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初中生早戀現象的心理學解答

昨天晚飯後,我跟朋友散步進了路邊的一間小咖啡館,看看人不多,便點了杯咖啡坐了下來。不過,接下來眼角偶然看到的“鏡頭”讓我有點驚訝了:離我們相隔兩張桌子的地方,

坐著兩個穿著中學校服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兩張很青澀的小臉不時低頭說著什麼。

忽然間,倆人站了起來,並且擁抱在了一起!咖啡館裡零零散散的顧客稍微驚訝之後,很快明白了:原來是一對早戀的中學生啊!

我再細看了一下校服,居然還是初中生!因為跟我女兒校服一樣,旁邊只有一所初中,這兩個敢情是初中的學生!

低頭看了下手機上的時間,已經晚上8:00了,這倆孩子的家長難道這麼忙嗎?家長們瞭解自己孩子的現狀麽?要是我女兒這麼晚不回家,

那我肯定早闖到學校去了┄┄

無意間看到的倆孩子這情況,我很感慨。於是,就順手發了一條朋友圈,結果,引發了不少家長的“騷動”——

我也比較好奇,初中的孩子們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戀愛”?也特別想知道他們有了“小朋友”後,心裡到底是啥感覺?

初中的孩子們這樣說——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採訪了幾個初中一年級的小男生和小女生,他們的回答可能跟我們大人的猜測還有些距離——

我:“你有喜歡的男生了麽?”

女生A:“有啊,我們班裡都有了”

女生B:“剛剛有人跟我表白啦”

男生A:“當然有啊,有三個女生都說喜歡我呢!”

男生B:“我早就有老婆啦!”

我:“那你喜歡她/什麼呢?”(戀愛的感覺)

女生A:“他經常放學在門口等我,還經常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提醒我多穿衣服,就是關心我吧。”

女生B:“他長得帥啊!他是我們很多女生的男神!”

男生A:“我也不知道,就是喜歡她,她學習比我好”

男生B:“她會關心我,遇到不開心的事,她會陪著我”

┄┄

如果說初一只是朦朧的好感的話,

那初二才算是早戀的開始——

某初二男生:“我學習和生活方面都不錯。最近心裡好像喜歡一個女孩子。她很溫柔體貼,學習也好。她對我也有好感。我是喜歡她應該表白嗎?還是忍著(忍著很辛苦)?(聽說初戀很美好,錯過了就很後悔)”

某初二女生:“我上初二,我學習很好,可他比我稍差點,我喜歡上了他,他也喜歡我,但他好像壓抑著,我知道現在的我們學習比較重要,

但總是忍不住,我應該怎麼辦?”

如此般的困惑,已經困擾著不少初中生。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容易早戀呢?

1,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比成績好的學生更容易早戀:這些學生常不受老師歡迎,在學習上很少受到特殊關心,也無法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從而根本不會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於是,他們便把無處打發的精力和時間轉向愛情,轉向社會,以彌補感情上的空虛。

2,缺少家庭溫暖和愛護的學生容易早戀:常見於父母感情破裂、離婚下得不到溫暖,生活在一個冷漠、壓抑的環境裡。於是,渴望得到他人溫暖,而異性的撫慰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使他們嘗到了愛情的甘甜。

3,環境不好的學生容易早戀:這些學生接觸些不三不四的人,或者與他們一起玩的朋友都是早戀者,在旁人的教唆和指使下,也大膽效仿,正如古人雲:近墨者黑。

【解讀】早戀,也有叫做青春期戀愛,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異性☆禁☆感興趣、癡情或暗戀。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初一、初二學生尤為明顯,人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初一、初二的學生,與近年來該年齡段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種種表現密切相關。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響、情緒情感偏激、易激動暴躁、情緒兩極波動、憑感情行事的特徵,但同時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動嘗試、追求獨立等特點。種種狀況表明,初一、初二的學生是成長發展的轉捩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

該年齡段學生多為13—14歲。普查資料表明,這個年齡是青少年生理迅猛發育時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體體格正處於生長發育的突增期,女生體重、胸圍逐步向著女性體型發育,他們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功日趨完善,內臟機能不斷增強,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洶湧襲來。

由於生理的發育帶來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變化,該年齡段學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發展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情感情緒激易動暴躁並向兩極波動,愛憑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爭強好勝心急劇增強;具有獨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識急劇增強;認識能力顯著落後於獨立意向和行動能力、相互愛慕心理增強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落後。

獨立意識的大大增強,使他們對外面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感,同時也開始嘗試一些未知的領域。

發現了“早戀”的小苗頭,家長該做點什麼呢?

1,甄別認知,孩子有可能把友情錯當成了戀情

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中學生在異性☆禁☆交往中,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父母對中學生的異性☆禁☆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確反對,這就使交往者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有時候孩子遭遇到了家庭的忽視,而從同學中的異性那裡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慢慢會很享受那種被忽視後的關心。

當親人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外在理由,這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了不平衡,於是,他們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戀愛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於平衡狀態。這便是中學生在異性☆禁☆交往中,易把友情當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2,謹防“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或長輩干涉兒女的感情,這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就是說如果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所以,家長在說服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強行禁止,採取“ 高壓政策”,而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切忌動輒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訓斥、打罵甚至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們,已防止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橫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情緒的對立,從而強化孩子行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願望的反面。

3,做孩子的良師益友,不使矛盾激化

處於心理封閉期的少男少女,能把隱私暴露出來,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機會。家長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贏得他們的信任。並很好地引導孩子,為孩子答疑解惑。

比如我遇見一位智慧的媽媽,發現自己女兒有了“男朋友”後,這樣問了孩子:“你的男朋友喜歡你哪裡呢?是漂亮還是成績?你又喜歡他什麼地方呢?是帥氣還是學習好?”

然後再讓孩子思考:“如果你病了,在爸爸媽媽忙的時候,你的男朋友願意半夜過來接你陪你去看病嗎?”

“你的男朋友會不會在爸爸媽媽沒時間送你上學的情況下,寧願自己遲到也要來接你去上學?”

“你的男朋友願不願意自己忍受幾年的相思之苦而不來打擾你、不影響你的學習?”┄┄

“如果做不到,說明他只是把你當排解孤獨的工具,這樣的人不能交”。

如此的這些問題留給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不過,為了避免過於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家長還要努力把家庭營造成一個溫馨、和睦的樂園,讓孩子有安全感。發現孩子早戀,要分析原因,對症化解。

生活在一個冷漠、壓抑的環境裡。於是,渴望得到他人溫暖,而異性的撫慰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使他們嘗到了愛情的甘甜。

3,環境不好的學生容易早戀:這些學生接觸些不三不四的人,或者與他們一起玩的朋友都是早戀者,在旁人的教唆和指使下,也大膽效仿,正如古人雲:近墨者黑。

【解讀】早戀,也有叫做青春期戀愛,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異性☆禁☆感興趣、癡情或暗戀。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初一、初二學生尤為明顯,人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初一、初二的學生,與近年來該年齡段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種種表現密切相關。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響、情緒情感偏激、易激動暴躁、情緒兩極波動、憑感情行事的特徵,但同時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動嘗試、追求獨立等特點。種種狀況表明,初一、初二的學生是成長發展的轉捩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

該年齡段學生多為13—14歲。普查資料表明,這個年齡是青少年生理迅猛發育時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體體格正處於生長發育的突增期,女生體重、胸圍逐步向著女性體型發育,他們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功日趨完善,內臟機能不斷增強,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洶湧襲來。

由於生理的發育帶來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變化,該年齡段學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發展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情感情緒激易動暴躁並向兩極波動,愛憑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爭強好勝心急劇增強;具有獨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識急劇增強;認識能力顯著落後於獨立意向和行動能力、相互愛慕心理增強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落後。

獨立意識的大大增強,使他們對外面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感,同時也開始嘗試一些未知的領域。

發現了“早戀”的小苗頭,家長該做點什麼呢?

1,甄別認知,孩子有可能把友情錯當成了戀情

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中學生在異性☆禁☆交往中,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父母對中學生的異性☆禁☆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確反對,這就使交往者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有時候孩子遭遇到了家庭的忽視,而從同學中的異性那裡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慢慢會很享受那種被忽視後的關心。

當親人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外在理由,這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了不平衡,於是,他們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戀愛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於平衡狀態。這便是中學生在異性☆禁☆交往中,易把友情當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2,謹防“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或長輩干涉兒女的感情,這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就是說如果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所以,家長在說服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強行禁止,採取“ 高壓政策”,而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切忌動輒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訓斥、打罵甚至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們,已防止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橫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情緒的對立,從而強化孩子行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願望的反面。

3,做孩子的良師益友,不使矛盾激化

處於心理封閉期的少男少女,能把隱私暴露出來,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機會。家長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贏得他們的信任。並很好地引導孩子,為孩子答疑解惑。

比如我遇見一位智慧的媽媽,發現自己女兒有了“男朋友”後,這樣問了孩子:“你的男朋友喜歡你哪裡呢?是漂亮還是成績?你又喜歡他什麼地方呢?是帥氣還是學習好?”

然後再讓孩子思考:“如果你病了,在爸爸媽媽忙的時候,你的男朋友願意半夜過來接你陪你去看病嗎?”

“你的男朋友會不會在爸爸媽媽沒時間送你上學的情況下,寧願自己遲到也要來接你去上學?”

“你的男朋友願不願意自己忍受幾年的相思之苦而不來打擾你、不影響你的學習?”┄┄

“如果做不到,說明他只是把你當排解孤獨的工具,這樣的人不能交”。

如此的這些問題留給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不過,為了避免過於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家長還要努力把家庭營造成一個溫馨、和睦的樂園,讓孩子有安全感。發現孩子早戀,要分析原因,對症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