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選人用人的古典詮釋:唯才是舉 不拘一格

我國古代,許多明君賢臣選人用人都能達到不拘一格,

不重資歷,不看地位,不計關係遠近,不避親仇,為了國家大義,達到了選賢任能、唯才是舉的境界。成敗之道,在於用人,不拘一格,古鑒不遠。

祁黃羊薦人

不避親疏的不拘一格

春秋時期,豪傑並起、人才輩出。而祁黃羊推舉人才十分講究,他胸懷寬廣,不避親仇: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黃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也?”,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祁黃羊在對待用人的問題上能夠做到以“公”去“私”,難能可貴,值得學習。

曹操用人

唯才是舉的不拘一格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稱。

他曾再三頒佈求賢令,宣稱要“不拘微賤”,“明揚仄陋,唯才是舉”。

在實踐中,曹操也十分注意從基礎或實際鬥爭中發現和提拔人才,特別是出身微賤而有才幹的人,讓他們擔任要職,參與軍政大事。荀彧,僅為小小縣令,但他才智過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後,曹操大喜,說:“吾之子房也。”把29歲的他比作漢高祖劉邦得到的謀臣張良,並立刻委任其為司馬,參與軍機要事。

荀彧果然不負所望,常出奇謀,多獻良策,成為曹操良佐。還有許多文臣武將,諸如郭嘉、荀攸、滿寵、賈詡、劉放、孫資、于禁、樂進等,或出身賤微,或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發現並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管仲舉人

揚長避短的不拘一格

齊桓公為了富國強兵,成其霸業,在鮑叔牙的推薦下,拜管仲為相。

管仲認為,人才是治國之本,有了人才才能制定、實施好治國方略。

在發現、舉薦、任用人才上,他創造、制定了一套“三選”制:

要求各鄉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選給國家。每年正月,鄉長上朝時,將本鄉“為義好學、慈孝于父母、聰明質仁發聞於鄉里者;拳勇股肱之力、筋骨善出於眾者”進行報告,不告便為“蔽賢”罰罪。有,推薦賢能之士,桓公召見,安排在官府任事。這是一選;

年終,桓公命官長書面報告新官政績,推薦其中確有突出能力者,

並普調查,廣征鄉里意見,加以驗證。此為二選;

此後,桓公親自召見卓異才能的人,瞭解他們的素質,凡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則立為高官,授之以大事。凡提出許多治理國政的難題進行策問,能夠應對如流,回答滿意的,則到鄉里詳細調查他的實際能力,確有能力而無大過的,便提拔為上卿的助手。此為三選。

正是由於推行了這種開明、務實的選用人才方針,才使得管仲在齊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順利貫徹執行。才使得齊國日益強大起來。這種“三選”制度,相當合理、嚴密、細緻,在今天選拔人才中仍可借鑒。

才使得齊國日益強大起來。這種“三選”制度,相當合理、嚴密、細緻,在今天選拔人才中仍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