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彎道超車的創新路徑!東營日報記者赴合肥採訪劄記

——合肥市科技創新發展採訪劄記

東營到合肥,向南823公里,

採訪車9個小時的行程,一個現代化科技創新都市,逐漸闖進我們聚焦的鏡頭,讓我們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到合肥經濟發展的“脈動”。

“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在合肥市政府門口兩側,八個紅色的大字喊出了合肥市的新口號。在合肥市新城區,科技大道、科學大道、創新大道,處處貼著科技創新的標籤。

陪我們採訪的合肥日報社採訪中心主任汪競是湖南人,20年前來到合肥,那時候的合肥像個小縣城。

他見證了這座城市從一個老舊小城,發展成一個新型的現代化都市。

汪競說,“現在的合肥,一日千里,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20強城市和全國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

留住中科大,埋下科技創新的種子

在位於合肥市蜀山區以西的合肥市高新區,創新大道與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

一幢空中俯瞰呈“X”形的新大樓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綜合主樓,門口的招牌上寫著“未來中心”,諸多前沿科技與發展的可能,從這裡走向輝煌的未來。

中科大先研院橫空出世,一批國家級、戰略性科技創新平臺應運而生。這些平臺都是在各自領域和行業內具有獨一無二地位的平臺。2017年1月10日,讓合肥人最感自豪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建設。

繼上海之後,合肥成為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其實,這些科技支撐對合肥來說,全是無中生有,得益于當年意外落戶合肥的中科大。48年前,中科大從北京南遷,選址遇到了難題,安徽人張開熱情的懷抱,留住了中科大。

中科大落戶後,中科院在合肥建研究所,合肥人拿出一塊三面環水的風水寶地,後被命名為“科學島”,如今科學島上已經有多家中科院研究院所,

近5000位科學家在此生活、工作。

無中生有的科技外援,使合肥走上發展快車道。

如今,與高校合作的科研院所在合肥“遍地開花”。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28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8位。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66.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居第8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第6、第10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居第3位元,技術交易合同額居第8位。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佈的2014中國十大創新城市排行榜中,

合肥居第3位。根據英國《自然》雜誌評選,合肥的基礎科研實力位居全國第3,僅次於北京、上海。

背上90個億,留住京東方

談起高新技術產業,合肥人每談必提京東方。

京東方10.5代線

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處非常吸睛的所在。京東方合肥第10.5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線,它的投產是全球顯示領域新的里程碑。

但對合肥來說,這是一條“從無到有”的產業鏈。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范觀兵說:“當時地方一年的財政收入僅有50億元,政府為上這個項目承擔了90億元風險投資,正是決策層的膽識、魄力,才有了今天合肥一家年產值數百億、發展潛力巨大的優質企業。”

京東方給合肥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帶旺一個區域那麼簡單。

2010年,京東方合肥6代線投產,結束了我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吸引了大批企業到新站開發區投資為其做配套。如今,以“京東方各生產線為核,樂凱光學膜等為配套,長虹整機、聯寶電腦等為末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已經成型。而京東方項目,就是這條產業鏈的一處“引爆點”。

留住京東方,就是留住了潛力股。如今,在合肥這片科技沃土上,136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與2010年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數由全國省會城市的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合肥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疾馳在全國賽道上,順利實現了“新跨越、進十強”目標。

留住人才,留住合肥發展未來

“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強磁場。”青年“千人計畫”專家、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說。

劉青松是合肥引進人才中著名的“哈佛八劍客”之一,他們都不是安徽人,卻接連在此安家。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王俊峰說,看中的是這兒的平臺和前景。目前,劉青松所在的強磁場已聚集中科院院士、國家“千人計畫”專家等尖端人才40餘人,歸國人員50余人。

來自五湖四海的頂尖科技人才正不斷匯入。合肥傑事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技術總監姚晨光說:“公司剛搬到合肥,就收到‘百人計畫’補貼。這幾年,合肥對人才的支援力度逐漸加強,在這創事業既方便也舒心。”

為了讓高層次人才“來得了待得住幹得好”。2017年,合肥出臺“人才20條”,助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簽證居留、期股權激勵、個稅優減、生活配套等方面給予最高規格的保障。

在合肥,不斷為科研人員鬆綁。合肥早在2009年便“悄悄”取消了政府的科技成果鑒定,以市場論英雄;科技人員可享受成果轉化超七成收益;推進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已激勵人才1200多人,激勵總額4.7億元。

截至去年12月,合肥已擁有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兩院院士108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74人、國家“萬人計畫”專家106人。

科技創新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從過去的老舊小城,到如今的創新高地,人才戰略,功不可沒。

合肥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處非常吸睛的所在。京東方合肥第10.5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線,它的投產是全球顯示領域新的里程碑。

但對合肥來說,這是一條“從無到有”的產業鏈。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范觀兵說:“當時地方一年的財政收入僅有50億元,政府為上這個項目承擔了90億元風險投資,正是決策層的膽識、魄力,才有了今天合肥一家年產值數百億、發展潛力巨大的優質企業。”

京東方給合肥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帶旺一個區域那麼簡單。

2010年,京東方合肥6代線投產,結束了我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吸引了大批企業到新站開發區投資為其做配套。如今,以“京東方各生產線為核,樂凱光學膜等為配套,長虹整機、聯寶電腦等為末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已經成型。而京東方項目,就是這條產業鏈的一處“引爆點”。

留住京東方,就是留住了潛力股。如今,在合肥這片科技沃土上,136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與2010年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數由全國省會城市的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合肥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疾馳在全國賽道上,順利實現了“新跨越、進十強”目標。

留住人才,留住合肥發展未來

“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強磁場。”青年“千人計畫”專家、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說。

劉青松是合肥引進人才中著名的“哈佛八劍客”之一,他們都不是安徽人,卻接連在此安家。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王俊峰說,看中的是這兒的平臺和前景。目前,劉青松所在的強磁場已聚集中科院院士、國家“千人計畫”專家等尖端人才40餘人,歸國人員50余人。

來自五湖四海的頂尖科技人才正不斷匯入。合肥傑事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技術總監姚晨光說:“公司剛搬到合肥,就收到‘百人計畫’補貼。這幾年,合肥對人才的支援力度逐漸加強,在這創事業既方便也舒心。”

為了讓高層次人才“來得了待得住幹得好”。2017年,合肥出臺“人才20條”,助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簽證居留、期股權激勵、個稅優減、生活配套等方面給予最高規格的保障。

在合肥,不斷為科研人員鬆綁。合肥早在2009年便“悄悄”取消了政府的科技成果鑒定,以市場論英雄;科技人員可享受成果轉化超七成收益;推進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已激勵人才1200多人,激勵總額4.7億元。

截至去年12月,合肥已擁有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兩院院士108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74人、國家“萬人計畫”專家106人。

科技創新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從過去的老舊小城,到如今的創新高地,人才戰略,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