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斯皮爾伯格曾被恩師怒斥“他以為他是誰”,但卻意味著走向成熟

如果論學歷,斯皮爾伯格可能連拍電影的資格都沒有。

他一直到五十五歲的時候,才獲得大學畢業證書。當年,他高中畢業,因為成績差,名牌大學的電影系都不肯錄取他,1967年,他考入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英語系,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電影導演訓練。

在臨近畢業的時候,由於好萊塢在他的面前擺了一個可以讓他立刻拍片的機會,他立馬放棄了學業,轉身投入到片場作業中去,直到過了33年,在他功成名就之後,

他才重新回到當年的學校,完成了自己的畢業學業。

電影是一種影像藝術,它是一種實踐性相當強大的課業,因此,片場上出導演,可以說是拍電影的一個最合理最科學的途徑。

斯皮爾伯格並非無師自通,他的電影老師有兩位,一位是庫布裡克,最近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新片《頭號玩家》中就借用了庫布裡克《閃靈》的片段,由此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的師承。

斯皮爾伯格另一位老師,就是大衛·裡恩。

大衛·裡恩是一名英國導演,已于1991年去世,他拍片生涯四十多年,只拍了16部影片,但卻7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並兩次獲獎。

他的代表作有《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其實我們看看他的電影風格,再回望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氣質,會發現非常相似,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兩位元導演在畫面的營造上,都追求一種飽滿感,鏡頭裡的場面,很充實,很博大,好像鏡頭只是取景了現實場景中的一角,鏡頭之外還有一個天地,這樣看起來電影的場面內容非常豐富,能夠時刻吸引觀眾的注意。

當斯皮爾伯格不知道怎麼拍電影的時候,大衛·裡恩無疑給他提供了非常完美無缺且可效仿的範本。當年斯皮爾伯格執導《辛德勒的名單》時,很為辛德勒如何受德軍大屠殺刺激、轉而拯救猶太人的思想轉變大傷腦筋,而大衛·裡恩在《日瓦戈醫生》中表現沙皇屠殺民眾的場景,給了他直接的啟發,《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紅衣小女孩穿行在大屠殺的街頭的經典場景,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他受到了《日瓦戈醫生》的影響。

《日瓦戈醫生》劇照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80年代中期,一直沒有拍片長達14年的大衛·裡恩,準備重新出山,拍攝影片,當時《太陽帝國》也成了他選擇物件。對處理二戰題材中的東方戰場題材時,大衛·裡恩有《桂河大橋》的經驗,無疑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斯皮爾伯格對大衛·裡恩幾乎視同恩師,他很爽快地同意了擔任大衛·裡恩導演的電影的製片人。

《桂河大橋》劇照

大衛·裡恩為《太陽帝國》準備了一年時間,但是他介入得越充分,越感到這部電影的基礎有一個先天不足,這就是缺乏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整個電影劇本就像一本流水帳的日記,大衛·裡恩感到實在難以把握好電影裡的戲劇元素,所以,他最後選擇了放棄。

其實,後來斯皮爾伯格在接手這個電影的導筒、並完成電影之後,我們會發現,《太陽帝國》確實是缺少一個主體故事情節,它僅僅是一個孩子眼中看到的二戰的局部片斷,整個電影非常鬆散,而且前後兩部分毫無關聯。但是,我們看到,斯皮爾伯格還是採取了局部製造懸念的手法,來讓這部本來波瀾不驚的電影,不斷地產生局部的微瀾,應該說,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功力,拯救了這部本來鬆散而缺乏戲劇衝突的電影。

比如,開始逃難的一場戲裡,基本沒有什麼戲劇衝突,但斯皮爾伯格通過一個浩大的場面,製造了一場在他日後電影中也極其罕見的人海戰術大場景。

後來在蘇州集中營裡,斯皮爾伯格也不斷地製造小的戲劇衝突,比如小男孩跑出了柵欄,日本兵發現之後出來追尋,電影用一組鏡頭,表現了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極度緊張,但最後並沒有產生什麼大的衝突結果,斯皮爾伯格在這裡僅僅是製造了一場莫須有的戲劇緊張,讓本來鬆鬆垮垮的電影能夠上緊發條,刺激觀眾的注意力。

還有最後一場美國飛機轟炸集中營的場面,在原來的設想中並沒有這個內容,完全是斯皮爾伯格突發奇想,在拍攝現場,靈機一動,才臨時加上了這麼一段足以在影片裡擔負起壓軸使命的戰爭場面。

相對而言,大衛·裡恩更多地看到的是這個劇本裡的情節缺乏,當時他已接近七十歲,挑戰藝術想像力的能力也明顯弱化,而這個電影的導演重擔最終花落年富力強的斯皮爾伯格身上,顯然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然而,顯然大衛·裡恩感受到了學生超過老師的威脅,因為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斯皮爾伯格正趨於成熟,如日中天,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這種後生可畏的咄咄逼人,也破壞了之前斯皮爾伯格與大衛·裡恩之間的良好合作關係。

大衛·裡恩在去世前一直籌備《諾斯特羅莫》一片,斯皮爾伯格擔任了這部影片的製片人。也許斯皮爾伯格太想幫助老師了,或許他更想在老師面前顯擺自己的能力,某一天,他把一份詳細的筆記交給了裡恩,建議他對劇本做一些改動。裡恩很為惱火,質問道:“他以為他是誰?”

其實,斯皮爾伯格此刻的資歷,在老師面前,還沒有叫出“他以為他是斯皮爾伯格”這一個響亮的回答,但是斯皮爾伯格還是識趣地辭去了這部電影的製片一職。

從中可以看出,兩個強強聯手的導演之間,的確是難以產生互補效應的,他們的合作遲早有一天要破裂。

而斯皮爾伯格繼承自大衛·裡恩導演風格並且變本加厲的功底,已使他能夠超越大衛·裡恩,邁入了一個新臺階。而這時候,老導演已經難以忍受斯皮爾伯格“雞蛋教訓老母雞”的處事態度了,大光其火中還是包含著一種晚境落寞、創作思維遲滯的自知之明。斯皮爾伯格適時地選擇了退避,是他清醒地認識到,在老師面前過多地指手劃腳,是不會討老人家喜歡的,而他在擁有了更多的成熟的想法之後,已經足夠支撐他脫離母體,走上一條讓自我追求飛一會兒、飛得更遠的道路了。

斯皮爾伯格的成長之路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直接從大衛·裡恩的影片中擷取了基本的運鏡方式與鏡頭語言,融會貫通,形成了斯皮爾伯格式的電影衝擊力。這一點,可以讓我們中國導演受到一點啟迪。斯皮爾伯格有他的師承,也有他的學習範本,我們中國導演,也應該從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裡學習他的宏大、飽滿、有力的敘事風格,而實際上,我們恰恰看到中國導演普遍在處理鏡頭上呈現出軟弱無力,蒼白呆板,既然斯皮爾伯格曾經像一個小學生一樣,不斷吸取優秀電影的營養,那麼,中國導演也應該大膽地喊出向斯皮爾伯格學習的口號,把他的師承過來的電影手法,用到自己的電影中來。而我們看到,當有人問張藝謀最喜歡哪一個導演時,張藝謀說他最喜歡斯皮爾伯格,而不是像一般導演那樣聲稱膜拜的是某一個藝術電影的導演。張藝謀電影其實是與斯皮爾伯格完全不同的風格,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熾熱與人性,可能恰恰是張藝謀電影所不具備的。但張藝謀願意認領斯皮爾伯格是他的崇拜偶像,正可以看出,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我們太需要靜下心來,向斯皮爾伯格好好地學習了。

準備重新出山,拍攝影片,當時《太陽帝國》也成了他選擇物件。對處理二戰題材中的東方戰場題材時,大衛·裡恩有《桂河大橋》的經驗,無疑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斯皮爾伯格對大衛·裡恩幾乎視同恩師,他很爽快地同意了擔任大衛·裡恩導演的電影的製片人。

《桂河大橋》劇照

大衛·裡恩為《太陽帝國》準備了一年時間,但是他介入得越充分,越感到這部電影的基礎有一個先天不足,這就是缺乏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整個電影劇本就像一本流水帳的日記,大衛·裡恩感到實在難以把握好電影裡的戲劇元素,所以,他最後選擇了放棄。

其實,後來斯皮爾伯格在接手這個電影的導筒、並完成電影之後,我們會發現,《太陽帝國》確實是缺少一個主體故事情節,它僅僅是一個孩子眼中看到的二戰的局部片斷,整個電影非常鬆散,而且前後兩部分毫無關聯。但是,我們看到,斯皮爾伯格還是採取了局部製造懸念的手法,來讓這部本來波瀾不驚的電影,不斷地產生局部的微瀾,應該說,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功力,拯救了這部本來鬆散而缺乏戲劇衝突的電影。

比如,開始逃難的一場戲裡,基本沒有什麼戲劇衝突,但斯皮爾伯格通過一個浩大的場面,製造了一場在他日後電影中也極其罕見的人海戰術大場景。

後來在蘇州集中營裡,斯皮爾伯格也不斷地製造小的戲劇衝突,比如小男孩跑出了柵欄,日本兵發現之後出來追尋,電影用一組鏡頭,表現了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極度緊張,但最後並沒有產生什麼大的衝突結果,斯皮爾伯格在這裡僅僅是製造了一場莫須有的戲劇緊張,讓本來鬆鬆垮垮的電影能夠上緊發條,刺激觀眾的注意力。

還有最後一場美國飛機轟炸集中營的場面,在原來的設想中並沒有這個內容,完全是斯皮爾伯格突發奇想,在拍攝現場,靈機一動,才臨時加上了這麼一段足以在影片裡擔負起壓軸使命的戰爭場面。

相對而言,大衛·裡恩更多地看到的是這個劇本裡的情節缺乏,當時他已接近七十歲,挑戰藝術想像力的能力也明顯弱化,而這個電影的導演重擔最終花落年富力強的斯皮爾伯格身上,顯然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然而,顯然大衛·裡恩感受到了學生超過老師的威脅,因為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斯皮爾伯格正趨於成熟,如日中天,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這種後生可畏的咄咄逼人,也破壞了之前斯皮爾伯格與大衛·裡恩之間的良好合作關係。

大衛·裡恩在去世前一直籌備《諾斯特羅莫》一片,斯皮爾伯格擔任了這部影片的製片人。也許斯皮爾伯格太想幫助老師了,或許他更想在老師面前顯擺自己的能力,某一天,他把一份詳細的筆記交給了裡恩,建議他對劇本做一些改動。裡恩很為惱火,質問道:“他以為他是誰?”

其實,斯皮爾伯格此刻的資歷,在老師面前,還沒有叫出“他以為他是斯皮爾伯格”這一個響亮的回答,但是斯皮爾伯格還是識趣地辭去了這部電影的製片一職。

從中可以看出,兩個強強聯手的導演之間,的確是難以產生互補效應的,他們的合作遲早有一天要破裂。

而斯皮爾伯格繼承自大衛·裡恩導演風格並且變本加厲的功底,已使他能夠超越大衛·裡恩,邁入了一個新臺階。而這時候,老導演已經難以忍受斯皮爾伯格“雞蛋教訓老母雞”的處事態度了,大光其火中還是包含著一種晚境落寞、創作思維遲滯的自知之明。斯皮爾伯格適時地選擇了退避,是他清醒地認識到,在老師面前過多地指手劃腳,是不會討老人家喜歡的,而他在擁有了更多的成熟的想法之後,已經足夠支撐他脫離母體,走上一條讓自我追求飛一會兒、飛得更遠的道路了。

斯皮爾伯格的成長之路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直接從大衛·裡恩的影片中擷取了基本的運鏡方式與鏡頭語言,融會貫通,形成了斯皮爾伯格式的電影衝擊力。這一點,可以讓我們中國導演受到一點啟迪。斯皮爾伯格有他的師承,也有他的學習範本,我們中國導演,也應該從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裡學習他的宏大、飽滿、有力的敘事風格,而實際上,我們恰恰看到中國導演普遍在處理鏡頭上呈現出軟弱無力,蒼白呆板,既然斯皮爾伯格曾經像一個小學生一樣,不斷吸取優秀電影的營養,那麼,中國導演也應該大膽地喊出向斯皮爾伯格學習的口號,把他的師承過來的電影手法,用到自己的電影中來。而我們看到,當有人問張藝謀最喜歡哪一個導演時,張藝謀說他最喜歡斯皮爾伯格,而不是像一般導演那樣聲稱膜拜的是某一個藝術電影的導演。張藝謀電影其實是與斯皮爾伯格完全不同的風格,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熾熱與人性,可能恰恰是張藝謀電影所不具備的。但張藝謀願意認領斯皮爾伯格是他的崇拜偶像,正可以看出,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我們太需要靜下心來,向斯皮爾伯格好好地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