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岸同拜祖先,共創美好未來 傳承弘揚華夏文明

同根同祖源遠流長,和平和睦和諧萬方,作為背景的明黃色軒轅黃帝像威嚴聳立,

28項拜祖儀程莊嚴肅穆……在千里之外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舉行的同時,4月18日上午9時50分,在海峽對岸,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籌委會於臺北中山堂同步舉辦了戊戌年軒轅黃帝拜祖大典,近千名臺灣同胞和全球華人同步,遙拜軒轅黃帝。

拜祖大典的儀程遵循古禮進行,莊嚴隆重。閉幕表演的《龍的傳人》,將中華民族四海一心、綿延不絕的精神傳達到現場每一位拜祖嘉賓心中。

據悉,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籌委會每年均舉辦軒轅黃帝拜祖大典,今年為第五屆,主題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鄭州融媒體記者 裴蕾 蘇瑜 王河寧 敬一哲 文/圖 發自臺北

臺灣循古禮與新鄭同步舉辦

戊戌年軒轅黃帝拜祖大典

本報訊三月三,拜軒轅。昨日,新鄭戊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舉行的同時,“戊戌年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在臺北中山堂遵循古禮舉辦。

臺灣各界上千名觀禮民眾共同參與拜祖大典,典禮莊嚴隆重。

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擔任大典主拜官。

百家姓旗進場

中華民族秉持慎終追遠的歷史傳統,每年農曆三月三,在黃帝故里河南新鄭都會舉辦盛大的拜祖大典,

同一天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也同步舉辦,此前,已連續舉辦了四年,每年都聚集上千民眾一同遙拜黃帝,借由共拜儀式體現兩岸中華兒女的血脈聯繫,共同表達對中華民族遠祖的崇敬,以示慎終追遠不忘本。

此次臺灣舉行的拜祖大典,繼續沿用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主題,大典儀軌遵循古禮進行,莊嚴隆重。主辦單位特邀臺灣民俗信仰學會理事長吳永猛擔任儀典顧問指導,

以初獻禮、亞獻禮、三獻禮、賜福禮等28項古禮,彰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宗族禮儀和優良民族精神,傳承和弘揚華夏文明精湛炫目的文化。

9時50分,大典在學生表演的舞蹈《天賜豐饒》中啟幕。在悠揚的禮樂聲中,102位學生高舉百家姓旗進場,旗海飄揚,氣勢磅礡,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炎黃子孫飲水思源的情懷。

飲福受胙儀程後,全場響起《龍的傳人》歌曲,演員們載歌載舞,共同祈福華夏繁榮昌盛,祝願世界和平和諧,將活動推向新的高☆禁☆潮。上午11時許,臺灣戊戌年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各項儀程圓滿禮成。

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籌委會負責人表示,希望借由此次共拜儀式牽起兩岸炎黃子孫的情誼,表達對中華民族遠祖的崇敬,以示慎終追遠不忘本,既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又是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增強了中華文明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

融入民族特色

“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在臺灣已經邁入第五年了,我很榮幸每一年都擔任陪拜官的工作,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兩岸同文同種同時祭拜祖先,也攜手一同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拜祖大典結束後,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會長劉立漢激動地表示。

據劉立漢介紹,此次戊戌年中國臺灣拜祖大典主要遵循與新鄭拜祖大典“四同”原則,傳達“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的精神,並傳遞“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的信念。本屆大典的亮點在於現場樂舞敬拜表演,在往年的傳統元素基礎上,特別融入臺灣的民族特色,以豐年慶典寓意五穀豐登、喜樂安康的舞蹈《天賜豐饒》,與表現年輕一代熱力活躍的舞蹈《龍的傳人》,呈現在古禮的開始及結尾,希望民俗祭典在隆重莊嚴的同時,注入現代新的元素,讓嘉賓眼前一亮,更期待未來的軒轅黃帝拜祖大典讓更多臺灣青年可以共襄盛舉,血脈同源,追遠同心。

劉立漢說,他參與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拜祖大典都是遵循古禮進行,儀式莊嚴隆重,弘揚華夏文化。而在每次活動中,除了現場參加的貴賓與眾多民眾外,主辦單位也通過互聯網,讓不能親自到現場的民眾可以同步視頻親身感受到拜祖的氛圍。同時為了讓90後和00後的年輕人能更多瞭解拜祖的意義,主辦單位也巧思設計了有趣的互動遊戲,如此一來,讓活動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了。

加入年輕時尚元素

緬懷黃帝精神,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如果要問兩岸最大共同精神為何?我想黃帝精神肯定名列前茅。”剛剛主持完臺灣拜祖大典的主持人何偉綸表示,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對臺灣民眾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內涵與意義,不論是中學的歷史課本中,還是幼兒的神話寓言裡,黃帝精神無所不在。

何偉綸擔任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司儀主持人已經四年了。他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時在農曆三月三祭拜先祖,極具教育意義。一方面讓民眾瞭解自己是華夏子孫,另一方面更希望這樣的活動能推廣到社會各界,讓更多臺灣同胞瞭解慎終追遠的優秀中華文化內涵。”何偉綸說,在臺灣遙拜黃帝並同步舉辦大典,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實質表現,大典所有程式完全按照古禮,更是我們緬懷祖先和兩岸文化充分融合交流的展現。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在黃帝生日這一天,身為子孫後代的我們,一起來拜兩岸同胞共同的始祖,我覺得很有意義。”臺灣貴州經貿文教交流協會理事長申玉玲告訴記者,今年是她第三次參加在臺灣舉行的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活動,她是在臺灣出生的貴州人,父親時常教育她要飲水思源,因為水有源、樹有根。

“臺灣有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就是說,做人要飲水思源,要有感恩的心,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因為知道根在哪裡,才能讓自己好好做人,所以今天要談論民族復興之道,首先就要提高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提高有賴於民族文化。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活動就是一個具有標誌意義的民族文化活動,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民俗文化的共同信仰。”

讓更多臺灣年輕人參與拜祖

“此次臺灣拜祖遵循了儒家的遺典,整個拜祖大典莊嚴肅穆,軒轅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從5000年前,就帶領中華民族帶領百姓們從開墾到耕種,到現在中華民族子孫遍佈世界各地。”參加拜祖活動的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執行長王玉明說,相信在農曆三月三這天,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在祭拜我們共同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就是一家人,就是同根同祖同源,這是我們這次拜祖的主題,不分彼此,其樂融融,全民一家親。

王玉明同時表示,每年臺灣都沿襲著和新鄭同步舉辦黃帝拜祖大典,但以往這種民俗文化活動大多是中高年齡層的人更傾向於參與,所以活動主辦方也希望每年都有不同的文化元素注入,而且不失傳統的禮節,讓更多的年輕人前來參與,讓他們更加瞭解軒轅黃帝的歷史、功績。

此次參與拜祖大典表演的是來自新北市私立莊敬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的年輕的學生們。高二年級學生黃晴是《天賜豐饒》的表演者之一,她說,之前都只是從歷史裡、新聞裡聽說過黃帝,這次能參與拜祖大典,感到非常慶倖,也通過這次活動對人文始祖黃帝有了更多的瞭解。與黃晴一樣,第一次參與拜祖大典的高一女生鐘依潔是《龍的傳人》的表演者,她希望通過王力宏的這首廣為流傳的《龍的傳人》演繹的歌舞,來更好地展現海峽兩岸“同根同祖同源”的精神。

據瞭解,此次莊敬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共有100多名學生參與拜祖大典。

談及此次活動的意義,該校董事黎俊雄表示,我們常說“中華文化五千年”,這五千年是從哪裡算起的呢?就是從軒轅黃帝算起的,相傳軒轅黃帝在位期間,教導百姓播種五穀、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積極改善人民生活,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史稱“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為我們華夏子孫創造了豐富且精彩的文化,我們應該把中華文化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表達對中華民族遠祖的崇敬,以示慎終追遠不忘本,既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又是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增強了中華文明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

融入民族特色

“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在臺灣已經邁入第五年了,我很榮幸每一年都擔任陪拜官的工作,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兩岸同文同種同時祭拜祖先,也攜手一同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拜祖大典結束後,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會長劉立漢激動地表示。

據劉立漢介紹,此次戊戌年中國臺灣拜祖大典主要遵循與新鄭拜祖大典“四同”原則,傳達“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的精神,並傳遞“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的信念。本屆大典的亮點在於現場樂舞敬拜表演,在往年的傳統元素基礎上,特別融入臺灣的民族特色,以豐年慶典寓意五穀豐登、喜樂安康的舞蹈《天賜豐饒》,與表現年輕一代熱力活躍的舞蹈《龍的傳人》,呈現在古禮的開始及結尾,希望民俗祭典在隆重莊嚴的同時,注入現代新的元素,讓嘉賓眼前一亮,更期待未來的軒轅黃帝拜祖大典讓更多臺灣青年可以共襄盛舉,血脈同源,追遠同心。

劉立漢說,他參與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拜祖大典都是遵循古禮進行,儀式莊嚴隆重,弘揚華夏文化。而在每次活動中,除了現場參加的貴賓與眾多民眾外,主辦單位也通過互聯網,讓不能親自到現場的民眾可以同步視頻親身感受到拜祖的氛圍。同時為了讓90後和00後的年輕人能更多瞭解拜祖的意義,主辦單位也巧思設計了有趣的互動遊戲,如此一來,讓活動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了。

加入年輕時尚元素

緬懷黃帝精神,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如果要問兩岸最大共同精神為何?我想黃帝精神肯定名列前茅。”剛剛主持完臺灣拜祖大典的主持人何偉綸表示,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對臺灣民眾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內涵與意義,不論是中學的歷史課本中,還是幼兒的神話寓言裡,黃帝精神無所不在。

何偉綸擔任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司儀主持人已經四年了。他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時在農曆三月三祭拜先祖,極具教育意義。一方面讓民眾瞭解自己是華夏子孫,另一方面更希望這樣的活動能推廣到社會各界,讓更多臺灣同胞瞭解慎終追遠的優秀中華文化內涵。”何偉綸說,在臺灣遙拜黃帝並同步舉辦大典,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實質表現,大典所有程式完全按照古禮,更是我們緬懷祖先和兩岸文化充分融合交流的展現。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在黃帝生日這一天,身為子孫後代的我們,一起來拜兩岸同胞共同的始祖,我覺得很有意義。”臺灣貴州經貿文教交流協會理事長申玉玲告訴記者,今年是她第三次參加在臺灣舉行的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活動,她是在臺灣出生的貴州人,父親時常教育她要飲水思源,因為水有源、樹有根。

“臺灣有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就是說,做人要飲水思源,要有感恩的心,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因為知道根在哪裡,才能讓自己好好做人,所以今天要談論民族復興之道,首先就要提高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提高有賴於民族文化。軒轅黃帝拜祖大典活動就是一個具有標誌意義的民族文化活動,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民俗文化的共同信仰。”

讓更多臺灣年輕人參與拜祖

“此次臺灣拜祖遵循了儒家的遺典,整個拜祖大典莊嚴肅穆,軒轅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從5000年前,就帶領中華民族帶領百姓們從開墾到耕種,到現在中華民族子孫遍佈世界各地。”參加拜祖活動的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執行長王玉明說,相信在農曆三月三這天,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在祭拜我們共同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就是一家人,就是同根同祖同源,這是我們這次拜祖的主題,不分彼此,其樂融融,全民一家親。

王玉明同時表示,每年臺灣都沿襲著和新鄭同步舉辦黃帝拜祖大典,但以往這種民俗文化活動大多是中高年齡層的人更傾向於參與,所以活動主辦方也希望每年都有不同的文化元素注入,而且不失傳統的禮節,讓更多的年輕人前來參與,讓他們更加瞭解軒轅黃帝的歷史、功績。

此次參與拜祖大典表演的是來自新北市私立莊敬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的年輕的學生們。高二年級學生黃晴是《天賜豐饒》的表演者之一,她說,之前都只是從歷史裡、新聞裡聽說過黃帝,這次能參與拜祖大典,感到非常慶倖,也通過這次活動對人文始祖黃帝有了更多的瞭解。與黃晴一樣,第一次參與拜祖大典的高一女生鐘依潔是《龍的傳人》的表演者,她希望通過王力宏的這首廣為流傳的《龍的傳人》演繹的歌舞,來更好地展現海峽兩岸“同根同祖同源”的精神。

據瞭解,此次莊敬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共有100多名學生參與拜祖大典。

談及此次活動的意義,該校董事黎俊雄表示,我們常說“中華文化五千年”,這五千年是從哪裡算起的呢?就是從軒轅黃帝算起的,相傳軒轅黃帝在位期間,教導百姓播種五穀、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積極改善人民生活,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史稱“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為我們華夏子孫創造了豐富且精彩的文化,我們應該把中華文化繼續傳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