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私募股權行業成長的最大煩惱是什麼?

成長的煩惱:行業競爭加劇

GP數量大幅增加,導致項目定價變高。一方面GP對高估值開始持謹慎態度,交易數量開始下降,已募集未投出金額(指尚未從投資者那裡徵調的承諾資金)的數量達到了史上最高,

而投資難度的增加導致基金投資業績的穩定持續性下降。另一方面的競爭壓力也來自於LP,為了降低配置資金的成本,LP開始採取更多元的投資管道,比如共同投資、獨立帳戶或者建立自身直接投資的能力。

1.1 市場僧多粥少

主動管理的私募股權公司數量上升,戰略投資者變得更加積極,尤其在協同效應明顯的行業(醫療保健)和目前表現優異的板塊(消費和科技)。而資產端,估值越來越貴,有吸引力的好項目越來越難找。拿美國舉例,羅素3000指數的上市公司中,只有25%的公司估值倍數低於並購交易的中位數,而這一資料2008年是68%(見上圖)。中國又更特別一些,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政策因素:一邊是賣方對高定價的期望和市場的高估值環境,

另一邊是中國的競標規則允許競標者聯合聚集更多資金來進行競標。這些都導致了2016年第一次出現了7年以來的交易金額和交易數量的下降(見下圖)。

除了北美地區和醫療保健,科技等少數板塊,私募股權行業的交易金額增長速度放緩在全球大多數地區和板塊中都有所體現(見下圖)。

全球醫療保健行業交易量在16年上漲了11%,科技行業則增加了81%。歐洲整個地區除了醫療保健板塊的項目成交量都在下降。而亞洲的B2B則一直都是熱點,交易量在16年增加了27%。全球的B2C行業交易金額下降極為嚴重,可能是因為長久以來高估值的結果。

1.2 穩定業績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基金越來越難取得一致的歷史表現。早年間(1995-2004年),33%的私募並購基金的表現能夠保持穩定。例如,1995-1999年募集資金的並購基金和之前同一個基金管理人採取同一地區相同策略的投資表現能保持在相同的梯隊(如前25%,後25%等)。但這一比例近年來逐步下降到25%和22%。以業績穩定性來衡量,

表現前25%的基金在這點上做得較不如人意,比如2000-2004年,只有28%的在此前排名為前25%基金業績能夠繼續在業績上排進前25%。2005年以來,能保持這樣優勢的前25%的基金比重在不斷下降。

基金業績不穩定,使得預測基金經理的業績和對基金進行評價變的難上加難。資料顯示,LP對前三個四分位的基金的投資差別不大,而即使是排名最後25%的私募,也有50%能夠繼續募集基金。側面來說,這又說明LP們希望在私募市場佈局的熱情依舊。

1.3 更為主動的LP

隨著LP增加其在私募市場的投資,他們支付給基金經理的費用也在上漲,為了能夠向投資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回報率,LP更積極地尋找途徑來降低成本。2012年後,LP平均每年增加共同投資和直接投資的比重,相應減少了對外部基金經理的投資。

當然,並不是所有LP都會這麼做,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市場的政策管制,以及公司的管理能力,大小,風險承受能力等都會有影響。一家LP的管理結構越複雜,或者越是強烈希望利用外部性和GP表現提升業績,就越傾向採用獨立帳戶、戰略合作和共同投資等模式。

最新的學術報告反駁了之前關於共同投資有逆向選擇問題的說法(這一說法認為共同投資模式中,GP會讓LP投資於較差的項目),這更加鼓勵LP採用這種成本最優化的策略。因為投資特點和費用結構,直接投資模式則在基建行業中最為流行。

我們預期這些趨勢都會繼續加速發展。2016年麥肯錫對36家領先的機構投資者做了調查,發現60%的投資者都要在未來5年內和GP建立更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而領先LP中更有60%的機構在籌備建設直接投資部門。而GP也在嘗試和LP新的合作模式。

3 抓住行業趨勢

私募市場資金不斷流入,競爭愈發激烈,估值持續上升和不斷積累的已募未投金額,都在影響著私募行業未來的格局和動向。面對發展的行業和激烈的競爭環境,投資者必須不斷革新蛻變,沒有絕對成功的法寶。

對GP來說,儘早在行業內整合資源,增強自身發掘優秀項目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另外,在對項目進行估值時,能更追根求據的進行盡職調查。在專案估值過高的環境中,更需要投資者對上行和下行風險有更明確的考量。第三,是挖掘投資專案的成長價值。雖然“投後管理”、“戰略投資”這類概念在私募市場已不是新鮮詞,但真正能長期實踐這些策略的基金公司卻不多,這要求基金公司建立高效的管理和運營團隊,而且在當今市場,僅僅讓被投公司縮減成本並不夠,關鍵還是在於創造新的價值和成長機會。最後,把握退出機會。過去的私募行業,投資期都在5-7年,但是現在隨著資產類別的增多,投資期限也開始變得更多樣化,比如基建和自然資源的投資期機會比較長。成功的GP,會針對投資期限設計多種退出方案,從而在投資期內能夠更靈活地根據市場變化做出選擇。

LP對前三個四分位的基金的投資差別不大,而即使是排名最後25%的私募,也有50%能夠繼續募集基金。側面來說,這又說明LP們希望在私募市場佈局的熱情依舊。

1.3 更為主動的LP

隨著LP增加其在私募市場的投資,他們支付給基金經理的費用也在上漲,為了能夠向投資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回報率,LP更積極地尋找途徑來降低成本。2012年後,LP平均每年增加共同投資和直接投資的比重,相應減少了對外部基金經理的投資。

當然,並不是所有LP都會這麼做,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市場的政策管制,以及公司的管理能力,大小,風險承受能力等都會有影響。一家LP的管理結構越複雜,或者越是強烈希望利用外部性和GP表現提升業績,就越傾向採用獨立帳戶、戰略合作和共同投資等模式。

最新的學術報告反駁了之前關於共同投資有逆向選擇問題的說法(這一說法認為共同投資模式中,GP會讓LP投資於較差的項目),這更加鼓勵LP採用這種成本最優化的策略。因為投資特點和費用結構,直接投資模式則在基建行業中最為流行。

我們預期這些趨勢都會繼續加速發展。2016年麥肯錫對36家領先的機構投資者做了調查,發現60%的投資者都要在未來5年內和GP建立更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而領先LP中更有60%的機構在籌備建設直接投資部門。而GP也在嘗試和LP新的合作模式。

3 抓住行業趨勢

私募市場資金不斷流入,競爭愈發激烈,估值持續上升和不斷積累的已募未投金額,都在影響著私募行業未來的格局和動向。面對發展的行業和激烈的競爭環境,投資者必須不斷革新蛻變,沒有絕對成功的法寶。

對GP來說,儘早在行業內整合資源,增強自身發掘優秀項目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另外,在對項目進行估值時,能更追根求據的進行盡職調查。在專案估值過高的環境中,更需要投資者對上行和下行風險有更明確的考量。第三,是挖掘投資專案的成長價值。雖然“投後管理”、“戰略投資”這類概念在私募市場已不是新鮮詞,但真正能長期實踐這些策略的基金公司卻不多,這要求基金公司建立高效的管理和運營團隊,而且在當今市場,僅僅讓被投公司縮減成本並不夠,關鍵還是在於創造新的價值和成長機會。最後,把握退出機會。過去的私募行業,投資期都在5-7年,但是現在隨著資產類別的增多,投資期限也開始變得更多樣化,比如基建和自然資源的投資期機會比較長。成功的GP,會針對投資期限設計多種退出方案,從而在投資期內能夠更靈活地根據市場變化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