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禹手中是何“神器”?80%的人都不認識,也讀不對它的名字

但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對於孫悟空寵宮借寶討來如意金箍棒的情節仍記憶猶新。孫悟空去東海龍王處索要兵器時,普通物件根本就是趁手,龍王被逼到無法時,才想到了天河底的神針鐵。

那塊神針鐵可是大有來歷,原是太上老君冶煉的神鐵,後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後遺下的定海神珍鐵,以鎮東海。

昔,華夏神州水患年年,民不聊生;乃有禹帝治水,其時,為測江河深淺,取一鐵棒,可隨心長短,入江河湖海,深淺立現。水患平定後,禹帝將此鐵丟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被東海龍君所得,供奉起來,稱為“定海神針鐵”。

在中國歷史中,大禹是個半人半神式的人物。大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的開國君王,所以又稱帝禹、夏禹。他分華夏為九州,鑄九鼎以應天命。而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事蹟,是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

對洪水進行疏導,了顯著效果。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治水”可是與天抗爭(征服大自然),沒幾件趁手的寶貝,是很完成的。相傳,除了定海神針,大禹還有河圖與開山斧。

但是,在我們常的大禹圖像與造型中,大禹手持的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神器”——件像鏟子一樣雙叉而中空的東西,

那個東西,就像伏羲手中的八卦一樣,成為大禹身份的重要標誌。那麼,這件“神器”到底是什麼?和治水有何關係?

其實,大禹手持的只是一件普通的掘地工具——耜(sì)。耜是中國古代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耜中間有豎直缺口,據郭沫若考證,是為了便於翻動泥土。

近代以來,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于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耜是耒耜(lěi sì)的前半部分,它不是治水的“神器”,而是中國遠古時代的農耕工具,使用方式跟鐵鍁差不多。“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

據傳,耜的發明者為神農氏(炎帝)。《易經·繫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禮·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穀,並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

而炎帝后的大禹,正是靠著這樣簡陋的工具,帶領先民們與天鬥、與地鬥。正是在他與眾先民的不懈努力下,咆哮的河水才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後代人們感念大禹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被尊為“禹神”。

而炎帝后的大禹,正是靠著這樣簡陋的工具,帶領先民們與天鬥、與地鬥。正是在他與眾先民的不懈努力下,咆哮的河水才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後代人們感念大禹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被尊為“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