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洪流聯盟”能否辟出炫酷出行之道?

4月24日,“洪流彙聚——共用智能出行”發佈會在京舉行,由滴滴出行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的“洪流聯盟”正式亮相。

洪流聯盟將以開放和賦能為核心,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推進新能源化、智慧化、共用化的產業發展,協力建設面向未來出行使用者與車主的服務平臺。(4月25日新京報)

今天,當“核心技術”成為外貿領域痛感語彙的時候,沒有人再懷疑技術與資料的力量。“五一”高速公路擁堵提示漸次發佈了,一些城市地鐵線路陷入“被叫停”的傳聞裡了,

“9年產銷冠絕全球”的中國汽車開始擎起強國之夢了……是的,在未來出行的版圖上,怎麼走、往哪走,不僅是車企和平臺要思考的問題,更是城市治理和公共決策要直面的議題。

更便捷穩妥的出行,是去向“詩與遠方”的理想路徑,更是便利生活工作的基本場景。

有人說,全世界的汽車都在奔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用化”的路上,而全人類的交通出行亦在這個“新四化”的進程中發生著地覆天翻的改變。

技術與資料的彙聚,形成變革產業的磅礴之力。就拿滴滴的小桔加油業務來說,這一業務已在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約300個城市的數千家加油站上線。加油企業增加了用戶,車主節省了油費開支。若是這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能打包汽車租售、加油、維保、分時租賃等多項汽車服務與運營業務,以規模促效率、從供給側降成本的訴求,
自然就易操作得多了。

“水利萬物而不爭。”遠的不說,樂視的折戟、恒大的歸位,其實都說明在這個精細分工的社會,資本跨界的風險正呈現出幾何級倍數的增長。汽車企業做什麼、出行平臺玩什麼,在市場規律之下,都有各自的“定數”。然而,這是一個融合的時代,在關聯產業的鏈條上,採用重彈性、輕邊界的合作模式,彙集資源、賦能發展,才能真正“把每一個業務在細分賽道裡做到絕對領先”。

共用經濟的春天還在路上,網信產業的朝陽還在升起。如果說國際化發展是企業的橫向擴張,那麼,“洪流聯盟”等創新融合則是深耕於縱向。目前滴滴平臺4.5億使用者,日訂單3000萬,2017年完成服務74億次使用者出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企業有企業的考量,用戶有用戶的思維。對於公共利益而言,最關心的大概就是兩件事:一是加油更優惠、打車更方便等基本便利實現之後,

什麼時候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更懂我”的出行方式誕生;二是職能部門的公共出行戰略,如何從“洪流聯盟”等市場創見中舉一反三,繼而有序聯姻、謀求共贏。

在汽車的海洋裡,“洪流聯盟”許是滄海一粟,但它為車企運營和服務創新打開了一扇窗戶、為網約車平臺激揚資料與技術能量搭起一個舞臺,更重要的是,它為消費者出行生態和用車權益夯實了一個地基。“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炫酷的出行之道,許在看得見的未來。(南方網鄧海建)

積水而為海。”炫酷的出行之道,許在看得見的未來。(南方網鄧海建)