也沒有,沒有草也沒有木,就好像地球上只有她們兩個人。”

返鄉的年輕媽媽葉喃懷著喜悅期盼的心情回家,卻發現女兒喃杭和她就像陌生人一般疏離,更讓她苦惱和內疚的是,女兒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